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语 |
把男人出去打工,家里只剩妇女、儿童和老人说成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但是在解释这句话时说“‘三八’是女同志,还都是拿不出手的”,把留在农村用勤劳和汗水撑着大半个天的“女同志”说成“都是拿不出手的”,而且公然发表在论新农村建设的专集里,这不能不令人吃惊。写这篇文章的可不是一般人,他读过博士,而且自己就是农民出身,还当过一个农业大县的县委书记,现在在一个省政府专门研究农业政策。虽然这样露骨的表述我是第一次看到,但持有“中国农民素质低,农村妇女素质更低”这类观点的人可不在少数。与此文同时发表在一个论文集里的还有一篇文章,是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写的,他也“公然”认为中国农民“自足、独立、自私、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乡村中国的‘基因’,与工业时代严密的组织化生产格格不入”。所以他不相信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能自己组织起来,更不相信组织起来的农民自己能管理好自己。他的结论是减少农民,加快城市化速度,“把农村人口降低到10%以下”。当然,这些学者教授对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有很多真知灼见,他们也有能力去影响最高决策层的政策制定。但是,如果他们带着这样的“有色眼镜”去看我们的农民兄弟和农村姐妹,或者只会“坐而论道”不从13亿人口的国情出发,那么他们的影响力越大我就越担心了。
那么,到底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当我在河北一个村庄为农村妇女做培训的时候,问过挤得满满一屋子的妇女姐妹,她们的回答也让我大吃一惊,大家异口同声地叫着一个女能手的名字,因为是这个女能手给她们订了《农家女》杂志,也是这个女能手把我们杂志社的人引进村庄挂牌(在百份村挂‘农家女基层活动站’的牌子)搞培训,当然也有回答是党支部、村委会的。我带着同样的问题来到正在开展读书活动的陕西省蒲城县农村姐妹们中间,她们大部分人也都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是村书记、村主任的事,没人觉得这事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一方面我对一些专家学者无视农民特别是无视农村妇女的偏见从心里排斥,一方面又对农村妇女的自我轻视感到忧心重重。这两者之间难道没有联系吗?设身处地想一想,我们的农村妇女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舆论环境中生活?在刚刚结束的“新当选女村官”培训班上,我问女村官,你们心目中的男人和女人是什么样的?她们把大部分正面的词汇给了男人,什么勇敢、坚强、泼辣、敢闯、有毅力、心胸开阔、顶天立地等等;她们又把大部分的负面词汇给了女人,什么胆小怕事、心胸狭窄、头发长见识短等等。我让她们把男人和女人换个个,让她们说说女人有没有勇敢的坚强的泼辣的敢闯的有毅力的心胸开阔的顶天立地的,她们异口同声回答“有”;反过来男人有没有胆小怕事的心胸狭窄的头发长见识短的,她们又异口同声回答“有”。那么为什么人们一提起男人就是正面的,一提起女人就是负面的呢?不可否认,在没有给妇女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的社会,我们女人上学上的少,出门机会少,见的世面少,承担的社会责任少,所以从整体能力来说,在现阶段女性稍弱于男性这是事实,但这绝不是天生就该如此,它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的。正像前面提到的,男人都出去打工了,机会给了女人,因此,在希望的田野里,从来没有涌现过这么多的女能手、女能人,“三八部队”勇敢地承担起农业生产和人类再生产两大重任,她们的付出是值得所有人尊重的。我们端起饭碗就应该想到她们,我们穿上新衣就应当想到她们,她们是我们真正的衣食父母,我们有什么权利说她们“拿不出手”?难道就因为她们双手粗糙、皮肤黑?
新农村建设为我们妇女搭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我衷心希望姐妹们以主人翁的精神投身其中,大显身手。建设自己的家园,我们是当然的主人,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