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戴云奇瑰:被土楼光芒遮蔽的福建土堡(2)

(2021-04-12 19:10:54)
标签:

福建土堡

德化厚德堡

闽清娘寨

永泰和城寨

大田琵琶堡

分类: 回首前尘(古代文史札记)

戴云奇瑰:被土楼光芒遮蔽的福建土堡(2)

黄绍坚

 (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第9期)



从山寨到福建土堡

戴云奇瑰:被土楼光芒遮蔽的福建土堡(2)

1.9米宽的越野车,在宽仅2.5米的萦纡村道上,小心翼翼地蜿蜒攀行。左侧悬崖,右侧峭壁,一个接一个的发夹弯,考验着司机的驾驶技术与耐心。待最后一个急弯绕过,一座四角抹圆的方形土堡,赫然耸现在山崖之上。娘寨到了。后来我才知道,从山脚省汾村的村道算起,5.6公里盘山路,累计爬升466米,坡度达到惊人的83‰。

岗顶型土堡“娘寨”,是另一座从未公布过的福建土堡,地处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省璜镇良寨村,雄屹在戴云山脉腹地、海拔527米的山顶,大约建于公元1660年(清代顺治17年)前后,是现存最早的福建土堡之一。土堡三面临崖,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堡墙高8[15]。遥望土堡,傲立群山之巅,雄浑壮美,所有建筑细节,都向潜在的山贼盗匪,宣示着它的凛然不可轻犯。

娘寨是座传奇土堡。相传明清鼎革之际,有位郑春娘,嫁到闽清县张家。张家以耕牧和烧制木炭为生,家业兴旺,在“山顶”这地方建有山寨,聚族而居,至今寨基犹存。某日,已是奶奶的郑春娘,携孙子张居亨外出。孰料土匪抢劫,攻破山寨,张氏全族遇害,仅剩祖孙二人幸免于难[16]。奶奶郑春娘痛定思痛,一边辛苦抚育孤孙长大成人,一边取出张家秘藏的金银财宝,广募工人,亲自设计、主持修筑土堡,土堡因此得名“娘寨”,永为纪念。

我特别喜欢这座土堡。闽清县娘寨的建筑和它的历史,正是福建土堡源自山寨的典型样本。类似记录,在三明市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汤氏族谱》中也可找到:

“吾族原谱自顺治戊子(公元1648年)7月朔遭吴寇变乱,毁之‘琵琶寨’矣。当时咸怀性命之忧,奔鼠靡有宁日……吾乡土堡所由筑也,咸丰丁巳、戊午间(公元1857-1858年),红匪(红线会)大肆猖撅,城乡被其蹂蹭者,惨难言状……念老稚妇孺无地避难,果何恃而不恐。遒经之营之,择乡之西南高阜处,披荆斩棘,鸠工庀材,新筑土堡……其斯为千秋之保障也乎?”[17]

意思说,明代时,汤氏在延平府将乐县墈厚村,建有山寨“琵琶寨”,可惜清初被毁。清代咸丰年间,为避“红匪”劫掠,汤氏先民在墈厚村外小山岗上,集资“新筑土堡”,使百姓在战乱时有地方可以避难。

幸运的是,三明市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这座不规则形状的岗顶堡“汤氏土堡”,至今犹存,位于村边的小山顶,通常称为“墈厚土堡”,占地面积872平方米。20127月我去探访时,村支书汤思清告诉我,1933年红  军曾驻扎在此堡中,当地人又称它为“红 %军堡”。

遥想当年,在盗匪横行的年代里,某个家族深入闽省的崇山峻岭间,开荒拓地。为安全计,他们先选择陡峭山头,凭借天险,建起简陋的山寨,以图自保。待人丁兴旺、财富积累之后,另辟山间旷地,发挥聪明才智,筑起一座座造型雄伟、防守严密的民间准军事建筑——福建土堡。

 

缺乏安全感的土堡堡主们

戴云奇瑰:被土楼光芒遮蔽的福建土堡(2)

戴云奇瑰:被土楼光芒遮蔽的福建土堡(2)

说起福建土楼与福建土堡的区别,大约有人想了解土楼与土堡的防御性谁更好?咱们先去看一座土堡——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芦洋村“成厚庄”。

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土堡成厚庄,位于芦洋村外的山顶上,高悬天际,俯瞰大樟溪,正侧两面都是陡峭山坡,唯有一条崎岖小路可通堡门,属于典型的岗顶型土堡。土堡正面左侧和背面右侧,还各建有一座3层方形角楼,控扼上山之路。最令人惊叹的是,成厚庄是座“堡中堡”,也就是土堡套土堡。内堡的堡墙,高4米,厚4.35米,由陈德美始建于1695年(清代康熙34年);外堡的堡墙,高4.5米,厚3.2米,由陈德美的五代孙陈用藻续修[18]。在冷兵器时代,倚仗悬崖峭壁、高墙厚垒筑成的土堡,几乎不可能被攻陷,300多年来,成厚庄确实妥妥保护着陈氏家族的安全。

成厚庄是个很好例子。福建土堡中的岗顶型、坡地型、田中型等3种类型土堡,极好地利用了闽中山地的险峻地形(山顶悬崖与陡峭山坡)和生产环境(泥泞的水田),以助防御,同时福建土堡又从古代军事城池那里学到“角楼”建筑,封堵射击死角,防御功能几乎无懈可击,而这些特点,在福建土楼中较为罕见。换个角度说,现存福建土楼,以“土楼群”形式出现居多,主要分布在闽西南博平岭山脉两侧的山间盆谷,人口相对密集,经济较为发达,各座土楼之间可以彼此呼应支援,所以福建土楼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并不需要武装到牙齿的单打独斗。但现存福建土堡,几乎都是零星散布在高峡深谷的闽中戴云山脉深处,人烟稀少,交通异常不便,只能靠土堡自己的防御设计,单独抵御敌人进攻。以成厚庄所在的永泰县嵩口镇为例,它东距永泰县城53公里,西距德化县城71公里,北距尤溪县城84公里,南距仙游县城80公里,且各个方向都是崇山峻岭,山行艰险。也就是说,一旦土匪、山贼进攻成厚庄,它几乎不可能得到官军的及时救援,惟有靠堡内居民的拼死抵抗,自求多福。正因如此,严重缺乏安全感的陈氏家族,天才地发明出“堡中堡”、土堡套土堡这种独特建筑。

同样基于孤立无援的担忧,历史上的“三府四县之交”的闽中山区大田县(今属三明市,当年属于永春直隶州),更是大兴福建土堡建设。罕见的《康熙大田县志》中,专立《营堡》一节,记录了清代初年大田县百年以上历史(也就是建于明代晚期)的土堡24座、并记当年大田土堡(含山寨)近千座:“大田县当三府四县之交,山深路险,盗贼猖獗,居民咸避土堡中,土堡殆以千计,号‘营寨’,寔[]民庐也。”当年的大田县知县叶振甲,更写下《讶土堡》诗(二首之一):“终古无诸国,尝嗟烽燧生。邨邨崇土堡,座座若严城。高出千峰顶,低临万壑清。无劳勤设险,海上已休兵。”[19]

现存史料表明,福建土堡这种独特风格的大型民间夯土建筑,大约正是起源于三明市大田县。

顺提一句,“成厚庄”不是唯一的堡中堡(双重土堡),福州市永泰县长庆镇中埔村“中埔寨”(建于1809年)、三明市永安市燕西街道忠洛村“易安堡”(建于1844年)、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椿阳村“庆丰庄”(建于1888年)等另外3座土堡,也都是双重土堡。

 

发现“聚奎堡”古图:清代中叶战乱,导致大量兴建福建土堡

戴云奇瑰:被土楼光芒遮蔽的福建土堡(2)

我至今清楚记得8年前发生的事儿。那天是201245日,细雨霏微,我没带伞,艰难走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的村道上,差点滑进旁边泥泞的田里。不远处,岗顶型土堡“聚奎堡”的门洞里,一位中年男人默默观察着我。他叫陈大本,那年53岁,是聚奎堡“堡主”、陈氏家族的族长。他热心为我送来一把雨伞,随后又热心地取出陈氏家族珍藏的1890年(清代光绪16年)《新修西华陈氏支谱》(岭兜崇厚堂订)供我翻阅。福建土堡研究的大门,从此对我洞开。

在此之前,我记录过闽南厦门、永春、德化的几座福建土堡,但我一直没搞清清代中叶福建土堡大量兴建的原因。按照《陈氏支谱》记载,聚奎堡陈氏,从上京(今三明市大田县上京镇)迁来,约在1681年(清代康熙20年)[20],先在此地构筑“土楼寨”。1853年(清代咸丰3年),“因癸丑之变,四围筑墙为土堡,未及完工,被贼焚烧。后(陈)燦振公率弟姪辈,将公租阄存二十余年,始得完成土木”。

“癸丑之变”,指的是清代中叶闽中山区再次战乱不已、兵匪并起的黑暗岁月。1853-1865年(清代咸丰3-同治4年)间,闽中“红钱会”与“黑钱会”发动大规模起义,闽中、闽南各县,被害惨烈。1857-1865年(清代咸丰7-同治4年)间,太 平 &军入闽,几次横扫闽北、闽中、闽西南各地[21]。在此期间,地广人稀、官军力量薄弱的闽中戴云山区居民,被迫大量构筑土堡,结族自保。尤溪“聚奎堡”,便建于此时。

《陈氏支谱》记载,堡成之后,又遭火灾。直到1888年(清代光绪14年),陈氏聚全族之力,终于再次建成占地面积6652平方米的聚奎堡[22]。可能是被连烧带抢的历史吓怕了,聚奎堡的堡墙厚实,宽约3米,底部用毛石垒砌成高约3米的台基,上面再加筑3米高的夯土墙,终于成为今日所见的壮观的岗顶型土堡[23]

更令我喜出望外的是,《陈氏支谱》“西华上村地图”中,明确绘有“聚奎堂”古图。福建土堡古图,实在难得!“聚奎堡”古图,与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镇寨中村《沛国朱氏族谱》(1879年即清代光绪5年重修)中的《永盛楼图》,成为现在我所见到的仅有的2福建土堡古图,其弥足珍贵之处,不言而喻。

 

福建土堡地理分布的“四纵一横”

戴云奇瑰:被土楼光芒遮蔽的福建土堡(2)

戴云奇瑰:被土楼光芒遮蔽的福建土堡(2)

我在前文介绍德化县“厚德堡”和闽清县“娘寨”,还有另一个原因。厚德堡地处泉州市德化县,娘寨地处福州市闽清县,都不在三明市范围内。

我注意到,目前对福建土堡的认识误区中,以“三明土堡”代替“福建土堡”是其中最大一处[24]。其实深究历史,福建传统“八闽”,本不存在“三明”这个概念,就连“三明”这个词,都来自延平府三元县与汀州府明溪县各出一个字组成的合称。“三明地区”是个拼凑出来的行政区划,“福建省三明地区专员公署”直到19634月才成立[25]

以今天福建土堡集中分布的三明市几个县为例:三明市大田县,清代属于永春直隶州,是典型的闽南县,至今通行闽南话;三明市尤溪县,历史上属于延平府,是深受福州文化影响的闽中县;三明市永安市、沙县、梅列区(民国时的三元县),历史上也属于延平府,受闽北文化影响较多,少量受闽南文化影响;三明市三元区,历史上属于延平府三元县与汀州府明溪县的合并,深受客家文化影响;而三明市宁化县、清流县,则是地道客家县。可见,即使在三明市范围内,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也不存在“三明文化”一说。

至于同样有大量土堡存在的福州市永泰县、闽清县、闽侯县、宁德市古田县,则是传统福州府“福州十邑”,属于福州文化圈。而龙岩市漳平市(历史上属于龙岩直隶州)、泉州市德化县、永春县、厦门市同安区(历史上都属于泉州府),也有土堡,却属于闽南文化圈。

上述论证恰恰说明,今日形制各异、奇彩纷呈的福建土堡,是八闽建筑文化在闽中戴云山脉山区交汇、融合、并向周边地区传播的产物,是福建人共同创造的珍贵建筑遗产。

在我看来,现存福建土堡,并不局限在三明地区,集中表现出“一横四纵”的地理分布特点。这应该就是福建土堡建筑文化沿着戴云山脉河谷传播的路线:

“四纵”,指东北-西南走向的闽江支流河谷中分布的土堡群,分别是:

1、西南起三明大田县济阳乡、东北至三明市梅列区筠竹村的“大田土堡群”。

现存主要的土堡,包括西南起三明市大田县济阳乡济中村“凤阳堡”、东北至大田县广平镇万宅村“绍恢堡”等11座土堡。尤其是大田县“石牌-广平-筠竹峡谷(均溪、文江溪河谷)”中,更是土堡集中之处。事实上,现存占地面积最大(近10000平方米)、宏伟壮观的三明市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安贞堡”,离大田县建设镇仅3公里左右,也应划入“大田土堡群”范畴。而从大田县济阳乡往南走,经仙峰、十八隔,有隘口可通德化县城、永春县城[26]。大田县历史上也属于永春直隶州管辖。这大约能解释泉州市德化县、永春县也有福建土堡的原因。

这个“大田土堡群”,《中国国家地理》201208期曾专题报道过。值得注意的是,大田县主要河流均溪与文江溪汇合后,流入尤溪县坂面镇,成为闽江支流尤溪的上游[27]。尤溪河谷也有土堡群。

2、西南起三明尤溪县中仙乡、东北至尤溪县尤溪口的“尤溪河谷土堡群”

现存主要土堡,包括西南起三明市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聚奎堡”、东北至尤溪县梅仙镇汶潭村“莲花寨”等6座土堡。值得注意的是,尤溪从尤溪县尤溪口镇汇入闽江,有水路可直通福州、闽清、永泰等地[28]

3、西南起三明大田县桃源镇、东北至三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炉丘村的“永安青水峡谷土堡群”

现存主要土堡,包括西南起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三房畲族村乌坑“福安堡”、东北至三明市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炉丘村“治元祠”等4座土堡。其中,“福安堡”以海拔745米的高度,成为现存海拔最高的土堡。事实上,青水峡谷往西南沿伸,翻越“三脚盂”隘口之后,可抵达三明市大田县桃源镇,著名的坡地型土堡“安良堡”便在桃源镇东坂村。而青水峡谷中的苏坑溪,其实是三明市大田县文江溪的上游,河谷直通永安市槐南乡、大田县建设镇[29]。众所周知,大田县“石牌-广平-筠竹峡谷(均溪、文江溪河谷)”里,有著名的“大田土堡群”、以及永安“安贞堡”。

4、西南起三明永安市小陶镇、东北至三明沙县凤岗街道的“三明文川溪-九龙溪-沙溪河谷土堡群”[30]

现存主要土堡,包括西南起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镇大陶口村“正远楼”和小陶镇寨中村“永盛楼”、东北至三明市沙县凤岗街道水美村“双元堡”和“双兴堡”等8座土堡。其中,三明市永安市燕西街道忠洛村的坪坝型土堡“易安堡”,为“堡中堡”(双重土堡),堡门外有仿闽北“牌坊式雕花门楼”的楼坊,显示出闽中福建土堡与闽北建筑文化的交汇融合。

5、“一横”,指福州市永泰县“永泰庄寨(土堡)群”。

主要分布在东-西流向的闽江支流大樟溪河谷两岸,现存主要庄寨(土堡)包括:东起永泰县丹云乡翠云村“和城寨”、西至永泰县嵩口镇芦洋村“成厚庄”、永泰县长庆镇中埔村“中埔寨”等18座较有代表性的永泰庄寨(土堡)。事实上,泉州市德化县水口镇祥光村“厚德堡”、德化县三班镇三班村“大兴堡”,也在大樟溪的上游浐溪河谷。而福州市闽清县省璜镇良寨村“娘寨”、闽清县塔庄镇坪街村“冬畴寨”、闽清县坂东镇溪峰村“品亨寨(岐庐)”等土堡,虽属闽江另一条支流梅溪流域,但与大樟溪有“深隔门”隘口可通往来,这或许便是当年福建土堡的传播路线。

 

福州市永泰县“叔侄寨”:福建土堡建设,走向尾声

戴云奇瑰:被土楼光芒遮蔽的福建土堡(2)

位于大樟溪峡谷中段北侧的福州市永泰县同安镇同安村中,有2座叔侄土堡“嘉禄庄”和“九斗庄”。

坪坝型土堡“嘉禄庄”,1852年(清代咸丰2年)由张昭乾、张昭融两兄弟合建,占地面积4200多平方米,墙高7米,厚3米,门前有不规则半月形水塘。堡内木雕精美,尤以“立凌云志,读圣贤书”门扇为最,现存1877年(清代光绪3年)礼部为张应中、张应亨兄弟所立“孝友”匾[39]

嘉禄庄里,福州徽派建筑马鞍墙上,用乳钉镶嵌着一块块方形青瓦,状若铠甲,殊为独特。这种“铠甲式青瓦”我共见过三处,另两处在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溪峰村坪坝型土堡“品亨寨”(建于1853年)、福州市闽侯县鸿尾乡溪源村坪坝型土堡“溪源寨”(建于1853年)。这三处“铠甲式青瓦”如此相似,建筑年代也一致,不知是否出自同一名师傅之手?抑或只是战乱岁月里的时尚装饰?

距离嘉禄庄200余米之外,又有坪坝型土堡“九斗庄”,因其占地面积可种“九斗种”而得名,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1895年(清代光绪21年)由“嘉禄庄”建造者之一张昭融的儿子张明良、张明恪、张明起三兄弟合建。对于九斗庄,当地人习惯称为“九斗厝”,形象说明了它的堡墙不厚,但土堡内建筑细节精美,尤其正厅左右两侧门扇,雕刻极其精致,右侧刻有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左侧刻有《荀子》“入则笃行,出则友贤”,左右两侧分刻朱柏庐《治家格言》“安分守命,顺时听天”;其下环涤板,则刻有作为家训的朱子格言等内容;正厅前廊卷棚上,花板、瓜柱、斗拱,亦繁复精美[40]

我之所以将嘉禄庄和九斗庄放在最后才介绍,因为到了清末,随着近代枪枝与火炮技术的大规模使用,沉重厚实的堡墙,事实上已无法保护村民。福建土堡建设,进入衰退期。“叔侄寨”的建筑格局的演变,成为清代末年福建土堡从墙厚基高的土堡、回归高墙深院的府第式建筑的形象代表。

 

福建土堡,亟需宣传与保护

戴云奇瑰:被土楼光芒遮蔽的福建土堡(2)

戴云奇瑰:被土楼光芒遮蔽的福建土堡(2)

戴云奇瑰:被土楼光芒遮蔽的福建土堡(2)

福建土楼早已名满天下,同样精彩、奇彩纷呈的福建土堡,目前却知者甚少,亟需宣传与保护。

一方面,现存某些福建土堡,虽然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却被各方利益以开发之名、行破坏之实。福州市永泰县白云乡寨里村的岗顶型土堡“竹头寨”的上寨“卧云庄”(据说始建于明代末年),被整体改成水泥墙、装上钢化玻璃门,大约变成民宿或会议中心之类。福州市永泰县白云乡北山村的岗顶型土堡“北山寨”(何大瑞始建于1828年),虽在门外立着文物保护碑,却被整体改造成价格昂贵的现代民宿。

相比之下,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金鸡潭旁山顶上的岗顶型土堡“宁远庄”(1729年即清代雍正7年由张谦始建),虽被某公司租去设立民间博物馆,但正门明间两侧墙壁上张贴的几十份清代礼房报、提塘报、本县报等各级捷报,倒是保存完整,多少令人欣慰。

另一方面,相当多数的福建土堡,无人重视,缺乏保护,土堡现状令人非常担忧。以前文介绍的泉州市德化县“厚德堡”为例,它是兼具田中型土堡、坡地型土堡特点的珍贵古建筑,由于僻处山区,虽经修葺,目前仍墙倾屋圮。宁德市古田县“汶洋堡”,2010年我第一次去调查时还有居民,现在已是人去楼空,堡内一片狼藉。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的坪坝型土堡“旧寨”,已被2016年超强台风“尼伯特”几乎完全摧毁,同村的另一座坪坝型土堡“新寨”,也岌岌可危。而厦门市同安区“溪后土堡”,干脆无人搭理,任其瓦漏墙垮,自生自灭。

最可悲的记忆来自2012628日。那天,我在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镇五一村搞田野调查,眼睁睁看着一队农民工在村干部指挥下,将清代道光年间所建的福建土堡“固吾圉堡”,全部拆毁,据说是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的调查笔记里,至今留着这样一行记录:

“拆楼的一位民工说:败家啊!”

2020726日星期日626分,终于二稿改定)

2020730日星期四332分,三稿改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