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种子精神与草根特色

(2011-03-05 21:58:57)
标签:

杂谈

分类: 评论

    出差十来天,用手机天天都在发微博,但冷落了博友,有点对不住大家。网上技术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我们农家姐妹刚学会开博客,现在又都“微博”了。不知道姐妹们会不会注册微博,其实很简单,就在博客页面上按照“微博”提示一步一步点击就行。有人说,微博就是公开的短信,这个定义很准确。140个字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表达一个观点,很符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尤其对我们这样经常出差的人,换个3G手机,走到哪儿就能发到哪儿,简单快捷。很希望我的博友们能成为我微博的粉丝,这样我们就能更方便的联络了。告诉大家,我的粉丝已经13300多了。

    今天早上改写了一篇稿子,全国妇联妇女发展基金会要出一本书,约我们写的。除了讲述我们农家女机构18年所做的工作,还让我们总结出可供其他公益组织借鉴的经验,我写出了这么几条,与博友们分享了。

 

                         种子精神与草根特色

 

     如果说农家女机构的诞生源自于我个人的一个梦想,那么农家女机构的健康成长是根植于千千万万和我一样有着梦想与行动的农家女及对农家女有着深厚情结的最为可亲可敬的人,她(他)们为这个机构奉献了或正在奉献着她(他)的青春、热情与智慧。农家女机构一路走来18年,是艰辛与困苦、收获与喜悦的18年。在这18年里,我们的机构可以贡献给社会的是:

  1. 坚守机构创始之初的种子理念和精神。“送你一颗果子,只能享用一次;送你一粒种子,可以受用一生”,这是农家女机构18年以来一直坚持的理念。我们坚信,农村妇女的发展在于农村妇女自身,在广大的农村妇女中发现妇女骨干,培育妇女种子,并为这些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提供最适宜的土壤,是农家女矢志不渝的使命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妇女种子们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让更多的农家女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自立自强,创造自主、平等、幸福的生活。

   2.培育农家女草根组织,打造特色品牌。农家女机构已发展成一个“集扶贫与发展、传媒与出版、研究与推广”于一体的集团式组织,有承担农家女能力建设的培训基地,有农家女参与社区发展的项目基地,有农家女兴办社会企业的创业基地,也农家女的资讯中心。在整个机构整体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注重突出特色,既有“农家女学校”和“打工妹之家”这样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品牌组织,又注重培育农村妇女的自组织,如通过“农家女书社”等项目,培育了形式多样、目标多元、特色各异的妇女骨干活动小组,以这些活动小组为载体,来实现农村妇女的自我赋权和自我的可持续发展。

  3. 为基层妇女工作探索出一种新模式。在与广大农村妇女的接触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农村妇女是一座没有被开采的矿山,她们身上蕴藏着无限的潜能。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她们的需求为本,充分相信她们,让她们成为工作的主体。具体做法是:由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妇女参与式;由锦上添花的表彰式转变为雪中送炭的帮助式;由轰轰烈烈的运动式转变为扎扎实实的项目式。

  4.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是公益组织持续发展的保证。农家女机构是从一本杂志逐步发展起来的公益组织,20018月注册成立了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将非营利项目和机构从杂志社剥离出来,自此,《农家女》杂志与农家女中心成了伙伴关系。虽然机构的业务领域和工作性质有所不同,但管理模式基本没有改变。经过五年的艰难探索,20061226日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理事会正式成立,我本人以多数票当选为第一届理事长。由创办人和秘书长到理事长,这绝不单单是一个职务的转换,我理解这是农家女机构完成了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她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从管理走向治理,由人治走向法治,她预示着“农家女”持续发展有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也预示着农家女事业会有更辉煌的未来。农家女理事会的成立过程,是“农家女”寻求可持续发展和科学治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艰难而曲折,但是我们还是一步一步走过来了,她的每一步走得都是坚实的,为公益组织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

   5.保持与农村妇女协同发展,了解她们最为迫切的需求,通过可持续的项目资助模式,推动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我们紧紧围绕农村妇女赋权与发展这个主题,以公民意识与社会性别意识为切入点,运用参与式的组织手法,开展系列的项目活动。内容覆盖农村妇女潜能开发与创业支持,农村妇女参政与能力建设,流动妇女的公民权利与政策倡导,农村妇女的生计与扫盲,农村妇女生命危机干预与心理健康,农村妇女草根组织孵化与培训,农村妇女文化建设与留守女孩成长教育,农村妇女参与社区互助养老等。

  6.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农家女员工队伍。流动性大是所有公益组织的共同特点,为了满足机构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需求,18年来,机构领导人始终坚持与时俱进,适时调整,既注重引进中高端专业人才,又注重培育与组织共同成长的农村妇女骨干,使机构人才结构合理化,为机构发展提供人力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