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范公祠游记

标签:
范公祠范仲淹长山岳阳楼范泉 |
分类: 姓名与人生 |
长山范公祠游记
即使你没读过《岳阳楼记》,或许也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而作者正是北宋名家范仲淹,而范仲淹却是一个苦孩子,单是童年就经历了一波三折。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在百日后随家人迁去吴县(今苏州市)。
先父范墉,从吴越王钱俶归宋,历任成德、武信、武宁节度使掌书记,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卒于任所。
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怀抱两岁的范仲淹,改嫁山东淄州(古淄博地域)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仲淹自幼家室贫寒,奋发苦读,终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时年二十七岁时,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安徽广德,从九品)。接着,又调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安徽亳州,从八品)。此时便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但仲淹一直把自己当成长山人,有其自嘲诗为证:“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
范公一生,与水有缘,长于孝妇河边,读于醴泉范泉,妙写洞庭湖水,横舟游于宦海...,今山东境内,有两处范仲淹的纪念地,一处是淄博博山的范公亭,位于秋谷赵执信故居内,是范仲淹少年读书的地方,另一处就是现邹平长山镇的范仲淹祠。
说来也巧,这两处祠堂,都在孝妇河畔,范公亭位于孝妇河上游,发源地附近,而范仲淹祠则位于孝妇河中下游,河曲弯弯之处,孝妇河曾经孕育了数位文人,上游赵执信,官至翰林;中游浦松龄,小说巨匠;下游王渔洋,四世宫保……
看来,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且仲淹此名,也或与孝妇河有关,河水既可养人,也可伤人。古时孝妇河洪水泛滥,沿岸一些村庄常被淹及,范公名称中,使用了这个常人鲜用的“淹”字,也或是纪念水患,或是立志奋发的意思吧!
古人名字中的“伯、仲、叔、季”等字,是排行的意思,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或季一般是老三或老四,比如三国孙坚给四个儿子取名就是这样排的: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
范,是原姓,仲,是老二,淹,本意是淹没,水势浩瀚,延伸则有广博、淹雅之意。看来范仲淹此名,至少是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家中排行的老二,那么上面应该还有老大(至于夭折还是失联则难考);二是纪念水患,表达治水之意,当然,也不排除广博志远之向,但起码都是表达忧患奋发的志趣,这也符合《岳阳楼记》的精神,并验证了范仲淹以后的人生。
一波三地,坎坷童年,初时生于河北真定,避乱迁徙苏州,两岁丧父,随母改嫁,来到山东长山,后奋发读书,考取功名,在任忧国忧民,先忧后乐,实现人生抱负。
孝妇河是范公的母亲河,即使是现在,仍然象一匹野马,桀骜不驯,虽经历代治理,也是时而脱缰,笔者十月份去时,范公祠仍未开放,正在维修,水淹的痕迹历历在目,在门口闲聊的几个老妇人指着墙上的水痕给我看,时值八月,利奇马来袭,洪水淹祠,水位足有一米多深,水退之后,有的村民甚至还从家中床下,捉到几条大鱼……
虽然范公把长山作为自己的故乡,但也许后人认为并不是第一故乡,所以祠堂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县市级文保单位的石碑,列于祠前不明显处,祠后民间自立的一堆石碑,更是被水冲的东倒西歪,大路正在维修,周围多是泥泞土路,尘土飞扬,另一户村民,正在祠堂西边翻修旧房,只有祠前那棵老槐树,依稀还能勾起游人一些历史的记忆,余下的,也是一片忧思与伤感。
令人景仰的范公,生前忧天下,死后人忧尔。痛哉,惜哉,淹耳!
前一篇:己亥年甲戌九月运势播报
后一篇:己亥年乙亥十月运势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