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上的绚烂故事——闽粤台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剪瓷雕”

标签:
剪瓷雕嵌瓷剪粘东山孙周文云霄高溪庙 |
分类: 回首前尘(古代文史札记) |
屋顶上的绚烂故事
——闽粤台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剪瓷雕”
黄绍坚

东山县工匠孙周文
漳州市东山县。
民间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剪瓷雕”工匠孙周文,今年正好50岁,一看就是位典型的手艺人,身板壮实,皮肤黝黑,手掌粗厚,平时寡言少语。从东山县前往漳浦县采访一路上,他开着前导车,始终跟我们的采访车保持约30米距离,不疾不徐,不离不弃,足见他的贴心细腻。直到说起他的手艺剪瓷雕时,他才滔滔不绝。目前他负责漳浦县杜浔镇范阳村“辅胜圣侯庙”宫庙内外的剪瓷雕工程。他说:“这座宫庙的剪瓷雕共有230多‘堵’,包括20多条龙、6只狮子、16个龙头含脊、48位人物。宫庙前殿屋顶正中是‘双龙戏九层塔’,后殿屋顶是‘双龙戏火球’,都是剪瓷雕的经典造型。”
孙周文说的“堵”,是民间工匠对传统建筑屋顶及正面某些部位的俗称,严格说来,包括大脊脊堵、垂脊(规带)、戗脊(牌头前)、围脊(升颈脚)和水车堵等长方形带状、弧形带状部位,都被称为“堵”。选料独特、色彩斑斓绚烂、工艺复杂的剪瓷雕,正是在宫庙、宗祠等闽南传统建筑的屋脊与“堵”上,大放异彩,引人注目。
但是,关于剪瓷雕,却还有太多待解谜团。
谜团一:剪瓷雕名称知多少
孙周文的家,在漳州市东山县康美镇钱岗村,700米外就是传说中“天地会木杨城”的康美村。钱岗村是一个孙姓村庄,全村500多户、1800多人。村里最有名的人物,当属孙周文的堂兄孙丽强,他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山剪瓷雕工艺”代表性传承人[1] 。
孙家传承的剪瓷雕工艺,流传于闽南、粤东、台湾一带闽南文化圈,并传至东南亚华人聚居区,学术上称为“堆剪作”。“堆剪作是闽南传统建筑上的一种装饰体系,主要由灰塑、剪粘工艺组成。完整的堆剪作品内部一般以铁丝、铜丝等扎成骨架,再以灰泥塑成粗坯,在表面粘上各类瓷片、玻璃片或贝壳等材料……表面贴瓷的堆剪作品既经济美观,又防风防蚀,具有一定的耐久性”。剪瓷雕的工艺特色,在于选用“颜色鲜艳、胎薄质脆的彩瓷器(如碗、盘、壶等)或残损价廉的瓷器为原材料……将其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一的细小瓷片,进而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和山水等……题材以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其工艺兼具绘画的色泽感和雕塑的立体感,并可长年经受日曝雨淋、海碱侵袭而不褪色,常装饰于祠庙、民居等建筑物的屋顶和墙面部分。”[2]
目前看来,闽南的漳州、泉州、厦门一带工匠,多数称此工艺为“剪瓷雕”,也有人称为“剪花”[3] ;粤东的潮州、汕头、汕尾海陆丰地区,一般称为“嵌瓷”,俗称“聚饶”、“扣饶”[4] 、“贴饶”[5] 、“剪碗”、“黏硗”[6] 等;台湾则称为“剪粘”或“剪黏”[7] 。
谜团二:剪瓷雕发源于广东潮州?
剪瓷雕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至今仍是一个谜。
泉州地方媒体报道称:“堆剪民间技艺是一种发源于泉州的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手工技艺,始于唐五代。”[8] 漳州地方学者说:“漳州剪瓷雕可能在宋代时已经产生。”[9] 这属姑妄听之。最离谱的是,竟然有两位福建学者提出:“剪瓷雕……这门独特的工艺是古代闽越建筑师的独特工艺”[10] ,“剪粘,亦称剪瓷雕、剪花……据调查,这门独特的工艺是古代闽越建筑师的独特技艺”[11] 。这就严重违背历史常识了,不值一哂。
关于剪瓷雕起源问题,我请教了孙周文师傅和他父亲孙溪水老师傅。他们指着院子地上堆满的剪瓷雕原料——薄胎彩碗,说:“我估计剪瓷雕是从广东潮州那边传上来的,我们这边工艺和潮州都是一样的。”孙周文强调:“我家基本上都是买广东潮州枫溪区池湖村和潮州潮安区浮洋镇这两个地方生产的彩色瓷碗。”
孙周文师傅的说法,得到学者印证:“漳州东山(铜陵)关帝庙的剪瓷雕,是以广东潮州枫溪瓷厂特制的胎薄质脆的彩色瓷碗为原料。”[12]
我读到的史料,也从侧面证明剪瓷雕可能发源于广东潮州。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漳州诏安县剪瓷雕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沈振泽说,剪瓷雕的材料,“全部用潮州彩陶来敲,敲破成一块一块的很细,小到半分,大到三五分。”[13] 漳州东山县剪瓷雕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孙丽强说:“真正难的是做人物。剪瓷雕人物大都来源潮州剧。”[14] 漳州学者黄辉全也说:“剪瓷雕……源承广东潮州名师,经东山(县)民间艺人的发扬传承,在内容上和表现技巧上都有了很大创新,使之更具深厚的粤东闽南海岛地方艺术特色。”[15]
因此,我比较相信广东学者的研究:“2008年(广东)嵌瓷(剪瓷雕)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 ,“据《广东工艺美术史》记载,嵌瓷最早出现在明代万历年间,在清代发展壮大。嵌瓷是由北方传至南方(广东)的一门工艺技术,材料使用的是涂料,但是这种涂料显然不适合潮汕这种温热多雨潮湿的地区。民间艺人发现瓷碗几经洗涤都保持原来的色泽,便开始使用瓷片来代替涂料。”[17] “自古以来,潮州便是岭南地区重要的陶瓷产地,因之其也拥有大量破损、毁坏和废弃的瓷片,后来民间匠师利用上有釉彩的破瓷片发展成嵌瓷工艺,以美化建筑……清代以后,瓷器生产作坊与工匠逐渐结合,专门烧制各种不同色彩的低温瓷器作为材料,大大地丰富了嵌瓷的色彩、构图……后来,嵌瓷传到福建、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区。”[18] 广东汕尾海陆丰地区,情况类似:“海陆丰地区剪瓷雕工艺的最初形成大约在明朝中期,发展至清朝时达到最繁荣。”[19]
谜团三:现存最早的剪瓷雕作品在哪里?
虽然广东学者研究指出,嵌瓷(剪瓷雕)工艺,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可惜并未指明该作品位于广东何处、现在是否还在?倒是福建学者黄忠杰明确写道:“闽粤地区的剪瓷雕初创于明万历年间,现今所见之古代剪粘,大部分都是清康熙之后的作品”,“福建地区存留的最早剪粘作品为漳州云霄天地会遗址高溪庙剪粘,为清代康熙时期作品。”[20]
黄忠杰所说的“云霄高溪庙”,位于漳州市云霄县东厦镇溪塘村,就在228国道旁。庙为小小三开间,供奉“灵著王”,庙门有对联:“地振高岗,一脉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合河水万年流。”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碑》称:“高溪庙……是天地会创建并传会的聚义地点”。我带学生两次去过高溪庙,我注意到高溪庙屋顶正脊上,确实挤满五彩缤纷的剪瓷雕人物、花草,但显得工艺简朴,且材料褪色,当时也就随手拍拍资料留存而已,谁想到它竟是福建现存最早的剪瓷雕作品呢?看来,我还得另寻机会,再去一趟,好好参观才是。
谜团四:嵌瓷(剪瓷雕)工艺,何时传入闽南?
假如嵌瓷/剪瓷雕工艺确实发源于广东潮州的话,那么它是何时、由何人传入闽南?这个谜团,至今无解。
孙周文师傅说,他们孙家最早做剪瓷雕的是他爷爷孙润成(1901?-1981年)。孙润成传给孙齐家、孙溪水。孙齐家活到83岁,将工艺传给儿子孙丽强,就是现在东山剪瓷雕的非遗传承人;孙溪水则将工艺传给儿子孙周文。孙周文他们这辈会做剪瓷雕的,还有五六人。孙家的剪瓷雕工艺,东山人称为“钱岗派”。东山县还有一个“康美派”,代表人物是林少丹,画钟馗很有名。1983年,林少丹完成东山关帝庙主殿的剪瓷雕作品后,就不再搞剪瓷雕,专门画钟馗去了。
但是,孙家祖父孙润成的剪瓷雕技艺,又从何处学来?孙周文和父亲孙溪水都说,他们也不清楚。
同样的尴尬,也发生在漳州诏安县剪瓷雕艺人沈氏家族身上。有学者研究称:“(漳州)诏安(县)沈氏艺圃家族是闽粤一带最大的剪瓷雕家族,历经百年,至今已传承五代。沈振泽是诏安沈氏艺圃第四代传人及现任掌门人……1882年,沈振泽的曾祖父沈丁仙,向该县一名建筑师傅学艺归来后,时年14岁的他开始为街坊邻居建房修庙,用剪瓷雕美化屋脊是重要的一个工序。”[21] 清末那位教导沈丁仙的建筑师傅是谁、哪里人,诏安县沈家同样说不清。
谜团五:剪粘(剪瓷雕)工艺,何时传到台湾?
剪瓷雕工艺在台湾称为“剪粘”,那么它又是何时传到台湾的?有学者研究称:“20世纪初,(漳州)东山(县)一些工匠应邀到台湾岛、澎湖岛修寺庙、祖祠,专事剪瓷雕的师傅把这门绝活也带到了台湾。”[22] 但这种说法并不靠谱。说句题外话,我注意到,不少地方文史研究者缺乏全局视野,喜欢过度吹嘘本地历史及自己研究对象,故其研究结论不免令人疑窦丛生。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在明末之前就有剪瓷雕在闽南和粤东区域流行,传人台湾的时间或为清朝康熙年间。”清代时期台湾剪粘(剪瓷雕)代表作,“主要有台北龙山寺、鹿港天后宫和台南震兴宫等。”[23] 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来自厦门的柯云、洪坤福、来自泉州的苏阳水、苏鹏兄弟、来自广东汕头的何金龙等剪瓷雕师傅,相继赴台,更将台湾的剪粘(剪瓷雕)工艺发扬光大[24] 。其中,泉州苏氏兄弟创作的剪粘(剪瓷雕)作品,“至今仍保存在台湾的南琰五福宫(1925年)、新埔广和宫(1928年)等地。”当然,由于清末割台的惨痛历史,台湾本地剪粘(剪瓷雕)工艺,也发展出自己特色,例如,“1917年,台南剪粘艺人叶鬃在承接台南大天后宫屋顶装饰时,大胆地改用彩色玻璃为材料,制作剪粘,成为了台湾‘彩色玻璃’剪粘的始作俑者。”[25]
剪瓷雕轶闻一:工匠斗艺,促进了剪瓷雕工艺的发展

采访中,孙溪水老师傅讲述了一则剪瓷雕工匠同台斗艺的精彩故事。
1983年,漳州东山县铜陵关帝庙重修,请来东山县最出色的两位剪瓷雕师傅,林少丹负责大殿屋顶剪瓷雕装饰,孙齐家负责中殿和太子亭屋顶剪瓷雕。“孙齐家是我的堂兄,东山关帝庙他是第一把手,我是第二把手。1983年和1986年两次,孙齐家负责中殿和太子殿,我是副手。”现年72岁的孙溪水老师傅说起往事,依然非常自豪[26] 。
林少丹与孙齐家同台斗艺的结果,铜陵关帝庙屋顶的剪瓷雕作品,公认成为经典之作:“东山关帝庙可以说是剪瓷雕艺术的大观园……该庙共雕塑有近30个历史故事,100多个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奸臣贼子人物形象,仅太子亭屋脊上就有‘八仙骑八兽’、‘狄青平南’、‘战洪州’、‘薛仁贵征东’、‘金山战鼓’等16个戏曲故事。特别是前殿龙庭与大殿中脊的‘双龙戏珠’和‘丹凤朝阳’剪瓷雕,均出自剪瓷雕高手林少丹、孙齐家之手,堪称漳州剪瓷雕的杰出代表作,名闻海峡两岸。”[27]
类似名匠同台斗艺、促进剪瓷雕工艺发展的故事,历史上也发生过一次。1906年,广东汕头市外马路“存心善堂”重修,请来广东潮阳县嵌瓷(剪瓷雕)工匠吴丹成和广东普宁县嵌瓷工匠何金龙(字翔云)共同承包完成。工程完工之后,吴丹成创作的剪瓷雕作品“双龙戏宝”和何金龙创作的“双凤朝牡丹”,广受好评,吴、何两位工匠,并因此开创了自己的嵌瓷(剪瓷雕)流派。可惜汕头“存心善堂”在“文革”时期已被毁坏,今人无从得见前辈精品,殊为遗憾[28] 。
剪瓷雕轶闻二:现存著名剪瓷雕作品,多为当代工匠创作
虽然公认闽、粤、台剪瓷雕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年间,但福建各地现存著名剪瓷雕作品,包括东山铜陵关帝庙在内,多为当代工匠创作,对其评价,众说纷纭。
例如,漳州市诏安县城的“诏安武庙”(关帝庙),从史料看,清代中后期道光、光绪年间,曾两次重修,当时屋顶已有剪瓷雕作品。但诏安武庙“屋顶现存剪瓷雕,为当地著名剪黏师沈耀文、沈振祥、沈振宝父子于1990年翻建。作品最精彩部分为门亭的屋脊顶的双龙朝珠和正面脊堵的60几个人物以及各种阁楼亭榭、花草树木、飞禽走兽。”[29]
又如,泉州市区涂门街“通淮关岳庙”,有学者研究指出:“1889 年期间拍摄的(泉州通淮)关岳庙照片,当时的剪瓷雕工艺……以点状和条带状分布为主。剪瓷雕只是建筑的点缀,外观非常简洁,远观关岳庙屋顶,剪瓷雕与正脊融为一体……而2007年重新修复的(通淮)关岳庙屋顶上,大量装饰形态各异的立龙、游龙等大型作品,比例夸张并朝前倾斜,当观赏者仰视时有一种压迫感,剪瓷雕成为了建筑的主角,由此可见现代人对于尺度的把握更显现出内心的欲望与张扬。”[30]
个中差异,孙周文师傅解释说:“早年做剪瓷雕,作品下面都有标‘戏出’(戏剧故事说明),但最近这五年都没人标明了。年轻人没几个人懂‘戏出’,只是跟着老人做。再说,最近这几年,对剪瓷雕人物、走兽、花草,甲方(宫庙、宗祠出资方)基本都没有提出要求,他们也不懂,都是随我们做。做出什么就是什么。”
剪瓷雕轶闻三:剪瓷雕作品,能否朝工艺品方向发展?
作为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剪瓷雕”,原本只用于宫庙、宗祠屋顶及墙面的大型装饰,但1960年代以来,闽粤两省聪明的工匠们,一直尝试制作小件的剪瓷雕艺术品,并努力使之走向市场。
据我了解,1961年7月在漳州举办的“闽南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剪瓷雕有‘孔雀’、‘公鸡戏蜈蚣’、‘玫瑰花’、‘和平鸽’等作品,色彩绚丽,构图严谨,造型生动,古朴典雅,成为此次展览会新美术工作者和民间老艺人的佳作代表。”[31]
1960至1980年代,广东揭阳市普宁县生产的“普宁嵌瓷(剪瓷雕)”,也多以单件的工艺品为主,其中普宁市军埠镇陇头村“在20世纪60年代生产的嵌瓷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与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32] 。1960年代,广东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大寮村,也曾生产“嵌瓷(剪瓷雕)屏风画”,远销国内外[33] 。
进入21世纪以后,漳州市诏安县剪瓷雕技艺传承人沈振泽,也尝试将剪瓷雕制作成独立的工艺品展示,为剪瓷雕进入展厅、让更多人了解剪瓷雕,奠定了基础[34] 。广东汕头市大寮嵌瓷(剪瓷雕)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许少鹏,在家乡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大寮村创办“大寮嵌瓷展览馆”,展示一系列他创作的嵌瓷工艺品。此外,广东潮州市嵌瓷(剪瓷雕)师傅卢芝高,也在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湖美村创办“潮州嵌瓷博物馆”,用来收集、整理和保留嵌瓷精品实物[35] 。
剪瓷雕的困境与出路
我问东山县孙周文师傅,今后是否有意将剪瓷雕做个小件工艺品,便于更多人了解这一闽南独特传统工艺?孙师傅憨厚地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做剪瓷雕的师傅,整天要在建筑物的屋顶爬高爬低,风吹、日晒、雨淋,有危险,又辛苦,现在的小孩子都不愿意学了。”他叹了口气,再次强调:“这个剪瓷雕行业,现在也是我最年轻。做这行太苦了,都在屋顶上晒太阳,没人学了!”我读过泉州惠安县“闽南传统建筑(文金堆剪)营造技艺”传承人吕文金的采访文章,吕师傅同样感叹:“做堆剪(剪瓷雕)这门工艺,大部分的工作要在房顶上完成,严寒酷暑、风吹雨打,堆剪师傅要经受恶劣工作环境的考验,非常辛苦。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做这一行。”[36]
不过,孙周文师傅说,今年,他刚从上海的工地回来。“上海?”我有点吃惊,“上海也有人要求做剪瓷雕?”
孙师傅淡淡地说:“今年去上海宝山区曹王禅寺,做剪瓷雕。那是个大工程,寺庙占地40亩,分4殿,左右上百米长,我负责屋顶剪瓷雕装饰。曹王祥寺的住持,以前在潮州呆过,喜欢剪瓷雕工艺。”
或许,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剪瓷雕工艺知名度的扩大,剪瓷雕工艺未来的希望,不仅在于小型艺术品化,更在于地区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021年11月3日星期三5时29分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