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261):功利约束的脆弱性与思想相知的稳定性

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 |
这次(2016-1-25)回郑州办事,只想“轻轻回来,不吵醒往事”,事先没有告诉任何朋友,自己住酒店,一个人吃饭。少了一些和朋友在一起的热闹,多了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我2001年开始在郑州大学担任商学院院长,带过不博士生和硕士生,结交过不少朋友。多年之后,再回到郑州,虽然不想吵醒往事,但是,在心底仍有几个人还是想见一见。于是,就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到底想见谁;第二,谁还愿意来见。
仔细想想,当年随叫随到的人,可能仅仅是因为有功利约束。这个约束一旦解除,过去的种种就一去不复返了,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记得西方政治学中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但是,在人类社会进入系统时代的今天,国家与国家之间完全有可能通过有效沟通实现合作共赢。合作共赢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适合于各个层次的行为主体。这里暂且不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当然,自己最想见、估计也愿意来见的人一定是在思想层次上相通的人。思想层次的相知来源于知识结构的耦合与重叠,从根本上无法解除。思想层次的相知相惜深入内心,属于长期记忆的范畴,相当于“灵魂深处闹革命”,不会轻易改变,除非知识结构发生突变,因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于是,就更加明白了什么人值得永远珍惜,什么人只是曾经路过而已。思想上的相知相惜弥足珍贵、可遇不可求,有些人终极一生可能都没有一个“灵魂伴侣”,所以才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远古哀叹。
延伸阅读: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