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2008-11-19 22:13:00)
标签:
原创毛院心得杂谈 |
分类: 叽叽喳喳 |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曾丽霞
不知道什么原因,当老师布置我们写一篇有关在毛院学习期间的心得体会时,我有些为难,是不喜欢命题作文呢,还是被青年同学青春飞扬、激情满怀的气势吓住,抑或是怕自己的文章写歪了而影响同学们的情绪呢?
我们班有五十名同学,来自全省十四个地州市和省直机关单位,年龄悬殊较大,职业亦不尽相同,最小的才二十三岁,最大的已到了四十五岁,二十余岁的悬殊,相当于两代人。我是年纪大的,望着青年同学热情洋溢、激情澎湃的神情,就显得自己有些暮气沉沉了。
毛泽东文学院是湖南中青年作家的“摇篮”与培训基地,素有文学湘军的“黄埔军校”之称。记得鲁迅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奖者,湖南首位以原创作品获得该奖的毛院第三期学员田耳说过:“我感觉真正的写作者就好比落地生根的植物,总能生存下去;但紧要关头给瓢水,会长势更好。毛泽东文学院予我就是这样的瓢水之馈,在我彷徨不知所措的时候给予我力量,让我坚定信心一路走下去。”
此时此地,我们的同学正踌躇满志、满怀信心尽情地享受这紧要关头的一瓢水,有的甚至把这段时间的学习当作人生的转折点,当作人生重要的里程碑。步入不惑之年的我,有机会重新返回学校读书,尤其是自己喜欢的文学,有些激动,也倍加珍惜,但却没有了年轻同学的那种激情,那种亢奋,尽管也在享受着这瓢水之馈,却更多的是冷静,是思考。
文学如一把开启人类心灵之窗的金钥匙,让人们透过心灵的窗口感受一个全新的精神世界。好的文学作品让人兴奋,让人激情澎湃,让人体会人间的真情冷暖,品味人生的甜酸苦辣,甚至激发人们在逆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创业。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们对投入与产出比例的过高期望,渐渐的,有不少人淡忘了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冷漠了对文学的热爱,甚至不少人对文学已不屑一顾。更多的追求物质生活的享乐,追求物质生活的多姿多彩,沉醉于金钱世界里,沉醉在吃喝玩乐上。“三角恋爱”“婚外情”“艳照门”等等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获得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却无人问津。能够坚守文学这块阵地,高擎文学这个梦想,热爱文学,是非常之不易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文学道路是一条艰辛的、布满荆棘的、曲折的坎坷之路。
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仲池在给我们讲课时告诫同学们:“作一个新时代的作家必须做到:不计利害、拒绝浮躁、耐得寂寞、甘于苦守。”
当今社会,人们行迹动荡变迁、刺激诱惑举目皆是,机遇选择、得失利弊、情感困惑、信息泛滥……甚至环境、气候的变化等等因素皆增加了人们的浮躁心理。看到人家坐奔驰宝马、住别墅洋房、穿金带银便万分艳羡,嗟叹他人发达己志难酬,梦想他日也风风光光,却又不愿受苦受累。面对嘈杂的白天和阴郁昏灰的黑夜,坐卧不宁、神思恍惚,甚至心力憔悴,想静下心来投入工作却不能自已。
成功,这个充满魅力的词语,令人心驰神往,但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人的聪明才智,更需要人们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以及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文学创作需要我们长期忍受常人无法理解的艰辛与努力,苦涩与无奈,孤寂乃至困苦,需要经历常人难以承受的磨练与辛酸,洒下许多鲜为人知的辛勤的汗水和酸涩的泪水。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爱迪生说过:“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天才,所谓的天才就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灵感。” 古往今来,多少文坛巨匠踏遍荆棘之路,历尽艰辛才把文学的灵光留给后人;又有多少追求文学的朝拜者踏上了文学这条充满艰辛的不归之路。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创作的源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学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阅读,不断体会,不断写作,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抛却浮澡心理,踏踏实实的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生活,不断磨练,不断思索,不断提高。
我们班五十名同学,文学起点参差不齐,有的同学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已经是省内小有名气的作家、诗人,有的已出版了多本个人专集,我在羡慕他们的同时,找到了差距,更加清醒地认识了自己,也使我更加理智。
人生的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不会总是鲜花和掌声。一路上有荆棘,有困难,会遇到大大小小的矛盾、纷争、挫折、甚至失败。遥望巍然耸立的山峰,是进还是退,确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严肃考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果我们能够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排除万难锲而不舍,便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把握生命里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同学们,心中有梦就要追,莫待错过空悲切。用心去创作,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坚持,成功属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人。
(个人日记,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