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9/middle/4b526c86x8dfa622218c8&690王洛宾(1913-1996)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
http://s10/middle/4b526c86x8dfa63754609&690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她迷人的眼睛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这首传唱近70年的歌曲,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过《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哈萨克族风格的民歌,让几代中国人如痴如醉。歌中那“遥远的地方”究竟在哪里?人们不禁要问:那个用皮鞭轻轻地抽打在“中国西部歌王”王洛宾身上的好姑娘究竟是谁?她的家乡又在什么地方?传说中的卓玛是否如歌中所唱的那样美丽?轻轻一鞭,打出不朽之作
1941年春天,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的郑君里,率摄制组千里迢迢来到金银滩草原,拍摄一部影片《祖国万岁》。当时,邀请了正在西宁教书的王洛宾参加。摄制组在青海湖畔开机。郑君里请当地同曲乎千户的女儿萨耶卓玛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王洛宾扮演萨耶卓玛的帮工。王洛宾穿上了藏袍跟着卓玛赶羊群。拍摄的工作晨出夜归,王洛宾在电影世界里过了3天真正的牧羊人生活。此时,卓玛正是情窦初开的17岁少女。她头发梳成了十多条小辫披在身后,两只大眼睛闪射着大胆而炽烈的光芒。那时金银滩上有个说法:“草原上最美的花儿是格桑花,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萨耶卓玛。”剧情需要,导演安排王洛宾和卓玛同骑在一匹马上。王洛宾起初很拘谨,坐在卓玛身后,两手紧紧抓着马鞍。卓玛却对此毫不理会,忽然纵马狂奔,王洛宾一时不防,本能地抱住了卓玛的腰。卓玛狂驰了很久,在那大草原上,这才把马缰交在王洛宾手中,靠在他的怀里,不再撒野。
黄昏牧归,卓玛将羊群轻轻点拨入栏,夕阳下的卓玛亭亭玉立,晚霞的余辉映照出卓玛的侧影……王洛宾痴痴地看着被晚霞浸染了全身的卓玛。卓玛感觉到他的眼神,她转过身去,拴好羊栏,那张绯红的脸对着王洛宾——一个26岁的汉族青年。卓玛眼中跳出了火苗,举起手中的牧鞭,轻轻打在王洛宾身上,然后返身走了。王洛宾依旧木然地站在栅栏旁,痴痴地望着消失在夜幕中的卓玛,轻抚着被卓玛打过的地方。这个俏皮、美丽又奔放的藏族姑娘,在他身上留下了永生难忘的一鞭。王洛宾徘徊在卓玛父亲的帐房外,毡窗落了下来,将那千户长的女儿和这位汉族音乐家分隔在两个世界里。第二天清晨,电影队离开了青海湖,要回到西宁去。卓玛和她的父亲骑了马,一程又一程地送,直到在一个小坡上,方才停住了。王洛宾骑在骆驼上,不住地回头张望,随着驼峰起伏,驼铃叮铛,王洛宾心中的情感,化为词曲,借助哈萨克民族的曲调唱出了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她迷人的眼睛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采风之行,结下深情厚谊!
第二年,王洛宾又从西宁来到了金银滩草原。这一次他给同曲乎千户带来了石头眼镜、皮袍等礼物。王洛宾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风,收集挖掘整理民歌曲调。当时,王洛宾和卓玛天不亮就骑着马出门,到了天黑的时候才匆匆赶回住所。虽然夜已深了,但王洛宾仍借着昏暗的酥油灯整理搜集来的曲谱。有时候,卓玛还给王洛宾请来草原上的歌手,当面给他演唱各种民间曲调。在农历七月下旬,王洛宾还和卓玛赶到青海湖边观看了一年一度的祭海仪式。在这个庄严隆重的祭海仪式上,各族牧民表演了他们精湛的歌舞,使王洛宾大开眼界,他的艺术层次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藏语中,萨耶有保佑之意,卓玛是仙女的意思。不知道萨耶卓玛是否真是仙女,但在她的那一皮鞭下,王洛宾写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传世之作,确实为他以后成为“西部歌王”打下了基础。这次采风历时三个月,王洛宾和卓玛走遍了金银滩草原的各个角落,结下了深情厚谊。采风结束了,王洛宾返回西宁。何时能再次回到金银滩,同卓玛纵马驰骋,遨游草原,也就成为王洛宾深埋在心中的愿望。世事难料,故人历经磨难。世事变幻莫测,回到西宁的王洛宾经历了难以数计的艰难。以写爱情歌曲而名扬海内的王洛宾,个人生活并不如意。在西宁,他给马步芳写过歌,也坐过马步芳的牢。西宁解放后,他给王震将军的部队写过歌,还和大军一道向新疆进军。在不公正的岁月中,王洛宾又被发配到劳改农场进行劳动改造。1958年,王洛宾的老房东同曲乎千户也被发配到劳改队改造,1959年在刚察去世。临终前他将王洛宾赠送给他的东西交给了他儿子高贝,嘱咐他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王洛宾的东西保存好。文革期间,这些东西藏在牛粪堆中才得以幸免。
萨耶卓玛后来嫁给国民党海晏县县长史炳章,并生有一个独生子。这次婚姻完全是她自己做主的,也没有举行结婚典礼。1954年,萨耶卓玛突患急病,歌中的女神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在青海湖边的刚察县,几经周折找到了卓玛的儿孙。原来卓玛姑娘早在50多年前就去世了。“1954年,我母亲得了一种病,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病,而且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周围都是牧区,也没能到医院去,当时海晏县医院有位姓常的院长,我们把那位常院长请到家里来。守了一个月,之后母亲还是去世了。”卓玛的儿子尼玛多杰眼含泪花,泣不成声:“常院长后来告诉我,母亲得的是肠梗阻。”卓玛的孙子尕藏才让还拿出一张卓玛的照片,“这是1949年照的,当时我父亲的舅舅跟我奶奶一起到西宁照的这个相,然后把奶奶的部分单独裁出来了,这一年她才29岁。”卓玛后来的婚姻生活并不顺利——她仓促地结婚,又仓促地离婚、再婚。1954年,32岁的萨耶卓玛急病不治,歌中的女神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1988年2月8日上午,青海文艺界的朋友们在青海省歌舞团举行了欢迎王洛宾先生的迎春茶话会。随着悠扬的钢琴声,大家都向王洛宾先生请教这首歌曲背后发生过的故事。在大家热烈而企盼的掌声中,王洛宾先生轻声而徐缓地说道:“这是50多年前的故事了,一直埋藏在心灵深处。30岁时不敢说,40岁时无处说,50岁时恐惧说,60岁时不想说,今天我已经70岁了,我可以无所顾虑地说了吧!在金银滩和卓玛姑娘拍电影、看电影的日子里,美丽聪明多情的姑娘感情非常投入,我被感动了,虽然语言不通,但爱恋之情是不需要语言的。”“卓玛姑娘是圣洁的,但我已经结婚了呀,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我只能把强烈的爱,深深地埋在心里。”“我一步一回头地走在回西宁的路上,哈萨克民歌的旋律在耳畔响起,金银滩卓玛姑娘美丽的形象在心中升腾,形象和旋律水乳交融,《在那遥远的地方》就这样诞生了。”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传唱最广的歌,也是华人歌曲在世界传唱最广者之一。这首歌第一次被外国人公演是在1947年,由美国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上海演出。1998年,在中国台北地区跨世纪之声音乐会上,美国爵士天后戴安娜·罗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卡雷拉斯、多明戈,都以此曲压轴。这首歌也是王洛宾所有创作歌曲中艺术评价最高的,被赞为“艺术里的珍品,皇冠上的明珠”。因为是王洛宾本人最珍视的歌,依照他的遗嘱,歌词被刻在了歌王身后的墓碑上,伴他安息。如今,《在那遥远的地方》已是妇孺皆知。草原上的人都知道,那个遥远的地方就是金银滩;在三角城以卓玛为名的女孩特别多,都是因为那首歌的缘故。可惜他们都无法清楚当年的一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