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少府,秦官,掌山海地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
其中,太官,汤官都是负责准备皇帝饮食的官。据《汉旧官仪》称:太官,汤官,奴婢各三千人,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因为皇帝吃饭时要用黄金做的金器,摆放的酒器一眼望不到边,可见奢华之极。
由此看来,奢华浪费之风,古代就有。
到了明朝,光禄寺负责皇帝的吃喝和朝廷的酒席招待,他们一般与宫里的太监们交涉,耗费国家经费的数量都没有办法计算。如果官员里面稍微有点正义感,不想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就会被认为是不跟他们是一条心而被调离开光禄寺官员这个职位。
给皇帝置办的物品,都是在都市里购置的,从来都不当时付款,而是欠着,有的竟达上万两银子,以至有人为此倾家荡产。
南京光禄寺每年给皇帝运送各种酒近十万瓶,一般由当地军民转运,稍有迟缓,为此督办的官员们就罪过大了,后来有人提出来,才转由当时的巡仓官监督转运,也算是给当地军民解脱了。
当时的大臣徐阶给皇帝写了一篇关于清查光禄寺厨子的建议,是这么说的:臣等认为光禄寺的厨子,在嘉靖九年的时候曾有规定说不到四千人的时候才可以补充,所以应该以四千人为底线,再退一步讲,就该再多一百人的情况吧,那就以四千一百名厨子为基数计算,裁员啦!
后来历史上也没有这次厨子竞聘上岗的情况介绍,估计也就是各种送钱,跟现在的裁员也差不了多少,一般拼关系,看后台,瞅捐款罢了,厨子这个位置可是个肥差。以徐阶的奏本看,仅仅一个光禄寺就有四千名厨子杂役之多,无怪乎万历年间后宫中光是胭脂脂粉之类的开销就达到四十万两,马口柴、红螺炭之类的花销要好几千万。
明朝太常寺厨子杂役人等在嘉靖年间也要有大约1360多人,后来徐阶改革了定额一千人为基数,再留三百人作为备用,真是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
各位不要小看明朝的厨役,也有当上厨子总监的。
比如嘉靖十年,光禄寺厨役王福出面请迁某王的陵墓到北京,皇帝一听,居然没认为越级,还让大臣们议一下,尚书李时坚决反对,后来这事没成。好家伙,这可是在封建社会,一个低级厨杂役居然敢对皇帝的家事发表议论,可真是一种进步,在当时简直不可想象。
再比如正统年间,光禄寺的一个厨役名叫奈亨的当了光禄寺的官员,最后官拜户部侍郎,也是够奇怪的,不过没准儿是摸准了皇帝吃饭的口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