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奇瑰:被土楼光芒遮蔽的福建土堡(1)

标签:
福建土堡德化厚德堡闽清娘寨永泰和城寨大田琵琶堡 |
分类: 回首前尘(古代文史札记) |
戴云奇瑰:被土楼光芒遮蔽的福建土堡(1)
黄绍坚
福建土堡,它的精彩被土楼遮蔽
我是第六次来到德化县水口镇,却是第一次站在祥光村口的山道上,立刻被眼前高峡千寻的美景迷住了。只见浐溪峡谷对岸,海拔1782米的戴云山脉第二高峰石牛山[1] ,巍峨矗立,上与天齐;高达139米的岱仙瀑布[2] ,如白练飏空,飘悬山腰。峡谷中,碧绿澄澈的浐溪,蜿蜒如带,在此汇合石牛溪、涌溪之后,改名大樟溪,一路奔腾向东,流入福州市永泰县、闽侯县,成为闽江下游最后一条重要支流[3] 。大樟溪河谷里,现存几十座被称为“永泰庄寨”的福建土堡。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水口镇祥光村,位于海拔663米的戴云山脉深处,云栈萦纡,外人罕至。我这次前来,不是为了欣赏美景,而是寻找一座从未在全国媒体上公布过的福建土堡“厚德堡”。
厚德堡就位于祥光村外的坡地上,千层稻畦翻碧浪,环抱着田地中央一座造型雄伟的方形土堡,门楣上嵌着石匾,上镌“厚德”二字,落款时间为“道光辛酉年,阳春吉日书”,表明它建于1837年(清代道光17年)。土堡占地面积1700多平方米,堡墙高5米,墙内还有一圈隐通廊(跑马弄),便于战时调兵防御。土堡四角现存3座角楼,尤其是正面左侧的4层角楼,最上两层建成六角形亭阁,造型美轮美奂。土堡依山而建,堡中建筑分为高低四进,楼宇相连,逐级抬升。远眺堡中的双坡脊屋顶,层层叠叠,如雁字成行,振翅欲飞[4] 。堡中第7代子孙、75岁的江宏魁老先生说,土堡是江家祖先江尚忠(字开安)所建,当地俗称“祥光土楼”。
我选择“厚德堡”开始介绍福建土堡,因为它代表了福建土堡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尴尬现状。别说外人,就连许多福建人也分不清福建土堡与福建土楼的区别。
回首往事,2008年7月,在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统夯土民居“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福建土楼名满天下,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乌泱泱涌向福建永定、南靖、华安、平和、漳浦、龙岩等地,为的是一睹福建土楼的独特风采。
虽说乍看之下,福建土堡与福建土楼有点相似,都是山区夯土民居,都筑起高大封闭式外墙,设计了严密的防御体系,但其实福建土堡与福建土楼,差异巨大。
土楼研究专家黄汉民先生说:“福建土楼,特指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地区那种适应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并且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的巨型居住建筑。”黄先生特别强调:“‘夯土墙承重’这一点,使福建土楼区别于福建土堡。”[5] 厦门大学戴志坚教授也持同样观点:“(福建)土堡的堡墙不作为建筑的受力体,外围的木结构体系独立存在,而土楼的外墙为承重墙,并联建其它建筑。”[6] 换成通俗的话说,墙倒、楼就倒,是土楼;墙倒、楼不倒,是土堡。
其他方面,从发展源流、分布区域、建筑类型等,福建土堡也与福建土楼显著不同。
先说福建土楼,它源自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福建在惨烈的抗
再说福建土堡。福建土堡由明清之际闽中山区“山寨”发展演变而来。现存福建土堡可信的建筑年代,最早在明末清初。泉州市《德化县志》记载:“(德化县)明末清初有‘寨’、‘堡’的建筑。‘寨’建于山上,而‘堡’建于山下村中。”[8] 福州市《永泰县志》记载:“从明到清,为抵御乱匪,本县很多村建筑寨堡,现尚有30多座比较完好。”[9] 而三明市《大田县志》则称为“大碉堡”:“明清时期乃至民国初期,县内较大的村庄均筑有大碉堡1-2个,小村庄筑小型碉堡,以防匪乱。”[10] 由于福建土堡源自闽中山寨,而闽中各县地广人稀,根本不必在外墙承重这点上斤斤计较,于是发展出外墙独立、不承重的福建土堡这种民居夯土建筑[11] 。我还发现,现存关于“土堡”最早的明确记载,是公元1679年(清代康熙18年)前后,时任延平府大田县知县[12] 侯执纁,在视察县境桃源(今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桃源镇)时,写下的《桃源行》诗:
“桃源去县远百里,里曰‘聚贤’何年始?
我来阅历访仙踪,不见桃花见流水。
芦[庐]舍荒凉断续间,土堡崩颓非昔比。
山下瑶池迹尚留,峰头白云虚无里。”[13]
我还发现,现存福建土堡,主要集中在戴云山脉南北两侧的福建省三明市、福州市、泉州市等地。按其建筑格局,我将福建土堡分为四类:建在山岗上的“岗顶型土堡”、建筑前低后高的“坡地型土堡”、建在山间盆谷中的“坪坝型土堡”、被田地环绕的“田中型土堡”。
在我看来,精彩纷呈的福建土堡,完全具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实力[14] 。
[附录]名词解释:山寨、土城、围屋、土楼、土堡
山寨(山城):建立于山岗之上的民居或军事堡垒,凭借险峻地势防守,不需要(或不完全需要)完整封闭的高大寨墙保护,仅在险要地段修筑寨门及部分寨墙即可。全国各地都有山寨。
土城(民城):由民间(家族、或集镇)出资建立、藉以防守的小城池,有完整封闭的城墙,城中有街有巷。“有街有巷”,是土城与福建土堡最显著的区别。各国各地都有土城(民城)。
围屋/围龙屋:流行于客家核心区的2种客家传统建筑,在传统合院式、府第式建筑的外围,加筑一圈高大围墙,有一定防御功能,但远不如福建土楼、福建土堡那样成为“民间准军事建筑”。主要分布在江西省赣州市、广东省梅州市最集中。
福建土楼: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由闽南地区“土城”(民城)发展而来、外墙承重的福建传统夯土民居建筑,有完整封闭的高大夯土外墙。主要分布在闽南、闽西南博平岭山脉两侧,以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最集中,与福建接壤的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北部,也有成片土楼群。
福建土堡:明末清初由闽中山区“山寨”发展而来、有完整封闭的高大夯土外墙、但是外墙不承重的福建传统夯土民居建筑,堡墙内常有一圈跑马道/跑马弄,以利调兵防御。主要分布在闽中戴云山脉南北两侧,以福建省三明市、福州市、泉州市最集中。
福建土堡的总体现状
就说福建土堡。说来难以置信,对福建土堡的关注,只有30多年历史,其中不乏将福建土堡与“有街有巷”的民城、与福建土楼混为一谈的错乱,更不乏研究者或画地为牢、或自吹自擂的局限。
按照前面说的福建土堡标准,总结我自己10余年来在福建各地田野调查的结果,我统计了一下,现存较完整的大型福建土堡(不含小型碉楼),仅剩70座,集中分布在闽中戴云山脉南北两侧的高山河谷间,主要分布区域包括:三明市下辖的大田县、尤溪县、永安市、沙县、三元区、梅列区、清流县、宁化县,福州市下辖的永泰县、闽清县、闽侯县,泉州市下辖的德化县、永春县等地,少量土堡散布在东至宁德市古田县(如古田县黄田镇汶洋村“汶洋堡”)和福州市福清市(如福清市一都镇东山村“东关寨”)、西至龙岩市漳平市(如漳平市灵地乡易坪村“泰安堡”)和三明市宁化县(如城郊镇社背村“社背土堡”和社下村“俞坊土堡”),北至三明市将乐县(如将乐县白莲镇墈厚村“墈厚土堡”),南至厦门市同安区(如同安区汀溪镇汀溪林场“溪后土堡”、同安区汀溪镇五峰村“德安古堡”)的广大范围内。
按其分类标准,现存70座大型福建土堡中,岗顶型土堡15座、坡地型土堡15座、坪坝型土堡21座、田中型土堡19座(兼有2种以上类型的土堡,只按第一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