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职官表》记载:陈大忠,云南邓州(具茨山黑龙庙石刻:龙母潭,署名知县云南迁西陈大忠)籍,浙江兰溪举人(具茨山“雨霖苍生”石刻,说他是进士出身),(万历)四十四年任,修县志。陈大忠后任郑州知州。在历代《新郑县志》和《郑州志》上,并没有为陈大忠立传,但是,在研究新郑县令的过程中,自己感到陈大忠也有许多可取之处。陈大忠也许在新郑知县任上只干了一任,但是,他还是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首先,陈大忠关注民生,扶危济困。他带头捕捉蝗虫,为民除害。陈大忠上任那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大蝗蔽日,小蝻匝地,寸草无收。四十五年,蝗蝻复生。旧志:知县陈大忠捕近千石,有瘗蝗处。庐陵人李昌祺作有《新郑瘗蝻》以记其事。他救济孤寡贫困。县署西为永新驿,驿西为养济院,知县陈大忠、冯嗣京、朱廷献皆重修之。他带领民众祈雨。在具茨山岩画调查中,我们在黑龙潭高大的石壁上发现了陈大忠的“龙母潭”和“霖雨苍生”石刻,似乎都在证实着这这里曾经是当年祈雨的祭坛,向人们诉说着当地百姓求雨的历史。陈大忠曾写诗道:“大隗峰上两潭湫,传有龙分黑白游。旱济神功桴鼓捷,应知帝泽至流。”
http://qp.qq.com/cgi-bin/cgi_imgproxy?url=http://www.chinawz.net/Article/UploadFiles/200903/2009030611372738.jpg&size=0其次,他改善环境,梳理交通。陈大忠整修明代县城。明代县城:明宣德元年(1426),知县朱佩修筑邑土城,周围五里,高一丈五尺。时毁时修,仅县志记载,到乾隆四十一年,修复的就有十四次之多。万历四十六年(1618),知县陈大忠用学博李致道议,取邑东范家庄乱石以三和土锻炼奠基,城始无恙。他重修县署:四十六年,知县陈大忠重修,今废。他创建急递总铺。急递总铺,在县署大门外。知县陈大忠、朱廷献所修建。城北十里曰黄水铺,二十里曰段村铺,有邮亭营汛(军队驻防的地方)。三十里曰停骖铺,四十里曰郭店铺,又十里鲁姑铺,邮亭在其南。县西南十里曰盟山铺,又十里鲁姑铺,又十里惠民铺,即腰儿口也。鲁姑惠民俱有邮亭焉。而邮亭之在县东南十五里者,曰梨园河、二十里曰白家陂,俱康熙二十四年知县闵圻申奉文建造。贺家堂邮亭在白家陂。西关口邮亭则在县西三十五里。他修桥补路。鲁姑石桥,在县西南十八里水上,地名升天洞。知县陈大忠重修,今废。
再次,陈大中提倡教化,传承文明。他整修学宫。邑学宫:四十四年,知县陈大忠重修殿庑,创祭器,堂前竖“道义”之门。放东西左规,右矩二门改明德、新民斋。浚井于南以沃泮池,建文昌阁。改坊于东为“人文济美”,改坊于西为“河山钟秀”。他修葺子产祠。子产祠,在城西北一里,社稷坛东,创建莫考。宣德、成化、万历间知县陈婓、黄肃、柳自省、陈大忠前后修葺,有高文襄公拱《子产祠碑记》,载艺文志。他立碑“孔子辙环处”。孔子周游列国,在郑国碰了一鼻子灰,郑国人不让他进城,还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犬”。然而,陈大忠却幽了一默,为彰明教化,就在新郑东门外当年孔子停车的地方,立了一个“孔圣辙环处”石碑,以示纪念。
第四,陈大忠编修史志,存史资政。陈大忠编修新郑第一本官修志书。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郑州知州陈大忠(云南人,举人)也曾主持编修了一部新的《郑州志》。此书目见于《澹生堂藏书目》。但此书亦早已损毁殆尽,其他详细内容无从考证。
第五,陈大忠撰写诗歌,宣传新郑。除了上文引用的《黑龙潭白龙湫》之外,陈大忠还带头撰写了了许多宣传新郑景物和人物的诗歌,如明清新郑八景的锦堂春色、溱洧秋波、欧坟烟雨和陉山晚照,还有凤凰台、梳洗台、驻节台和渔父冢、鲁公祠等。
《锦堂春色》,诗云:
锦堂结构几经年,春色昭玆阴更悬。
不是惠人遗爱重,遐思何以至今传。
《溱洧秋波》,诗云:
密水潺湲汇永新,分溱合洧净无垠。
百川一灌狂澜倒,砥柱还须籍后人。
《欧坟烟雨》,诗云:
盖世文章命世才,城南孤冢并陉隗。
斜晖晓霁频怀古,芳草忠魂渍酒杯。
《陉山晚照》,诗云:
蕞尔孤城摄大强,公侨八面一身当。
千秋事业垂青史,犹带余辉映夕阳。
《凤凰台》,诗云:
凤兮凤兮来何代,台兮台兮今犹在。
空怀美人忆萋萋,朝阳雝喈应有待。
《梳洗台》,诗云:
台筑当年嫁郑姬,而今只见草离离。
不思往送严闺训,梳洗如何结亲缡。
《驻节台》,诗云:
包嶂山下筑高台,驻节威名动九垓。
东顾此时劳拊髀,不知谁是济川才。
《渔父冢》,诗云:
渔父黄崖渡子胥,辞封辞剑意何居,
籍留姓字全宗社,双冢隗陉得并书。
《鲁公祠》是纪念许衡(字鲁斋)的诗,诗云:
宋末有文收士报,元初无许坠真传。
岁寒然后知松柏,出处生辰安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