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与玩具,谁拒绝了谁?
让一个大国的总统在手上随心所欲地任你摆布?这听来不可能,美国人做到了。当克林顿在全世界人们的谈论中焦头滥额的时候,精明的美国玩具商火上浇油,推出了一款总统举止非常不雅的玩具,从成年人的口袋里大大捞了一把。
那一年,美国玩具市场还出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变化,儿童们热衷的芭比娃娃销量下降。
不知你有没有看到,融入了高科技、形象富有时代感的人物玩具粉墨登场,成为玩具时尚新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玩具对成年人的诱惑力也越来越大。
与之遥相呼应,在欧州大陆,世界上最古老的玩具“摇摇”(YO-YOS)以高科技的面孔问世并掀起热潮。其中多款摇摇是专门为成年人设计的,款式奇特丰富且转速较快,据说新摇摇受到了英国各年龄组别人士的欢迎。
中国是玩具大国,据统计,全世界的玩具有三分之一为中国制造,是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可是,在多数中国人的思维里,玩具是孩提时代的回忆,而中国厂商们制造的玩具多半也为着儿童设计。
成年人想当然地拒绝了玩具,也被玩具拒绝。
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子宠物很快就被人们抛弃了,即使在这短暂的拥有和抛弃过程中,它也没有真正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当大人们在林林总总的玩具柜台前把孩子们打发得心满意足的时候,他们很真诚的从来没有把玩具和自己联系在一起。忙忙碌碌的他们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为一只“电子狗”喂食洗澡打扫房间,而更重要的,人们无法摆脱“玩物丧志”之类的训条对心底的桔问。
近年来,电脑似乎成了成年人的“大玩具”,但实际上,电脑的游戏色彩大大超过了玩具的概念。而在美国真正的玩具40%以上是专门为成年人设计的。以中国可观的人口基数来看,即使成年人的10%也是一块非常诱人的市场,中国的商人为什么站在一旁观望呢?
风险。在这个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国的商人也早已瞄上了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但一个疑问使他们迟迟不敢断决:玩具造出来,大人们能玩吗?
实际上,由传统社会文化心理决定的角色意识,成了大人和玩具之间一道不小的屏障。中国人讲究“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什么样的年龄就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三、四十岁的人还拥玩具入怀把玩不已,要么被视为角色错位,要么就被斥为另类。
中国的父母自己不玩玩具,在孩子身上却毫不吝啬。因为中国人重人伦、重亲情。他们力图让老人享受更多的天伦之乐,力图满足孩子们包括玩具在内的种种正当要求,这些心理意识在时时提醒着他们的行为。而作为不同文化传统的西方人,重独立、重在竞争中个人奋斗,使他们在玩具中寄托了更多的心理需求,有时甚至成为他们宣泄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西方的玩具设计在今天已越来越注重人性化,便是一明证。
一部大片《玩具总动员》让人们看到了美国人对玩具的精彩想象力。实际上,尽管含蓄的成年人还不太习惯拥有自己的玩具,但是,大人和玩具并非永远无法沟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一起对《猫和老鼠》、《蚁哥正传》着迷。在德国,人们的周末多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德国的室内玩具特别是棋类十分丰富。实际上,大人和孩子都是为玩具中求得一样东西:快乐和宁静。有了这份心境,什么又不可以视做玩具呢?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随着现代营销市场运作对人们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各个“村落”的人们生活方式的趋同化,也许玩具会慢慢渗入成年人的生活空间,成为与他们相伴的老友,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摆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