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小年如何送灶神?

(2008-01-27 19:17:38)
标签:

腊月

小年

习俗

灶王

来源

星座

分类: 民俗与文化
    进入腊月以后,年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郁了。特别是腊月二十三,民间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节。这一天的主要活动是举行祭灶仪式,送灶神上天汇报,故又称送灶、辞灶、醉司命等。而我国春节的一系列活动,也是从祭灶开始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当然也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过小年如何送灶神? 

北京过年的歌谣是这样唱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过了小年,又有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册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那灶神又是何许人也?

灶神,又名灶君,俗称“灶王爷”,几乎是家家户户必供的天神。旧时人家一般都有专门的灶王龛,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祈求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君的资格算是很老的,他老人家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灶神的来历自古以来就有多种版本。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淮南子》记载,黄帝、炎帝“死作灶神”,专司人间善恶。《礼记·礼器·孔颖达疏》又说灶神为祝融。《庄子·达生》记载说:“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这些记载,大致就是灶神与祭灶神活动的由来。

祭灶习俗由来已久。《论语》中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记载。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的痕迹。

那现在民间流行的辞灶仪式主要有哪些呢?
    
各地民间辞灶习俗不尽相同,但大致都是燃香、供果菜、酒食,还有纸钱或元宝等,供奉好以后,再把灶君的画像从墙上请下来,与事先打好的纸钱一起,拿到院外烧了,同时燃放鞭炮。意思是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再等他回宫降吉祥。至于供香的方式,一般都是在灶神像前香炉里点三支香,快烧完时再接着点上第二组,一般是烧三组香,有的人家也可只烧一组。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东北地区是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意思是粘住他的嘴,以免在玉皇大帝前说这家人的坏话。

            过小年如何送灶神?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山东胶东地区习惯把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的锅灶墙上,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像揭下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好给灶王喂马。过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山东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有的地方却是妇女率儿童焚香拜奠祀灶。旧灶像烧了以后,有的即时把新灶像贴上,有的则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的词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红枣和黏米做成的粘饭等,临朐还用羊枣、柿饼,威海用糯米饼、小糖瓜,无棣、平度、招远、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枣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是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所以成武等地称此为“涂神口”,有的还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锅灶门口粘上一小块糖。也有的在灶门口抹点酒糟或酒,谓“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黏饭红枣之类外,淄博地区还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条,有的还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马、灶鸡,好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祭祀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掉旧灶王像和一匹纸马,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这样就算把灶王爷送走了。淄川、招远等地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卜吉凶。

有些地区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炒饭,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语说法 ,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引出麻烦,所以故意回避男女之嫌。 

辞灶后,据说是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乱岁”。古代称大寒后10日为阳宅乱岁,嫁娶无禁。现在农村许多人选在年底结婚。过了二十三,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送灶神上天并未了事,有送即有迎。所以大年三十的晚上,还要迎接灶王爷下从天上归来。传说除夕夜灶神要引领诸神来人间过年,所以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才轮到祭拜列祖列宗,然后才开始吃年夜饭,举家团聚过大年了。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面蕴含了思想、文化、习俗、情感、神祉、祈望等很多内容。过年过程中有一系列活动,过小年送灶神便是其中的一项。送灶神的仪式里虽说也有一些不现实的成分,比如试图用糖来粘住灶神的嘴,让他上天只报喜不报忧等,但毕竟那都是千古流传下来的一些习俗,而且实质上是人们对新年生活的一些寄托与期望,也无可厚非。尤其是这些活动的本身都融会了各地民间的一些风情习俗与美食文化,即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一样,形成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加以继承和保护,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绵延相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