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话剧百年博物馆北京人艺曹禺文化剧场 |
话剧博物馆是话剧百年的最大亮色
本报记者
话剧百年,沧海桑田。在纪念话剧百年的汇演中,有人说,这些剧目不能代表当代中国话剧的最高水平。比如在这些话剧里面,缺少真正的试验性强的话剧,还缺少国家院团上演的现实题材能够振聋发聩有望成为经典的话剧,此外,还缺少民间制作的话剧进入献礼的名单。
话剧百年,我们只期望话剧能够带给我们一些久违的温情和感动,希望话剧能够轻轻的拉着我们的衣袖,让我们在剧场留恋。
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北京人艺 6月12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的话剧博物馆是话剧百年纪念活动中最大的亮色。在这个中国首家话剧博物馆里,我见到了一张贺卡,贺卡上写着“热爱你们的艺术”,仔细观看才了解到,那是1986年,一群喜爱话剧的大学生在观看了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雷雨》后给剧院联名寄来的一张签名贺卡。如今它成为话剧博物馆里展出的一部分,让人有点惊讶并长久回味。
把观众的地位看得很高是北京人艺的传统。戏剧是演给观众看的,戏剧本来就应该和观众一起成长,把观众的来信当成资料珍藏,甚至变成文物展出就是一种明证。80年代,北京人艺还成立过“人艺之友”俱乐部,一批喜爱戏剧的观众聚在一起有机会到剧院的排练场看演员拍戏,还有机会和编导一起进行观后感的交流。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北京人艺的话剧博物馆内,我见到一些观众写给剧院的信件和曹禺、焦菊隐、郭沫若、老舍和、田汉等著名戏剧大师的物品一起成为展览单独的一部分。
走进人艺博物馆的大厅,扑面而来的是浓烈的京味气息和庄重的剧场风格。整个展厅用青砖灰瓦来凸显人艺话剧的京味风格,展厅面积共1600多平方米,展品的精品包括1952年6月12日北京市政府任命曹禺为院长的任命书和编号为00001的工作证、1955年购自民主德国的聚光灯、“服役”达20余年的舞台、画满红线的《日出》创作手稿和《茶馆》在欧洲上演的纪录照片等。
话剧在中国已经走过百年历史,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自此,话剧作为西方艺术逐渐传入中国。
作为国家级剧院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于1952年,也见证了半部百年中国话剧史。55年来,人艺创造了300多台剧目,塑造无数经典,仅剧照就5万多张,文稿十几万篇,道具服装存满了郊区的十几个库房。
成立话剧博物馆可以说人艺最有资格,这是他们对中国话剧百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我们回溯话剧发展历程时,发现随着老艺术家们的离去,大量纪录着前辈们艺术创作的戏剧资料和文物散落在世间,没有得到科学的收藏;具有民族风格传统的优秀剧目、创作方法和设计制作工艺正在逐渐失传。”话剧博物馆馆长陈秋淮这样说。建立北京人艺博物馆是人艺剧院几代人的梦想,2002年10月22日剧院正式开始博物馆的筹备工作,
“通过建立中国首个话剧专业博物馆,我们最大限度地征集、收藏和保护北京人艺以及全国的戏剧资料和相关文物,抢救性地建立以曹禺、焦菊隐、郭沫若、老舍和田汉等著名戏剧大师及以于是之为代表的第二代及现代戏剧艺术家的文物专藏,”她说。
目前的博物馆共分为人物厅、历史厅、剧目厅、观众厅等等,通过大量的图片、文稿及舞美模型、服装、道具等,集中展示了北京人艺建院的历史,以及曹禺等剧院奠基人的生平艺术成就。
博物馆名誉院长、93岁的欧阳山尊说:“人艺的传统就是中国话剧大众化、民族化的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这个博物馆不仅要代表人艺,而且要浓缩中国戏剧的精华。”
在没有这个话剧博物馆之前,人艺拥有的首都剧场就是我最喜爱和留恋的剧场,那开幕前空灵的钟声,那有一点杂乱但感觉安静和美丽的排练场,还有楼上的戏剧书店和安逸的咖啡馆,每每都让我在这座剧场面前有很亲切很融合的感觉,如今,话剧博物馆的出现更是让我向往。我去的那天,已经要闭馆了,我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请求他们把灯多亮一会儿,管理员答应了我的请求。曹禺先生的书房里面我久久观望,还有走廊里的人物长廊,让我仿佛沉浸在话剧的历史长河中,与他们对话、互换眼神,久久沉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