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闽南土楼的起源

(2017-05-22 14:09:21)
标签:

福建土楼

漳浦“一德楼”

华安上坪“万历三楼”

龙海“万安楼”

林希元

分类: 回首前尘(古代文史札记)

闽南土楼的起源

黄绍坚

闽南土楼的起源 
漳州市漳浦县湖西镇赵家堡方形土楼“完璧楼”,建成于1600年(明代万历28年)

闽南土楼的起源
“完璧楼”楼匾 

发现已知最早关于福建土楼的记载:明代嘉靖3年德化县“黄氏土楼”

公元1524年(明代嘉靖3),在历史上是个自寻烦恼的年份。那年唯一值得记住的大事儿,大概只有当年8月份,一向骄横惯了的山西大同守军,因怯战、避役,竟公然发动叛乱,杀巡抚、都御史张文锦,焚大同府、都御史府及总兵署诸衙门[],给朝廷添了点小乱。其余时间里,从2月到10月,为了替自己亲生父母争个名号,刚继位不久的明世宗嘉靖皇帝,与数百位朝臣们吵成一锅粥,史称“大议礼”,是整个明代中后期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之一[]

在皇帝与朝臣们各执意气、喋喋不休的激烈争吵声中,僻处山陬海隅的福建德化县,发生了件小事儿。这一年10月,山贼再次围攻永春县城。两年前,公元1522年(明代嘉靖元年),广东、汀漳山贼93人,竟然一路流掠闽南的南安、安溪、德化、永春各县,视围剿官军为无物,甚至活捉了泉州卫经历葛彦、漳州府通判施福等官员,然后从容消失在闽地崇山峻岭间。颜面尽失的官府无可奈何,只好花钱将官员赎回。此次山贼再现,彻底激怒了闽南各县官府。他们终于同仇敌忾,团结一心。1023日,南安知县颜容端、德化知县梅春、安溪知县龚颖、同安知县周惟会、永春知县柴镳、龙溪知县黎艮,派兵合攻山贼于德化鸡母岫(今泉州市德化县盖德镇五华山鸡髻崎[]。山贼不敌,当日退往德化、大田、尤溪3县交界处的进城乡小尤中团(今泉州市德化县美湖乡一带[]24日,官兵追至,山贼“奔入里民黄舜大家,(官兵)遂围之……截杀无遗。”[]

对于这场战斗,闽南多县地方志里,都有提及。

《嘉靖安溪县志》记载:“嘉靖310月初4日,广东、汀、漳盗复来寇,御史简霄按部檄按察佥事聂珙,督知县颜容端、柴镳、龚颖、梅春,合兵捕之,至24日灭于德化小尤中。”[]

明代刑部尚书林俊,写过一篇吹嘘巡抚御史简霄功绩的《平寇记》,记录这场战斗过程更加详细:“甲申(公元1524),大巡简君霄按延,授方略陈侯能,擒斩四百而畸,尤寇靖。按汀,汀寇又靖。按泉,饶、汀寇适入永春,君偕守巡周君廷用、聂君珙,议选锋周视饷,泉守高侯越、尹晋江张文宿隶焉。聂视师,尹永春柴镳、南安颜容端、德化梅春、安溪龚颖、幕同安周惟(会)隶焉。武臣孟英、与材官、义士、过使者流,又隶焉。汀兵备王君俊民,以尹黎艮,提龙溪之兵来隶。总镇尚公春、藩、臬陈君锡、何君诏、舒君晟,又选会城之兵会莆。腊月两(丙)辰,寇自南桐趋九斗,入龟洋,奔小尤中。我兵翼击。庚申,连战连捷,擒斩百六人,贼无一漏,被虏遂生。还袭永定宿贼三十有七人,取之。士民大悦,曰:师不越逐,费不及民,征不逮远,捷而神,乃是刘珙之平郴寇、虞允文之遏金兵功,儒生为烈者也。”[]

明代嘉靖末年,林希元一篇文章里,还提供了关于这场战斗的一个特殊细节:“嘉靖2年(公元1523),流寇九十三人,流劫兴、泉、漳三郡,莆田乡士夫、女子多被掳掠。虏贽府判、经历,以金赎回。刑付简一溪(简霄)先生,时以御史按闽,至泉,延乡士夫问计。时同安大户叶元忠以任侠坐死,系府狱。士夫以元忠荐,使杀贼自赎。一溪用之,质其家属于狱。元忠募敢死士百人,调晋江、南安、永春、安溪、德化、长泰、龙溪、合同安七县精兵,各令掌印官领之,八面合攻。推元忠为前锋,令分巡聂公珙督兵,参议萧公端督粮饷。又密遣健步吏、承兵隶,分随各军,日报进止动息。由是各军畏恐,无敢不用命者。追贼至德化小尤中围,尽歼之,九十三人无一遗者。惠寇惴恐,不敢复犯漳、泉者三十六年。”[]——扣押家属充当人质,逼着死刑犯、同安人叶元忠当前锋,巡抚御史简霄这一招真够黑的。

我讲这段往事的目的,并非宣扬明代官府的伟绩。官兵抓贼,原是官府本份。我好奇的是那处位于偏僻山区里的“黄舜大家”,一幢建筑,竟能同时躲进至少100位山贼,并让山贼们倚之与官兵对抗。这究竟是幢什么样的建筑呀?

我没想到,在明代中期同安籍理学家林希元文集里,我居然发现了答案。林希元写过另一篇文章《论小尤中之贼》,总结此次各县合剿山贼的得失。林希元这样写道:“(德化)小尤中之捷,固上下一心,群策用命。要亦贼狃于常胜而骄,目中久无官兵,自取亡灭耳。使鸡母岫之锋稍挫,黄氏之土楼不攻,抽戈远逝,踪迹且不可得,况能得其首乎?然小尤中之捷虽奏请,诸郡武备实未尝修。万一复有奸雄窃发,惩前之败,谁复得而御之?当道君子,又可不预讲之乎!”[]在林希元看来,德化小尤中团的山贼之灭,乃骄兵之败,自取其亡。如果山贼在官兵会剿时就躲进深山密林,而不是困守在“黄氏之土楼”里,那结果孰胜孰负,尚在未知。林希元恳切希望,今后官员们能长点教训,预先做好准备。

1524年(明代嘉靖3)的德化“黄氏之土楼”。这是我发现的目前已知最早关于福建土楼的明确记载!

 

林希元在广西建堡守边

闽南土楼的起源
林希元祠,位于厦门同安区大同街道三秀路上的同安博物馆院内

理学家林希元(1481-1565年)[1],字茂贞,号次崖,明代泉州府同安县翔凤里麝圃山头村(今厦门翔安区新店镇垵山社区山头社)人,历官南北两京大理寺丞、广东按察司佥事、广西钦州知州等职,是同安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之一。《民国同安县志》的《乡贤传》中,明代首推林希元[2]。在同安县文庙右侧(今同安区大同街道三秀路同安县博物馆内),建有林希元祠,至今犹存。

但是,我最关注的并非林希元的理学、或他的宦绩。我关注林希元《林次崖先生文集》中关于明代土堡与土楼的记录。感谢地方史专家何丙仲先生的辛勤辑注,并惠赐成书,才使本文的探讨成为可能。

我注意到,在林希元笔下,不止一次出现关于土楼、土堡的记录。这是以往学者们搜寻史料时忽略之处。

不知是否受德化“黄氏土楼”启发,林希元很早就在广西建堡守边。1540年(明代嘉靖157月,林希元被贬官广西钦州知州。到任之后,鉴于当时广西水口、华阳、武梨、吴峝4峒“狼蛮”,每至冬闲时,辄四出劫掠钦州边境,林希元在当地“设堡严兵为之备”。“狼蛮”见之,不敢轻举妄动,并最终在林希元恩威并施政策引导下,纳入明廷直接管辖范围,“愿为编户”,“四峝改为四都”[12]。只是,这里的“设堡”,不知是否为土堡?存疑。

 

明代嘉靖年间同安县令谭维鼎,督建103座土堡

闽南土楼的起源
厦门同安区大同街道碧岳社区岳口里,“铭恩亭”内所立《邑父母谭公功德碑》,纪念明代嘉靖年间同安县令谭维鼎倡建土堡、保护百姓的功绩
闽南土楼的起源
“铭恩亭”内,1564年(明代嘉靖43年)11月由同安籍官员、耆老、百姓们同立的《邑父母谭公功德碑》,林希元也署名其间

 

林希元对福建土楼、土堡的关注,不止上述两条史料。

1559年(明代嘉靖3810月,刚被倭寇焚掠过的同安城,迎来一位新知县——广东新会籍举人谭维鼎[13]。谭知县是位有远见卓识的能吏。据林希元记载,谭维鼎到任后,“粮饷不足,随地设长,团结乡兵,与官兵相兼防御者160社。既设险清野,又督建土堡,以渐而成,凡一百又三座。”也就是说,在闽地明军兵力不足、左支右绌之际,谭维鼎不等不靠,在同安乡间督建103座土堡,令乡民自结乡兵,共160社,实行民间自保、互保。谭维鼎倡建土堡、设乡兵的努力,很快收到成效。1560-1561明代嘉靖39-40)两年间,倭寇、山贼、海盗、土贼(本地土匪)等,屡次进犯同安,均被谭维鼎率乡兵、倚土堡,逐一击败,并俘、斩倭寇沙土机、尾安哒、新三、浮老、太老白等人、及广东饶平山贼萧云峰、同安土贼金老、林三显、鳖山老等人,“通计擒斩功级619名……抚散者万数千人”,解民众于倒悬,保卫了同安县境安全。

为记录谭维鼎恩惠百姓的贡献,林希元特地写下《邑侯瓶台谭公保障记》。他感激地写道,谭维鼎“设城筑堡以卫民生,东讨西捕以除民患”,整个过程中,“用乡兵之力居多,不至糜费粮饷”,“朝廷设官为民之意,于侯(谭维鼎)始不负矣。”[14]

对谭维鼎感恩戴德者,不止林希元一人。今日同安区大同街道碧岳社区岳口里49号旁的路口处,有“铭恩亭”,亭内立着一块1564年(明代嘉靖4311月由同安籍官员、耆老、百姓们同立的《邑父母谭公功德碑》(林希元也署名其间),碑文同样记载,谭维鼎上任之后,“公至而劝民,使自为守,旬月之间,筑堡百十有余,连以什伍之法,为社百有六十,相助守望。”[15]如今,“铭恩亭”里仍不时有人前去参拜、供奉香火,足见同安百姓至今感念在心[16]

顺提一下,厦门境内,现存7座明、清、民国时期建成的土堡及遗址,另有7座土楼及遗址,早在2014年,我已撰文论述过[17]。惟因史料厥失,无法判断其中是否有谭知县当年倡建的土楼、土堡,诚为憾事。

 

土堡?还是土楼?

闽南土楼的起源
漳州市漳浦县深土乡万安村“万安楼”,虽然名字叫“楼”,其实应该属于明代土堡

现在我们研究土楼与土堡,一般采用黄汉民先生定义的概念:“福建土楼,特指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地区那种适应大家族聚居、具有突出防卫功能、并且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的巨型居住建筑。”黄汉民先生特别强调:“‘夯土墙承重’这一点,使福建土楼区别于福建土堡。”[18]换成更直白的话说,外墙倒、楼就倒的夯土建筑是“土楼”,外墙倒、楼不倒的夯土建筑是“土堡”。

但在明代中后期嘉靖、万历年间,福建土楼发轫之初,这样的学术分类概念并不存在。土楼与土堡,有时很难分清。最典型的,例如明代嘉靖年间安溪县所建“白叶堡”(位于今泉州市安溪县祥华乡白叶坂村附近的山顶上[19],及其附近的“多卿楼”。

“白叶堡”所建年代,早得令我惊讶。据明代嘉靖年间都御史、福州人陈达所撰《筑白叶坂城堡记》记载,公元1546年(明代嘉靖25),盘踞在安溪偏远险峻山区白叶坂(今泉州市安溪县祥华乡白叶坂村)的土匪被剿灭后,时任福建按察司佥事余爌、泉州知州程秀民商议,在白叶坂筑土堡“白叶堡”:“堡,小城也”,“周围140丈,垒石为址,畚土为墙”,“戍以泉州卫官军200人”,并在城中设分司、武所、巡司三衙门,建营房窝铺100余间,令官兵在白叶堡“且屯且守”[20]。这是标准土堡。可是,南安知县唐爱,前来经营白叶堡时,却住在白叶堡附近“多卿楼”(今泉州市安溪县祥华乡美西村[21],并留下2首诗,诗名直接就叫《同汪潜源兄经营白叶堡、宿“多卿楼”二首》[22]。“多卿楼”应该就是土楼。

 

一座经过实战考验的明代土楼:安溪“磐宗楼”

闽南土楼的起源
漳州云霄县火田镇菜埔村“菜埔堡”,这是它的北门“拱极门”及门外牌坊“贞德垂芳坊” 

其实,即使远在明代嘉靖年间,也建过很标准的土楼,例如安溪县赤岭(今泉州安溪县官桥镇赤岭村的“磐宗楼”,即使按今天最严格的土楼学术标准判断,仍样样合格。

根据史料记载,“磐宗楼”的始建者林昌,安溪赤岭人,从小不读书,不讲卫生,但挺聪明。他不知道在哪里发了财以后,开始在家乡盖土楼,并且还是一座带护城河的内外2圈土楼。最初土楼没有名字,史料只记载其楼高“十仞,基墙高厚,中列正楼,外楼四绕,仓囷、井臼、爨甑、床凳之属皆具。急则男女入楼,正楼居女,外楼居男。正楼制度如家室,外楼具穿窗孔,可以开弓发铳炮,外沟三丈许。”楼成之后,明代嘉靖年间,白叶坂山贼来犯。贼酋“环楼觑望”,实在找不到这座土楼的防护弱点,只好隔着护城河与林昌相见,深表叹服,并互留酒食馈赠,叹息而去。

其后,嘉靖末年,倭寇猖獗,四周百姓纷纷躲入土楼中藏身,林昌也令人多买弓箭、火药储备,并广募战士。不久,倭寇果来攻楼,连攻2月,竟被土楼内防守的战士打死头目1人、倭寇40余人,还是攻不下来——而土楼内战士,仅1人受箭伤而已。最终,倭寇撤退,土楼安然无恙。从此,安溪人将这座经历过实战考验的明代嘉靖年间土楼,命名为“磐宗楼”[23]

从《康熙安溪县志》中的这一记载来看,结合前面所述“白叶堡”建于公元1546年(明代嘉靖25),而林昌的“磐宗楼”建成后,曾遭白叶坂山贼来犯,可见“磐宗楼”的建筑年代,早于1546年,即明代嘉靖25年之前。

同样,关于安溪县“白叶堡”、“多卿楼”、“磐宗楼”的史料,以往学者研究中,也未注意到。

 

关于明代嘉靖年间土楼、土堡建筑的史料排比

闽南土楼的起源
漳浦县绥安镇马坑村方形土楼“一德楼”,建成于1558年(明代嘉靖37年),为现存最早的方形土楼,可惜楼匾已被盗,令人愤慨
闽南土楼的起源
漳州市漳浦县霞美镇过田村方形土楼“贻燕楼”,建成于1560年(明代嘉靖39年)
闽南土楼的起源
“贻燕楼”楼匾
闽南土楼的起源
漳州市平和县小溪镇新桥村方形土楼“延安楼”,建成于1583年(明代万历11年)
闽南土楼的起源
“延安楼”楼匾 

综合我自己新发现的上述新史料、及以往学者们如黄汉民、谢重光、曾五岳诸先生的研究成果,我试着按时间排列一下明代关于福建土楼建筑的史料:

公元1524年(明代嘉靖3),闽南数县官兵,在德化小尤中“黄氏之土楼”,合力剿灭山贼[24]

公元1546年(明代嘉靖25)之前,安溪县赤岭人林昌,在赤岭建土楼,后名“磐宗楼”(今泉州安溪县官桥镇赤岭村)。山贼曾试图进攻该土楼,未果。嘉靖末年,当地民众倚靠“磐宗楼”,击退倭寇进攻[25]

公元1546年(明代嘉靖25),时任福建按察司佥事余爌、泉州知州程秀民等,在安溪白叶坂(今泉州市安溪县祥华乡白叶坂村),筑土堡“白叶堡”。附近,有“多卿楼”,应为土楼[26]

公元1557年(明代嘉靖36),海澄(今漳州市龙海市海澄镇)遭海寇谢老突袭,死伤惨重,巡抚、都御史阮鹗,劝谕海澄居民,筑土堡为防御[27]

公元1558年(明代嘉靖37),漳浦县六都铁塘埔,建“前涂土堡”(今漳州市云霄县莆美镇前涂村),与同在六都、之前建成的 “莆尾土堡”(今漳州市云霄县莆美镇莆美村一说“莆尾土堡”始建于1505年,即明代弘治18),互为犄角,曾挫败倭寇进攻[28]

公元1559年(明代嘉靖38),同安县令谭维鼎在同安乡间督建103座土堡[29]

公元1559年(明代嘉靖38),永安县贼邓惠铨、邓兴祖、谢大髻等,聚党4000人,占据大、小淘水陆要道(均在今三明永安市小淘镇),“筑二土楼,凿地竖栅自固,且与龙岩(今龙岩市新罗区)贼廖选,势成犄角。”——黄汉民先生说,这条史料是谢重光教授查到的,藏日本内阁文库的谕诏《重修虔台志》中所载[30]

公元1561年(明代嘉靖40),因贼、寇屡次侵扰,安溪人黄大任在安溪倡建寨、堡,教民练武[31]

公元1561-1566年(明代嘉靖末年)左右,为防倭寇,闽县合北里(今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一带)人董世道,捐款倡建土堡“塘头土堡”[32]

1565年(明代嘉靖44)之后,漳浦县“前涂土堡”(今属漳州市云霄县)人、进士林偕春[33],根据家乡抗倭经验,在其《兵防总论》中明确提出:“坚忍不拔之计在筑土堡,在练乡兵”。他认为,坚固的县城和军事寨堡作用有限,要保护广大百姓,“则不如在乡各自堡之为安也”。他并提出具体设计方案:“凡数十家聚为一堡,砦垒相望,雉堞相连。每一警报,辄铎喧闻,刁斗不绝。贼虽拥数万众,屡过其地,竟不敢仰一堡而攻,则土堡足恃之明验也”[34]

明代嘉靖年间,海澄进士黄文豪作《咏土楼》赋,其词曰:“倚山兮为城,斩木兮为兵。接空楼阁兮跨层层,奋戈矛兮若虎视而龙腾,视彼逆贼兮如螟蛉。吁嗟!四方俱若此兮,何至坑乎长平?奈何弃险阻于不守兮,闻狼虎而心惊。古云闽中多才俊兮,岂无人乎请缨?谁能销兵器为农器兮,吾将倚为藩屏。”[35]

公元1567年(明代隆庆元年)左右,海澄人李英递交《请设县治疏》,提到海寇、倭寇相继来犯福建沿海,“十年之内,破卫者1,破所者2,破府者1,破县者6,破城堡者不下20余处。”[36]

到公元1573年(明代万历元年)后修撰的《漳州府志》中,土堡、土楼,已在漳州各县遍地开花:“漳州土堡,旧时尚少,惟巡检司及人烟凑集去处,设有土城。嘉靖四十等年 (1561 ) 以来,寇贼生发,民间围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甚多。该文并做了统计:“龙溪县土城2,土楼18,土围6,土寨1;漳浦县巡检司土城5,土堡15;诏安县巡检司土城3,土堡2;海澄县巡检司土城3,土堡9,土楼3。”[37]

……

 

漳州地区现存有明确纪年的明代土楼

 闽南土楼的起源
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岱山村椭圆形土楼“齐云楼”,建成于1590年(明代万历18年),为现存最早的圆形土楼
闽南土楼的起源
“齐云楼”楼匾
闽南土楼的起源
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庭安村介于方形土楼与土堡之间的“日新楼”,建成于1603年(明代万历31年)
闽南土楼的起源
“日新楼”楼匾
闽南土楼的起源
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宝山村椭圆形土楼“昇平楼”,建成于1601年(明代万历29年)
闽南土楼的起源
“昇平楼”楼匾

在此方面,福建土楼研究专家黄汉民先生、漳州文史专家曾五岳先生等人,已完成了出色工作。兹转录如下:

漳浦县绥安镇马坑村方形土楼“一德楼”,建成于1558年(明代嘉靖37),为现存最早的方形土楼;

漳浦县霞美镇过田村方形土楼“贻燕楼”,建成于1560年(明代嘉靖39);

漳浦县霞美镇运头村方形土楼“庆云楼”,建成于1569年(明代隆庆3);

平和县小溪镇新桥村方形土楼“延安楼”,建成于1583年(明代万历11);

漳浦县旧镇镇昙子头村方形土楼“晏海楼”,建成于1585年(明代万历13);

华安县沙建镇岱山村椭圆形土楼“齐云楼”,建成于1590年(明代万历18),为现存最早的圆形土楼;

漳浦县湖西镇赵家堡方形土楼“完璧楼”,建成于1600年(明代万历28);

华安县高车乡头村圆形土楼“济安楼”,建成于1600年(明代万历28);

华安县沙建镇宝山村椭圆形土楼“昇平楼”,建成于1601年(明代万历29);

华安县沙建镇庭安村介于方形土楼与土堡之间的“日新楼”,建成于1603年(明代万历31);

华安县沙建镇官古村方形土楼“和平楼”,建成于1626年(明代天启6);

华安县新圩镇绵治村方形土楼“绵治楼”,建成于1633年(明代崇祯6[38]

唯一特别要补充的是,在龙海市浮宫镇溪山村溪头社,我们发现一座方形土楼“万安楼”,当地人俗称“林家楼”,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楼高3层,底墙砌1.5米左右高的条石,上为三合土夯筑。该楼现仅存4面外墙,但石制楼匾上明确记载:“万安楼,万历辛卯年,七月吉旦立”,说明该楼建成于1579年(明代万历19)。漳州龙海市这幢明代土楼,之前从未见过报道,它是20159月时,我与萧春雷兄、及我的学生王烨倩前往龙海寻访古迹时,共同发现的。

 

简短的结论

闽南土楼的起源
新发现的明代土楼:龙海市浮宫镇溪山村溪头社方形土楼“万安楼”,当地人俗称“林家楼”,建成于1579年(明代万历19年)
闽南土楼的起源
漳州龙海市浮宫镇溪山村溪头社,明代土楼“万安楼”楼匾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排列关于明代土楼建筑的史料,因为从中可以看出许多重要结论:

1、现存文献中最早明确提到“土楼”者,为1524年(明代嘉靖3)左右明代同安籍进士林希元所撰《论小尤中之贼》一文,其中提到德化县有“黄氏土楼”,这也是现在所知最早建筑的福建土楼。

2、以往通常认为,福建土楼产生于明代中后期福建沿海抗倭斗争需要,看来情况并非全部如此,其中既有防山贼(如德化县“黄氏土楼”),也有防山贼兼抗倭(如安溪县“磐宗楼”),自然也有纯粹抗倭需要建筑的土楼(如云霄县的“莆美土堡”),甚至还有由山贼、土匪建来防止官军进攻的土楼(如永安县贼邓惠铨等人在永安县大淘、小淘建筑的二土楼)。

3、现存有明确纪年的明代土楼,基本都在漳州市范围内,包括漳浦县、华安县、平和县、龙海市,且建筑年代都在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居多,与文献记载中福建土楼的出现年代相吻合。

4、不论是文献记载或有明确纪年的土楼楼匾均表明,福建土楼,最初诞生于闽南泉州、漳州两地。(201753日星期三2252分)

 

真诚感谢何丙仲先生辛勤校点整理的《林次崖先生文集》,感谢萧春雷兄提供的《嘉靖安溪县志》宝贵史料。谨此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厦门大八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