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作家刘绍棠李克山通州儒林村文革巴金文化 |
刘绍棠“救”书
|
1966年6月,著名作家刘绍棠从北京回到老家通州儒林村接受“改造”。而家乡父老对他爱护有加,依旧把他视为“神童作家”(这也是他解难后更加热爱乡土文学的原因之一)。刘绍棠跟队长要活干,队长就给他个为生产队“拾粪”的差使。 儒林村的邻村郎东村,在离儒林村南一里远左右的运河岸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刘绍棠拾粪经常在扬水站路过,赶上个刮风下雨的,就到扬水站的值班室里躲避。由于刘绍棠健谈、知识渊博和平易近人,很快就和那里的两个值班员混熟了。 这天,刘绍棠推着独轮车拾粪又从扬水站过,感到有些口渴,就撂下车,来值班室找水喝。他打着招呼推门进屋,正要抄暖壶倒水,只见那个叫鲁跃华的值班员,从一个绿兜子里摸出一本厚书来,刘绍棠心想:老鲁是个大老粗,说话就上荤的,从没见他读过书报,今儿个莫不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刘绍棠扶了下黑边儿近视镜,仔细一看,不对,因为老鲁又从衣兜里掏出了铁烟盒。刘绍棠明白了,他是要用这书当卷烟纸卷烟抽啊!那哪成呢?那本书是 巴金先生的名著——《家》呀!这时,老鲁已经打开书折印儿抿唾沫要动手撕,刘绍棠急忙放下暖壶,几乎是扑将过去,不由分说把书夺在手里,怜爱地看着那本书对老鲁说:“这是巴金老师的代表作,现在书店里根本买不着,拿它当抽烟纸太可惜了!”他停了停,把目光从书本移到老鲁的脸上,想了想又说:“老鲁啊,说句不中听的话,你撕这本书纯粹是在犯罪呀!——你看这样好不好,你把它送给我,我供你半年的卷烟纸用,行吗?” 刘绍棠说着,从衣兜里掏出一沓裁好的又白又薄的卷烟纸,递给老鲁:“你先用着,明天我再接着给你拿。”老鲁被刘绍棠的真情打动了,他的书是从将被焚烧的“四旧”堆里偷出来的,他接过刘绍棠的卷烟纸,撕下几张又把它还给了刘绍棠,不好意思地说:“你这么在乎这本书,就拿去吧,卷烟纸的事你就甭管了。” 后来人们发现,刘绍棠家里藏书颇丰,他不但读过巴金的这本书,还藏有巴金的这本书。他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来“救”这本书,是想让那些有价值的文学名著留给后人啊! 选自《老年时报》2007年5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