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究竟会怎样?
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如果您不是名人巨星,您的言论很难香飘万里。如果您不是企业领袖,您的观点很难为人所知。……”深有体会和感悟。
前年,我在青海发现,撤点并校被冠以“集中优势资源,调整学校布局”这一华丽的名号之后,在很多地方愈演愈烈,某些县规划将全县的200多所学校合并成10多所,合并后的学校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学生人数甚至达到3000多,而学校的硬件、管理等各方面条件其实并不具备。我当时特别忧心,回来之后碰到人我就说这事儿,也给一些专家写信,希望这事儿能够得到遏制;也还是前年,我所在的机构内部讨论“一对一”资助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当时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感觉在“两免一补”的背景下,直接资助现金的作用已经非常有限,我们可以开始关注学生是否穿暖和吃好。
今年发生的热闹喧嚣的大事中,这两件事——校车悲剧引发的关于农村撤点并校的讨论和免费午餐及其发展引发的口水战——我一直关注,但它们的发生却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尽管我内心坚持认为,当初要是能有足够的影响力让大家关注撤点并校,可能就不会发生校车的悲剧;当初要是机构能采纳我的建议,免费午餐和“爱心包裹”就不会来的这样迟。但这只能是自我安慰。而且我也非常清楚,这样事与愿违的事情在今后肯定还会继续发生,因为我不是“名人巨星”,也不是“企业领袖”,更不是“专家学者”。
所以我这些天在想,到底要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该做些什么?怎么做?这些年或者这一年,我已经做了什么?这种痛苦的思考让我对自己非常失望,同时也很着急。
原来,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一直都在所谓的“高尚事业”中自娱自乐,自我满足。和很多公益组织和人士一样,我总是清高自傲的看着身边的一切,认为自己做的那一点点事情就是公益的全部,认为只有自己在“脚踏实地”的做事情。因此,当我现在叩问良心时,深感不安和自责。在今年这一年里,这种不安和自责时不时都会跑出来敲打我的良知。
很多时候,我想自己除了无力之外,也和这个社会一样,自己也是有病的。社会的病源于制度,源于文化,源于政治,当这个病发作的时候,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们会呐喊,会喧嚣,人们企图通过这样一种被称作“围观”的行为来改变社会的制度、文化和政治。当然,呐喊喧嚣的人们中有一些人其实是盲目的,是瞎起哄,甚至也是病态的。在短暂的热闹和一触即发之后,人们开始趋于寂静,也正因为如此,温州动车事故到现在没有结果,校车悲剧还在不同程度的上演。人们开始疲倦了,或者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面对这个病入膏肓的社会时,自己声嘶力竭的呼喊其实作用并不大,作为一个个体,在事件中你寄希望医好这个病态的社会,哪怕医不好,有一点点改善也行,但最后发现,即使这一点点微小的希望都是一种奢望,不仅一点点改善都没有,一不小心还可能让自己也遍体鳞伤。所以回过头来,我开始关注自己,我要给自己治病。不看不知道,一看就吓坏了,因为我自己其实也病得不轻,而且和社会的顽疾一模一样,没有了方向,没有了自我,甚至连匹夫之勇也没了。
活在这个网一样的社会里,觉得很无聊,很庸俗,更多的时候是无奈。但是没办法,还必须苟且活着。有些时候也想逃脱,但是真的只能想想,根本就无法真正归隐。也正因为这样,就必须苟延残喘的去做一些事情。
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很自私或者很可笑,因为做之前就已经知道结果是什么。但还是去做了,自我安慰说是在享受做事情的过程,只要为之努力过就不会遗憾和后悔。但真正来自内心的深处的动力是不甘心,是不愿意相信。只到亲历了头破血流之后,才彻底放弃,才真正相信事实的残酷。事后在总结失败的时候,也会找一些宽慰自己的理由,但始终还是不能宽慰自己,就只好归结为自己不够用心,不够努力,不断给自己压力,就变得自己越来越和自己过不去。这是一种悲哀。
当发现给自己治病的努力也行不通的时候,就试图想融入这个社会,或者与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在心底保留自己的那一份纯洁和理想。表面上强作笑颜、若无其事,好多个不眠的夜晚在那里孤独的冥思苦想,“我还是我吗?”似是似不是。不管如何,还是痛苦的在其中挣扎,希望能尽快让自己回归“正常”。在这一过程中,看清了很多原来没看到的人性,也看到了更多的真实,甚至发现那些曾经言论香飘万里的名人巨星,那些观点众所周知的企业领袖并不光鲜的那一面。这时候,似乎彻底绝望了。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有什么用?你所追求的理想和生活,落点究竟会在什么地方。
如此看来,我其实是悲观的,是消极的。我不知道要追求什么?要怎么去做?更不知道未来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