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诗歌音乐杨克崔健 |
桂杰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呵,在灵魂的深处。”当歌手简红抱着木吉他,用男性特有的厚重磁性嗓音把诗人舒婷的诗歌《思念》唱出来的时候,诗歌突然以另外一种形式撞击着听者的耳膜,诗歌乘着音乐的翅膀抵达了我们的内心。
9月23日下午在广东省东莞市举行的“唱响诗歌”启动仪式上,诗人和音乐人站在了同一个舞台上,这一次,诗歌是唱出来的而不是读出来的。从主办方了解到,当天发布的五首唱诗作品中包括舒婷的诗作《思念》以及新锐女诗人郑小琼的作品《给》,同时,还有浪子的《欲望之翼》,以及杨克的《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还有陈朝华的《错过》。据了解,这些不同风格的诗歌被音乐人赋予了不同的风格,比如《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是以说唱的形式来表现的,而《错过》则被演绎成了伤感的抒情歌曲。为现代诗歌大规模谱曲演唱,据说这在音乐界还是第一次,民歌新秀霄航、创作才子简红、民谣新锐小李、流行新星黄丹丹等年轻音乐人纷纷加盟“唱响诗歌”。
“诗”与“歌”的距离越来越远
该活动的总策划,《中国新诗年鉴》主编诗人杨克表示,中国古代的诗歌一直是“诗”与“歌”的统一,诗是可以唱的,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也曾经在现代被谱曲并被广为传唱。他认为,即使是新诗,音乐性也是其本质特征之一。在国外,优秀的诗人作品也经常被音乐人谱曲演唱。但新时期以来,“诗”与“歌”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种情况的发生当然有多种原因,但诗歌音乐性的忽略和缺失确实是诗歌日益小众化和个人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也正是籍于上述背景,《中国新诗年鉴》策划发起了“唱响诗歌2007-2008”活动,由诗人提供诗作品,由合作音乐人谱曲制作,然后举行地面演唱会,活动时间是2007年底到2008年上半年。
这是近三十年来所没有的大规模的“唱诗”活动。主办方透露,目前约请的诗人包括舒婷、叶延滨、于坚、王小妮、柏桦、简宁、宋晓贤、桑克、谢湘南、郑小琼、阿斐、李傻傻等三十余人。
杨克特别强调,以往诗人们和音乐界合作,经常是给乐曲写词;而“唱响诗歌“的基础是诗歌,这个活动是音乐人们和诗人协作,为诗歌谱曲、演唱。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界、音乐界和现代传媒,联手打造的一项跨领域、跨年度的文化盛事。既拓展诗歌的传播途径,重新唤起诗人们对诗歌音乐性的重视;又可以为流行乐坛注入文化内涵,引发思考,并通过音乐的传播让普通人感知诗歌和音乐是彼此的翅膀。
“歌唱诗歌”不是拉郎配
据了解,此次乐坛与诗坛的联手合作,对于乐坛的很多创作者来说也觉得意义重大。由于缺乏优秀写作者的参与,流行乐歌词日益低俗化和平庸化目前是一个不争的实事。很多文化人都曾经指出现在的歌词有太多粗制滥造的成分,许多歌词不知所云,让人只有感觉,没有感动。
“唱响诗歌”主唱歌手、主要作曲人,曾获得由周传雄主持的“男人海洋”全国歌唱比赛全国三强的简红表示,这一阵音乐界正在讨论“中国乐坛死了”的话题,而有关歌词的低俗平庸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我觉得,当下内地的流行乐坛的歌词越来越空洞,已经到了我们这些音乐人和词作者深刻反省的地步,一场新歌词的文化运动呼之欲出,而‘唱响诗歌’以诗为词,配之以曲。这对于文学和音乐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交流,诗歌表现力丰富,情感充沛,我通多这次尝试,找到了等多音乐的表现手法,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高音乐创作能力的事情,希望音乐与诗歌碰撞出默契的火花!”
“在这次创造中,我深深知道,诗本身就有音乐,只是我们没看到,但诗人的情绪就是那么真实的存在,就在离你100米的地方,我用爬、跳、跑各种方式到达了那100处,我用了各种方式,试图捉住那些情绪。这就是我这次创作最大的收获。”民谣新秀,好好玩音乐公社社长,“唱响诗歌”主要作曲人懒人小李说,他在参与这个创作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把那么不归整的诗组成乐句和乐段,这次唱诗会的策划人欧亚和他在一起进行了一次实验的创作,诗人欧亚帮他从语句的长短上进行修改。“我们在一个晚上尝试着搞出了四首诗,这时候我知道了诗与歌是可以成家立业的,甚至可以生育下一代,它们互相补充,让诗有了旋律,让旋律有了诗的意境。”
“唱诗活动”应避免圈子化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思敬在教授在了解唱诗活动后说,诗歌和音乐是有内在联系的,他们都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的一种形式。其实,很多优秀的歌词都是很好的诗,比如崔健的《一块红布》曾经被当作诗歌入选《20世纪诗歌经典》当中,尽管歌词与现代诗在审美上存在差异,但诗人在今天能够关注诗歌的音乐性,这件事本身很有意义。
但吴思敬同时指出,通过音乐的形式传播诗歌并扩大诗歌的接受面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能因此就排斥一些诉诸于思的诗歌,那些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微妙心灵,对宇宙、人生、人性有深刻挖掘,虽然牺牲了音乐的外壳和成分,但是在心灵层面有更深层的思考。“诗歌能不能唱不是评价诗歌好坏的标准,对于诗歌音乐性的追求不能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