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118):物极必反与中庸之道 关键词:118

标签:
思维系统 |
分类: 系统思维 |
【系统思维】公众微信推送文章(118):物极必反与中庸之道
微信平台推送文章:
根据“哲学就是关于人生的系统反思”的观点,哲学自然包含了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相当于微分方程的通解和特解。正是由于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人“关于人生的系统反思”具有共性,才使得哲学成为一门学科。但是,关于人生系统反思的人都是生活在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思考的结果自然带有环境的烙印,由此构成了所谓的个性品格。从个性到共性、从特解到通解的实质是层级过渡,即从物质层次到精神层次的过渡,其中包含许多中间层次。
产生中国哲学的最大初值条件(包括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从地理环境上讲,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从经济背景上讲,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维持生存。为了农业的发展,必须注意自然的变化。所以,中国最早在四季嬗变的基础上,发明了农业24节气。“易传”中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这本来是关于自然嬗变的描述。但是,这其中就包含了物极必反的思想。“易传”是对《易经》的阐释,“易传”与《易经》最大的区别在于,“易传”把《易经》所描述的自然规律推至人生领域。与此类似,儒家和道家把自然界的这种物极必反现象也推至人生的领域。儒家和道家共同认为,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朝向相反的极端发展,正所谓“反者道之动”(《道德经》)。老子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种思想对中华民族具有重大影响,使得人们能够在最黑暗的时候相信黎明即将到来,在最绝望的时候看到希望,同时提倡居安思危。
这种物极必反的思想正是中国传统“中庸之道”的主要依据。中庸之道就是不走极端,但是,首先要知道极端在哪里。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在于,只有超越极端,才能运筹极端。从操作意义上讲,如果你的观点偏左,你就发展一个比你更左的人;如果你的观点偏右,你就培养一个比你更右的人。
延伸阅读
1、
2、
3、
4、
5、
http://s10/small/001nwcHlzy6NREYYZ858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