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的理想国

(2014-04-11 20:53:14)
标签:

道德经

理想国

老子

道之咒

无为

教育

分类: 关于道学

 

自从去年的八月一日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道德经》的讲解之后,到现在总算是把老子的《道德经》讲解完了。现在对老子的思想作一个总结。

我认为,整部《道德经》所阐述的内容主要是如何治理国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个理想的人类国家应该是如何构建的。这是一个国家体制的问题,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拥有了这种大环境这后,人类在这个环境之中个过着美好的生活。所以,大家要认识到,《道德经》不是一部个人的励志书,它不是强调个人如何发展的,而是强调一个理想的大环境如何构建。

那么,老子的理想国又是怎么样的呢?它的理论基础在哪里呢?其实自从人类有了思想以来,每个有识之仕都会在思考这个关乎于全人类的福祉的事情。而老子对这事的思考是深邃的,而且有其的独道之处的,读了《道德经》之后,让人感觉,老子真的是一位造物主派到人世间的使者。

通过《道德经》,我们可以了解到,老子的理想国的思想来源于“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那么“道”是什么呢?“道”的产生又是源自于哪里呢?“道”的产生源自于老子对存在的世界的认知,或者说是对于造物主所创造的这个世界的认知而形成的。

老子是通过从对造物主的作品,也就是存在的万事万物的观察来分析神是如何创造这些作品的,从中寻找到规律。就好比你捡到了许多只手表,发现它们都不停地在走动,可是你始终找不到手表的制造者,你又好奇,为什么这手表会动呢?只好把手表拆开来,分析研究他的制作原理,最后明白了,原来是手表的制造者是按这种规律来制做手表的。

老子通过观察作为一切存在的东西,发现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就是不断地变化着,有生有灭。包括每一个呱呱落地到进入坟墓的人,以及所有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逃不了变化与生灭。这就让人思考究竟是什么因素会让所有的东西会变化,会生灭呢?通过分析与思考,老子认为是“道”的规律在背后支配着一切的存在。这样也就有了“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我对道的定义是“对时间与空间进行无限分割后,有无共存,有中含无,无中含有,是一种动态。”大家接合动态太极图,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个“道”了。

其实,变化是存在的前提,如果一个事物是不会变化的话,哪么时间对他来说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因为有变化所有才存在的。如果时间对某物没有意义的话,它也就不可能存在。所以,老子说要“顺其自然”,确切地说顺其自然地变化,而不要阻碍事物的合理地变化。

怎样的变化才是合理的呢?或者说,怎样的新陈代谢才是合理的呢?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一种和谐状态,阴与阳代表事物矛盾对立而又共存的两方面,它们的利益关系是此消彼涨,但又不可分离,双方经过“冲”后而你情我愿地在一起,处于和谐状态。但这个和谐的状态会受到变化的冲击,变得不合时宜,又有新的事物出现,新的事物取代旧的事物,占主导地位,同时又形成一种新的和谐状态,这样重复着向前发展。这正是道的规律在发挥着作用。

所以,除了“万物负阴而抱阳,”这种关系之外还有一种关系就是新旧的传承。所以,在“道”的作用下,任何事物都有和谐的一面,又有每时每刻有生灭的一面,所以佛经说,“尔时亦生亦老亦来”。

老子在《道德经》当中强调节器了是阴阳共存的这种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和谐的关健在于双方可以“冲”,也强调了生灭,所以老子会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记得有一次听课,老师讲到,有一次他去某个地方,门卫问了他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老师被问傻了,一个了答不上来。这个世界的一切究竟是什么?又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所思考讲解的就是这个问题。结果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简单地讲,佛祖认为所有存在的一切,都不过是在空性作用之下的“相”,而“凡所有相,皆是虚幻”,一切的存在都因为是在空性的作用下而存在的,所以终将“成住坏空”,总有生老病死,缘聚则施,缘灭则寂,犹如空花,乱起乱灭,如果你能理解“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也就是说你明心见性,可以成佛了。

但是,为什么二千多年来,修行的人不少,可是开悟的人不多呢?我认为根本的原因为于佛祖对于“空”解释得不到位。佛家讲“空相”,其实类同于老子的“道器”。也就是“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而我们通过读老子的《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对于“道”的阐述,比佛祖要丰富多了。我认为“空”与“道”是相通的,我给它们下的定义是“对时间与空间进行无限分割后,有无共存,有中含无,无中含有,是一种动态。”当然,如果你理解空性的话,读起佛经是很轻松了。

“道”是一切形而下的事物存在的本质。也就是说,形而下之物无不受到“道”的支配,因此,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无时不该地变化着。所以,我们通过《道德经》可以看到,老子与其他拜神的宗教不同,他不是盲目地认为有一个神,这个神无所不能,任何事情都是神的安排。甚至直接介入这个世界,主宰着万事万物,想让谁兴旺就让谁兴旺,想让谁灭亡就让谁灭亡。

老子与佛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是非常理性地去观察、去分析这个神所造成的世界。通过思考,他们所得出的是这个神是通过“道”或者说“空”性而做用在这个世界之上的。所以,我们人类如何理解“道”,如何运用“道”,这才是关键之所在。这是老子、佛祖与那些盲目崇拜神的人有一个本质上的提升。

综上所述,神人关系,或者说神与这个存在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呢?神不是直接的介入这个世界的,而是通过道的规律作用与这个世界,一切存在在道的支配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又有相依相斥,又有新旧传达承,又有新旧代替。

老子有神与万物的关系和“道”的理论做为基础,再去思考如何效法前者而构建一个理想国!所以,老子所构建的理想国主要是要解决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圣人与百姓的关系。这可以参照神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第二,如何让“道”在人类社会发挥作用。这可以参照“道”是如何在存在的世界中发挥作用。

在《道德经》当中,老子非常强调圣人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其实也就是君主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其实这种关系无外乎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无圣人,无君主,以百姓心为心。(太上,不知有之)

第二,有圣人,有君主,但是圣人君主无为,以百姓心为心。

第三,圣人君主有为,又要考虑到以百姓心为心。

第四,圣人君主有为,百姓听从前者。

  其实,在当今的世界之中,可以说这四种情况都存在。

我们先来讨论第一和第二种情况,通读《道德经》老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的是“圣人无为而治”,这里要强调的是是“圣人无为而治”,而不是提倡每一个人无为,而圣人的无为,正是为了每一个常人的有为。因为我们都不是圣人,我们是百姓,我们要有我们的心,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才能以百姓心为心。而不是以圣人心为心。所以,很多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出世的,而我认为老子的思想是非常积极的入世。

说真得,“圣人无为而治”这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早期的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一个弱者。无论是从认识自然还是改造成自然方面来说,都是弱者,这自然会产生需要强者护佑的想法。渴望神的护佑,所以就造出许多神,然后以为自己能让神开心,神就会保护自已。因此,各种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本质相同的拜神的宗教就产生了。希望得到人的护佑,就产生了英雄主义,希望在他的领导下生活。清未的时候,有人就说了,没有了皇帝,这日子怎么过?所以,人们很难理解“无为而治”, 这也就不奇怪了。但是老子却不为这些思想所动,坚定自己的信念。这就显示出了老子的超人之处。

无为而治的理想国,没有了圣人的指挥,该是如何运作的呢?从而能达到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境界?对于这个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问题,老子在《道德经》里并没有进行详细地,强有力的论述。这不能不说是老子的思想体系一个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但是,我们还是能循着老子的思想而有所得。那就是人类社会效法“道”的规律来使这个社会自然地运作起来。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为和。”这虽然是老子对“形而上”的世界的描述,但是,我们在“形而下”的器世界的变化中也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例 子:比如通过物物交换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通过定购或推售,讨价还价,就会形而一个的约定,比如,某种商品以多少的价格进行交换。从而产生一种关系。以及新的产品出现,旧产品被淘汰,与之相应的新的消费群体出现。

虽然这是一个非常平常的人类之间的关系,可是里而包含着非常多的道理。

首先,交易的双方是平等的、是自由的,是有个自的利益的。

其次,他们之所以会形成这个相互交易的关系是因为双方都认为有利可图(思考,人与人之间都有哪些关系?又是靠什么来维系着?)

第三,只有双方认为有利可图,或者说是利益最大化,这种关系才得以维持,否则会结束。

在以维系这种交易关系为核心当中会产出生新的关系以及法则。比如,每个人的利益是受保护的,自主权,自由,这些前提条件,以及守信,尊重,友好,等等。

具体来说,如果一方违约的话,如何保证受害方的利益得到保护?一方以次充好进行交易,怎么办?这样就会有法的产生,进而有法如何得到保证的问题,以及由谁来制证、谁来修改法、谁来执行法等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老子提倡“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也就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意见,“以冲气以为和”为方法,从而达到对矛盾的调和,也就是达到和谐的状态。

所以,我们要观察一个结果是双方或多方“冲”出来的吗?

不过,我们在看到老子的理想国当中老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同时,也要看到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生存的一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当一个事物被淘汰时,谁也无法挽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这一点。

圣人无为,通过“道”的规律来使整个社会运作,保证了利益最大限度地留存在老百姓的手中。

这就是老子的理想国!

这里要补充一点的是,除了上述的双赢关系外,人与人之间还有一种关系,那就是生养关系,如果从生养关系出发,出会引申出系列的法则,如敬老爱幼,兄友弟恭。但是老子的《道德经》侧重于前者。

在第一、第二种情况当中,因为无圣人或者说圣人无为,所以不存在上面与下面的不同之处。老百姓能顺其自然地按照“道”的规律往前发展。

可是在第三、第四种情况当中,在圣人有为的情况当中,怎么就是不“自然”呢?如果要想体会这个不自然,最好的方法是让你来当一回圣人,当一回有为的圣人,也就是仁慈,英明的君主,来治理一个国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想治理好一人国家,要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就取其中的一项来让你作主,就比如是治安吧!

要想把一个社会的治安作好,必然是要有警察队伍。

你要思考了,要有多少名警察才合理?人数依据什么来变化呢?人多了,人浮于事,人少了,人手不够!

要花多少财力物力来打造怎么样的警察队伍?比如警车,是配奔驰宝马还是奇瑞吉利?还是直升飞机?

警察的工作如何开展呢?你打了110,警察在多少时间内到才合理?如果不来怎么办?如果有人在人家门口尿尿,警察管不管?

如果某个警察渎职了该如何处理?是通报批评还是扣奖金,调离岗位还是直接下岗?

警察的收入是多少才合理?收入少了,没人愿意卖命,多了老百姓负担不起。

警察局局长应该如何产生?他对谁负责?

如里对治安这一块的投入的财力物力越多,当然,治安情况会越好,反之,如里投入的财力物力越少,治安就会越差。但是治理国家的其它方面也是需要钱呀?比如水利工程建设。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财力物力之下,如何合理的分配呢?

要想国泰民安,你是有为还是无为?是以你的心为心,还是以百姓心为心?你是让老百姓与警察们“冲”,还是自已说了算?是要遵重道的规律还是让“道之咒”显灵?如果你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那么你调查的是不是百姓心?如果是百姓心的话?是不是百姓心最有发言权呢?如果百姓心最有发言权的话,你的圣人有为又在哪里呢?

    所以,圣人来治理一个国家,不是你圣人拥有多高的品德,有多高的智慧就可以的!也不是鞠躬尽萃,死而后已,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何企图以这些来维持自圣人的统治的地位的,都是对百姓的侮辱!对“道”的亵渎!是老子所深恶痛绝的!

这种圣人有为的社会,它不自然在什么地方呢?在这种社会当中,百姓没有自主权,自已的财产甚到是人身得不到保障,自已不能表达自的需求,甚到不能付出代价让自已的需求得到满足,矛盾双方无法自主地“冲气以为和”,新旧交替不能顺畅进行。这就是不自然。

不以百姓心为心,百姓自然会有情绪 。当这种情况到极端的时候,老百姓就会起来造反,这就造成了社会的动荡。这是因为在这种社会当中会出现圣人的意志与老百姓的意志不一致,甚至是只有圣人的意志而没有老百姓的意志。当然也就不存在效法“道”的规律而进行运作了。而是由统治者影响着一个社会。当一个社会并没有在“道”的规律作用之下以百姓心为心地向前发展时,这就是不自然。“道之咒”就会产生影响了。整个社会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动荡不安。就好像手表当中的齿轮与齿轮之间不能匹配,手表走起来当然不准,会坏掉的。当然,这就不是老子的理想国了。

这就是道之咒!所以,老子说,“民之难治,以上有为。”

所以,有句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不就是说圣人有为,赶不上“道”的变化吗?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就圣人有为经济与百姓心为心的道经济吗?

从上以可以看出,这涉及到一个国家究竟是“家天下”还是“家家天下”?

是由一个家长说了算还是要众家长一起来“冲气以为和”呢?

天下不是家天下,而是家家天下,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家,一个企业,不能认为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各个因素促使我们有为,做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治理一个家庭,要想着如何把这个家治好,管理一个企业要把这个企业做大做强,等等。所以,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圣人要有为治国,这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但是老子所看到的是人与人,家与家,团体与团体之间,以及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变化,这无疑是对前者的一种伟大的提升。所以,我们不能从前者的角度去读老子的思想,要站在后者的角度去读老子思想。

   老子是反对家天下的,是反对任何人将天下变为私有财产的。“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你可以作自己的主,但是你作不了两个以上的人的主!

只有圣人无为,或者说无圣人,老百姓按照“道”的规律来做事,才能够跳出“道之咒”。所以老子推祟“道”。“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噫呼哀哉,众生可怜!

 

 

吴小潭于湛蓝居(初稿)

   20144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