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清朝桐城人。父亲文田给人家做佣工仅能糊口,有两个孩子,张善是次子。哥哥比张善大两岁。张善四岁时,桐城被大水淹了,田地没了,人都没法活了。文田带着老婆孩子来到安徽,以种山地为生。几年后,夫妻相继去世。当时张善八岁他哥哥十岁,无以为生,只能随意出门。居无定所。
一天,坐在石凳上休息,醒了的时候,哥哥已经不在身边了。所以孤身一人,往往走错了路,就在山洞中休息,路途中见到好多虎狼的足迹,害怕得不敢前行。遇到有河水的地方,因为不知道深浅,正在忧郁的时候,看见有木棒横在地上,就拿起来探着水的深浅过了河。八岁小孩儿自己徒步远行,肚子又饿,慢慢地感到时日无多了。
道光丁酉年八月十七日晚,走到滁州东厢庙门边,卧地不起。庙是三仪阁,老僧智慧乐善好施,平时也照顾着四周的穷人。这天早上开门,看见张善,叫他也没回音,把张善抱在怀里发现已经奄奄一息,就把他抱进庙里,拿姜汤慢慢灌下去,许久才醒。智慧问明情况,知道张善年纪还小也没有家,很怜爱他,就给他削发让他出了家,法名荣发,平时对他恩爱有加。
第二年,智慧和尚和徒弟们搬到了城里的龙兴寺,为了以后可以背诵经文,让荣发读书识字。读书时,张善聪明好学,很快成为学校里面的佼佼者,老师都喜欢教他,不把他当作僧人看待。
到了张善十三岁那年,当时有钦差路过安徽,暂住于龙兴寺的慧照堂,每天晚上都听见庙僧的读书声,感觉特别奇怪,经询问才知乃是寺庙中的小和尚,晚上自己复习功课。钦差把小和尚叫出来,尝试让他对句,随口就答出来,文字很工整;出题让他做小讲,文章道理通达语言流畅。僧舍内外粘壁上书写着他写的大字,很有笔力,自成一家。钦差有意将小和尚张善收为义子,把他带回家,又学习了八年。
当时钦差友人寿州孙培元有养女十五岁,张善入赘进了孙家的门。仔细一想,相同的遭遇也发生在此女身上。此女父亲父某,原来在家务农,继母虐待她之,最后竟把八岁的她丢弃在尼姑庵里,她不得不削发为尼。孙培元家族本来是淮北名门望族,家眷都在城里面,不知道乡间远房亲戚有弃女的事情。孙培元也是一直在寿城居住,听说这悲惨事情以后,出钱把这女孩子从寺庙赎身出来,在家里养着。后来竟与张善结为夫妇。
按:
1、张善后改名允庆,补博士弟子员。
2、杨小坡将此事编演成《鹦鹉媒》传奇二十四折。杨小坡:(约公元一八六一年前后在世)名不详,桐城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清文宗咸丰末前后在世。尝谱道光时邑中僧尼婚姻事,成《鹦鹉媒传奇》二十四折,《小说考证》传于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