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本应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可今年却是倒春寒,两场三月雪使北京至今还嗅不到春的气息。窗外仍飘着雪花,天空阴沉着脸,这应是咱农村人围着火炉聊天的好时光。但我身边没有火炉,也没有热热闹闹的农村姐妹,只好对着电脑与姐妹们聊天。好像要说的话很多,想说说刚刚过去的“三八”百年纪念活动;也想说说即将闭幕的“两会”都议论了哪些我们农民关心的问题;还想说说我们农家女机构在新的一年有些什么设想和打算,结果话题一多反而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想来想去,还是捡咱们姐妹最想听的说吧。
我知道爱看《农家女》的姐妹最想了解什么,你们写信、打电话、发短信,有的还在我博客留言或发电子邮件等,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呼声:“谢主编,我不想出去打工,可在家里干点什么既能挣到钱又能管家呢?”。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十几年,而且身体力行做了很多探索,后来就干脆回避说,这是国家总理都解决不了的难题,我一个小小主编又怎么能回答你们呢?
不过,最近我开始转变了想法。因为“创办社会企业”这个崭新的概念撞到我面前,就像95’世妇会把NGO撞到我面前一样。为了寻找答案,从去年起我先后去了日本和台湾考察,使我逐渐明白什么是社会企业,创办社会企业我们农家女有没有用武之地,结论是不但有,而且大有用武之地。
过去,我和大家一样,一想到挣钱,就想到种什么,养什么,加工点儿什么,希望能找到一点市场份额,让姐妹们尽快富起来。可现在的市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好像所有的东西都在打折。据专家们说,世界上的物品大约分20余大类,600余小类,现在没有一类物品是短缺的,我们已经到了物质过剩时代(当然不包括没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就说妇女擅长的手工艺品吧,你只要到各地小商品批发市场走一走看一看,你就会发现几乎每样东西都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你粗略算算就知道不管是生产者还是经营者,根本挣不到多少钱。而我们各级妇联为了让妇女们发家致富,还在不遗余力地组织她们加入生产大军。我曾到一些妇联扶持的“巧姑靓嫂”品牌店考察过,基本上没有订单,生产的东西成了摆设,可以说她们是靠政府的支持维持着门面。
难道我们就真的没事儿做了,农村妇女只能昏天黑地围在一起打麻将不成?
在日本和台湾,我找到了答案。在这里只举两个例子供大家分享。一个是日本的社区养老,一个是台湾的阳光厨房。
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女性平均寿命为86岁,男性为80岁,百岁老人已达4万之多。人类的长寿给人类自己提出了挑战,而社区养老院的建立就是应对挑战的措施之一。所谓社区养老,就是让老人在自己的社区享受到养老服务。创办者掘井先生原是个房地产老板,他从自己祖父母身上发现了老年人的需求和“商机”。他认为老年人不愿意到完全陌生的环境去集中养老,于是他在社区租下或买下单元房进行改建,让社区老人自愿入住。一个养老院最多不超过20人,一个护理员负责3—4位老人,住单元房,又不离开自己生活的环境,还能得到人性化的优质服务,我在那里看到的老年人真是幸福无比。掘井先生说,95%的社区老人都是在这里过世的,一直到死,他们都保持着幸福和尊严。当然,这里不是福利机构,老人的吃住和服务都是付费的,但老人的房子可以出租,退休金及社会养老保险支付这一切费用绰绰有余,而服务人员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本社区的40、50家庭妇女,一方面解决养老,一方面解决就业,真是两全其美。
台湾的阳光厨房是另一种社区服务模式。她们针对社区空巢家庭或双职工家庭的需求,实行上门订餐服务。一个不足20平米的阳光厨房大约服务150户家庭,她们推出的“便当”有几十种,而且都有标准化操作程序。创办人、厨师和服务员大都是中年妇女,不但解决了这些人的就业问题,而且也解决了社区的亟需。
通过这两个例子使我思考,我们农村一方面是众多的人没事做,一方面是众多的事没人做,养老问题,留守孩子问题,残疾人问题,社区环境问题等等。现在大家都在等、靠、要,谁也没有把解决这些问题和就业创业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农家女是不是可以做些探索,从创办农村社区养老院入手,把那些善良孝敬的好媳妇们组织起来,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把护理老人当成一份职业来做。以此类推,把生产变成服务,这个市场该有多大?
当然,日本和台湾已经进入福利社会,而我们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从社会需求中寻找创业机会,是我们现在就可以做而且是能够做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