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行业也面临一个拐点
(2010-06-12 09:33: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富士康员工接二连三跳楼事件,导致公司给员工工资上涨60%(报载),不知道这个措施能不能减少悲剧发生。这让我联系到我们家政服务领域的现状。
因为我们农家女这几个月在紧锣密鼓筹备据就养老服务中心的成立,所以真切感受到了家政服务员的难找和难招,而且不仅是北京,全国各地都告急。因为看到我们农家女与基层妇联有密切联系,有些家政培训机构和服务公司都希望与我们合作招工,可他们不知道我们自己办的服务中心也同样招不来工。与基层妇联沟通,她们说她们也一样遇到招工难。
尽管各级妇联都把家政服务当成促进妇女就业的大事来抓,其实是风声大雨点小。目前农村的状况是:年轻女孩基本上没有做家政的了,年纪大的但凡有别的出路也不愿远走他乡出来给别人家干活。就连输送大省甘肃,现在也很难动员妇女出来,除非是到更加偏远更贫困的山区去招人,可那里的人即使出来也很难适应城市越来越高的家政需求。
去年政府为推动妇女就业,本来希望在家政领域做点大文章,承诺培训一个家政服务员政府投入1500元。我们农家女学校也曾做过努力,希望赶上这班车,但由于学校被认为硬件不过关,也就没有享受到这一温暖的“阳光政策”。
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家政工招工难这一现象?
目前在北京做家政的,基本稳定在二三十万人(我不确定),她们大多是做过三年以上的老家政。其中一部分是夫妇都在北京打工的,一部分是离异或单身母亲,还有一部分是升级了的月嫂,育儿嫂,当然不排除和雇主关系好,也习惯了做这个工作的人。据了解,很大一部分家政工手里有多家公司联系方式,她们可以自由流动,所以从表面上看还挺“繁荣”,其实各公司都知道危机在哪里。
从大的形势分析,不可否认“三农”政策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农民在家不管种地还是就地找事做收入都多了,农民不愿意再出来漂泊;另一方面依赖“人口红利”发展经济的模式已到了拐点,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大减少;第三家政工低工资低待遇无社会保障的市场用工环境已经面临挑战;第四根深蒂固的职业歧视让给从业者带来心理压力。
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推进,城市社区对家政服务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如何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这个局面,我们下次再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