驻校诗人,现行高教体制下的一种尝试
(2008-10-07 07:32:10)
标签:
诗歌诗人首都失范大学文化 |
驻校诗人,现行高教体制下的一种尝试
日前,第六届华文青年诗人奖颁奖暨第五位驻校诗人入校仪式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第六会议室举行。山东诗人邰筐成为第五位入驻首都师范大学的青年诗人。据了解,首都师范大学目前仍是国内唯一一所有“驻校诗人”的大学。
1971年生于山东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古堆庄的邰筐,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我国70后代表诗人之一。“我把它看作是我写诗生涯中得到的最高荣誉之一。”他认为引进“驻校诗人”,首都师范大学开了一个好头,是在现行高教体制下的一种尝试。“驻校诗人在校园内架起了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对学生或普通读者了解诗歌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们看到诗人应该是和平常人一样的普通人。”邰筐说,他从未上过大学,来首师之前做过19样工作,包括摆夜市,搞推销,卖鞭炮,在机关做宣传,在学校当老师......白天繁忙的讨生活让他只能晚上写诗。他一心向往大学,因为这样可以安心的学习、创作。
据了解,和所有的驻校诗人一样,邰筐在首师驻校期间,不仅学费食宿全部免费,并且每月学校和《诗刊》社还为他提供一千多元的补助。尽管对于驻校诗人的创作成果学校没有硬性规定,但邰筐计划在这样的环境中写出一本诗集和一本驻校札记。“首师大开放的教育体制让一个奔波于生活养家糊口的诗人有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对于驻校诗人的模式邰筐意外又充满感激。
来参加这个仪式的还有诗歌界的泰斗,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谢冕先生。谢冕盛赞这一体制,认为首都师范大学一直坚持的“驻校诗人”制度意义很大。他说“驻校诗人”最初也曾经设想引进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甚至还上过清华大学的校长办公会研究,最终没有通过。“北大没有驻校诗人,很令人遗憾,但我一直在创作上关注他们。”
谢冕说。
“驻校诗人”都是《诗刊》社从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诗人中遴选出来的,江非、路也、李小洛、李轻松分别是前四届的“驻校诗人”。其中李轻松在驻校期间创造的实验诗剧《向日葵》是由诗人直接创造的诗剧剧本排演成的舞台剧,在北京朝阳剧场演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华文青年诗人奖评委吴思敬先生是历届“驻校诗人”的导师,他认为这一制度对于首都师范大学和这些诗人都很有意义。他说,在国外,
“驻校诗人”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国外的学校对此非常尊重。一些国家评的“桂冠诗人”都在大学里,许多大学的教授本身就是诗人,教诗歌写作,并成为“学院派”诗人的主体。
吴思敬说当时首创这一制度是想让首师大诗歌研究中心找到诗歌研究和实践的契合点,让当代诗歌研究通过与活跃的诗人面对面交流开拓出一条新路。学生们在课本上看到、读到诗歌,却很少能见到作者本人,学校里的讲座也一般请学者,很少请作者。“驻校诗人来学校一年,让学生既看到作品又看到作者,理解了诗人创作的过程,对学生研究诗歌,了解诗歌非常有利。”他说,我国大多数青年诗人主要靠自己,很多人没有创作条件,处于平凡,底层的环境中,后来自生自灭,导致许多优秀诗人创作的夭折。而现在通过学校把他们请进来,尽心尽力的帮助他们,包括经费,住房等。让他们接触教授,利用学校资源,和研究生们进行交流,展开互动。
吴思敬表示,当时设立“驻校诗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这一制度对高教体制改革有没有作用,能不能推广,但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更多适合的专业采用驻校制度,更多的驻校作家,驻校小说家,驻校艺术家等等进驻大学。
作为华文青年诗人奖和驻校诗人的设计者之一,《诗刊》社编辑部主任林莽认为这一制度是创作与研究的很好结合.“青年诗人们很有潜力,本身也有知名度,来到学校通过听课,和师生接触,还有研究生对他们进行系统细微的研究,这些对驻校诗人的发展很重要。应该使这一制度成为一种传统。”
龙杨志是吴思敬教授的博士生,也是近几届“驻校诗人”的师兄。他说,驻校制度让诗人从边远的地方来到北京的学校学习,利用学校中的资源进行创作,从此走上了新的创作阶段。“这一制度的实行首先得益于首师大比较开放的教育体制,这一制度的推广取决于教育部门主管者的眼光,还有整个社会对诗歌、诗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