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家政行业面对的困境——会议总结发言
(2011-06-25 07:12: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项目 |
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还是开了一个很有质量的会议。现在家政行业面临严峻的形势,不光是一个缺工问题,通过今天的讨论看到了方方面面的挑战。至于是家政行业现在是春天还是冬天的问题,今天也做了很好的解答。
说是春天,大家都看到到了,国家和政府层面对家政行业从来没有的重视。李大经会长把最近几年家政相关政策做了梳理,1983年开始有家政公司,最近几年才提到政府决策层。起因是经济学家汤敏博士写信给国务院,提出家政行业全国有两千到三千万的空缺,认为这是城乡妇女的一个很好的就业渠道。就业是中国政府的头等大事,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突然有经济学家提出来这个行业有两三千万的就业岗位,政府部门就开始重视起来。国务院成立了一个家政工协调九部委联席会议,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使各地家政行业迅猛发展。
但通过两三年的运作之后,发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最近又制定了一个我们如何对家政行业进行管理和规范的文件。根据这个文件,各省又制定了更具体的政策和指导性意见,所以就有了北京市政府推出的“家七条”。“家七条”比起原来把家政当成一个就业岗位来讲我认为具体了不少。“家七条”谈到了员工制,谈到了权益、培训、企业联合,谈到了如何把家政企业做大做强,如果形成一定规模,政府将有200万的资金支持。
我们妇女报最近还报道了,国务院商务部有关人员,进驻济南“阳光大姐”做调研。“阳光大姐”已经成了全国家政行业首屈一指的品牌。他们根据家政行业工种的不同,推出了几百个标准。如何将这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标准形成行业规范,并能在全国推广,政府有关部门是带着问题驻进“阳光大姐”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家政行业从来没遇到这么好的发展机遇,因此说这是家政行业的春天。
但是,家政公司又面临一些严峻的考验。我们的周总(周袁红)的公司就算比较大了,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主要是员工流失率高,尤其管理层的流失达50%以上,她上次跟我说:“我都没办法了,带着员工到雍和宫去烧香拜佛”。我们农家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方经理刚才用了一句“苦不堪言”来形容这一年的探索。其他公司也面临着人员流失的困境。其次,家政服务员基本能力缺乏,用户与服务员不能对接,雇主想要时没有人,有人时雇主又不愿要。这些问题的显现说明春天里边确实有寒流。要破解这些问题首先要对目前的形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二谈谈对家政行业的看法问题。“三八家政”张先民经理讲到,我们家政行业本身要转变观念,社会要转变观念,家政工要转变观念,这不是冰点而是一个拐点。我觉得张经理的话是在摸爬滚打20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为什么说要转变观念?20多年前,家政行业用的都是小保姆。从农村进城打工的女孩子,往往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家政,因为门槛低,甚至没有门槛。相应的就是价格便宜,大多数普通家庭都能消费得起,百八十块钱就可以雇佣一个小保姆,双方都认为管吃管住给点钱就行了。这种观念的形成让人感觉,家政工就是一个廉价劳动力,什么专业技能?不就是家务活吗?手把手带带就会了。我认识一个外国人,在北京四五年生俩孩子,为什么?她说在他们国家生了孩子要自己带,在北京,他们可以同时雇两个三个保姆,这些钱在他们国家一个也雇不起。
我认为,现在的拐点是和人口“红利”的锐减直接相关的。我同意张经理的观点,家政服务已经不是生活必须的消费品,而是奢侈品。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已跃居世界第二,尽管我们的城乡差别还很大,实际情况和数字统计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劳动力成本上升,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这就是经济发展规律。你到日本,到美国,甚至到香港看看,有多少人请得起家政工?现实逼得你要学会很多东西,家里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做。进家入户的家政服务成了奢侈品,这是大趋势,人人都能享有的是社会保障。养老问题,医疗问题,病人看护问题,这都是发达国家通过社会保障来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国家还大力提倡公民社会社会组织的自我服务。我们农家女创办居家养老服务社,就是希望为参与社会服务探索出一个新的模式来。从一对一的服务,到一对多人的服务,细化服务群体,提升专业能力,不管是养老机构的成立,还是小饭桌、托老所,这些都是社会服务的内容。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也是不能对接。我们都说要提高家政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但有多少人愿意把家政服务作为终身职业?尤其是在北京,我们用的都是流动大军,这些人的特点就是流动。人家家里也有老人孩子,有自己的家庭,她把自己训练成专业人员,她的家谁管呢?要想留住优秀的家政工,你又能为她们解决哪些问题?
我们在做社会企业的过程中,去访问过台湾、日本、香港,他们的家政服务已经有了专业化的水准。比如台湾有个阳光厨房,专门为社区为老人送餐。做得很专业。员工都是40、50人员,一个服务网点最多服务150户,超过了,就得不到免税优待。一星期饭菜可以不重样,而且都有标准做法,每个菜的配料是多少,都贴在墙上,都是适合老人的。做家务有个家事公司,员工制,上门服务,不需要住家。
在日本,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令你咂舌。就说老人泡澡,他们研制除液压升降椅,避免了用身体接触老人身体的尴尬,让老人坐上去一按按钮,就能将老人放到澡盆里。尊重了老人,让老人到死都有尊严。居家服务将成为一种奢侈品,但发展行业专业性服务机构势在必行。家政公司要由中介式向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专业化服务转变。这是我们的机遇,观念转变越早越好。把自己打造成专业性服务机构,我认为这是将来家政业发展的方向。现在的月嫂服务,保洁服务已经走在了前头,家政服务细化起来,发展空间很大,就看谁抓住了机会。
有些家庭也确实需要住家服务,但价码一定会高上去。我有个战友,母亲是一个老干部,一月退休费5000多,但现在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过年保姆走了,他让我帮着找一个。我问他给多少钱,他说1800,我说你出这个价很难再顾到你满意的人,他问我要多少钱,我说至少2500,他说还是算了吧。人们的观念还是如此,想要全天候服务,但不舍得出钱,尤其为养老服务出钱。过去雇佣小保姆,没有负担,管吃管住,在位她创造一些学习条件,她就能安安心心赶上几年。现在小姑娘做家政的愈来愈少了,基本上都是中年或者中年以上的农村妇女,她们出来的目的就是挣钱,而且季节性很强。要根据这样的特点来设计你的公司经营策略。我想这个拐点全社会还有个认识过程,但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第三,就是周总谈到的管理者的重要。一条街上开什么馆子的都有,有的几个月就换一次门帘,而有的可能十年二十年都是这个门帘。我们家政公司也是一样的,一个经理一个店长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了你公司的经营状况。所以周总开始设计家政公司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路边一间小屋子,挂个牌子,找个人看摊,就能经营家政公司,这样的局面会很快改变,即使现在你还能生存,再过几年肯定就难以为继了。那么,家政公司管理者应该什么样?周总是媒体人出身,受过高等教育,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经营人才进入这个行业。我香港的一个朋友,曾经是一家大公司老板,他已经来内地考察了多次,想进人家政行业,想在这个行业里创办社会企业。说实话,他对我们的小店没有看好,他他看到了各地的养老事业正在扩张,面对的问题就是缺少专业护理员,所以他有意搞个派遣公司。这样的人进入家政行业,一定会改变目前家政行业低层次运转的状况。
我们今天来开会的有二十多家家政公司,我们之间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竞争让我们一定要走自己独特的路,合作让我们形成一种力量,抱团取暖。一条商业街只有几家店,形不成气候,所以我们要有开放心态。
第四,讲讲让我们联合起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比如我们打工妹之家要开展的“双评”活动,即评选优秀服务员和优秀雇主。
家政工评选很多地方都在搞,前不久全国妇联和央视联手搞了一个家政工技能大赛。但我们发现,在这些评选中,唯独没有评过优秀雇主。实际上一个优秀家政工的成长,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雇主在支撑她。什么是优秀雇主,我认为他或她首先应该有平等意识和公民意识,尊重家政工,能让家政工正常工作正常休息,还应该给家政工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其实这样的故事在下面谈起来很多,我们身边的姐妹多少年了,还和曾经工作过的雇主家保持密切联系,像自己家的亲人一样。
我们把这些优秀雇主选出来,提到台面上来让大家知道。我们说改变观念是要用事实说话的,这个“双评”活动就是在社会层面推动观念的改变。
这次活动我们项目资金很少,原本只是作为我们居家养老服务社内部的一个评选,但我觉得不够,我们要用这有限的资源放大使用,让更多的公司介入人,媒体介入,公众介入,让这个评选更有意义。
这里有一本富平的刊物,有篇文章是写雇主和家政工的故事。这个雇主供家政工读完四年大学,现在这个家政工已经在一家银行工作了。我相信这样的事例哪个公司都能找到。
只找到优秀雇主,把他们评出来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共同联手造一种声势,吸引媒体的加入。首先要把评选的形式策划出来,要吸引媒体眼球。让记者愿意来写这些事情。
当然还有一些更实在的事情需要我们推动去做。
北京的“家七条”核心是要推动员工制。员工制的企业,是要为员工提供住房的。家政工也不能例外。如果有这样的福利跟上,对这些家政工来说,比上社会保险更实惠。因为多数人医疗保险在农村上了,养老保险要达到15年才能享受到。如果你离开公司,社保只退你个人上缴交的那部分,而且很麻烦。已经有城市在建家政工公寓了,要破解这个难题,他们已经在走这条路了。要让这个行业健康发展,不考虑员工的利益是不行的。比如有的家政工是单亲母亲,能不能帮助她们解决孩子入学问题;又比如夫妻俩都在一个城市打工,星期天节假日能否为他们提供团聚的临时住所?我觉得善待家政工,不仅是提高工资待遇,我们要把她们当成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刚才马经理说,你们谁的家不在这里,想没想她们的需求?你一个劲地要求她这样那样,但她作为一个正常人,连最基本的需求都解决不了,你怎么让她有职业的归属感荣誉感呢?
我们力所能及的要为员工提供一些方便,有这种思路就会有这种资源,你光员工制不行,员工制它要附带好多东西。
政府鼓励你把行业做大,做大了才能给你投入。我觉得在北京要能拿到这笔钱不容易,有些政策是天上的月亮水中的花。
作为我们这个行业,我们要是能联手做个调查,能为政府决策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建议,或者通过像汤敏那样的专家,或者通过媒体,或者通过两会,总能找到谏言的机会。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提不出好的好的建议。政府出台一个政策,批评容易,但光批评解决不了问题,我们都是在这个行业第一线的,要为这个行业做贡献,就要扑下身子研究问题,将这些问题写成建议提供给政府,这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家政行业的春天不是等来的,是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来实现的。相信这个春天离我们不远了,因为社会有需求,需要就是最大的推动力。机遇摆在我们面前,任重而道远。就讲这么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