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在看明末清初冒襄(字辟疆)所撰的一部散文小品《影梅庵忆语》,追忆他和其妾秦淮名姝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名士名媛,才情俱至,字里行间,哀感惋艳‥‥‥
关于冒辟疆和董小宛,我是看过很多版本的,此番再读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如哽在咽——
整整367年前,农历十月,明朝一位陈大将军花了一大笔钱,给19岁的董小宛赎了身,这才促使她嫁给了冒辟疆。当时的境况是,董冒二人互相倾慕,交往多年,按照姑娘的想法,早就该跟冒辟疆回家了。可冒辟疆却一再推托,借口不是考试,就是照顾爹娘,要么就是国家动荡,反正拒绝了董小宛二三十次,每次都把人家搞得痛哭流涕。
这一次冒辟疆终于考中了,往家赶路,董小宛再也不愿离开他,一路尾随,冒辟疆“冷面铁心”,让她回家。冒辟疆到了润州,和哥们在船上喝酒,席间,有个随从的仆人说:看见后面的董小宛了,还穿着纱衣呢。当场朋友就对冒辟疆说:这样的女人你都不要?说着,陈将军就拍了钱,说,赶紧把她接过来。
结果还是晚了,那天赶上部队哗变,兵荒马乱,谁找谁都找不到了。最后还是大才子钱谦益找到董小宛,把她救到船上,又把她送到冒辟疆家。老冒这才正式申请为董小宛落籍。
那应该是董小宛最高兴的事情吧!第二年中秋,大家一起吃饭,在座的有顾眉、李宛君和她们的男朋友。董小宛“轰饮巨叵罗”,把大家都给喝崩溃了。那应该是高兴得忘情吧,因为冒辟疆不喜欢喝酒,那一次,是董小宛一生中唯一的狂欢。
董小宛进了冒家,上有公婆,还要应对冒辟疆的大老婆,自然小心做人。她真的十分乖巧,除了和冒辟疆吟风弄月搞情调以外,还承担起了做饭的重任。比如冒辟疆喜欢吃甜食和腊味,董小宛就在这上面费尽了心思。
先说她研制出的一种饴露,那是在百花盛开的时候,采集花蕊用盐梅浸渍, “入口喷鼻,奇香异艳,非复恒有”。
另外一种东西,叫作瓜膏。取桃汁或者西瓜汁,用文火煎至七八分然后慢慢搅糖细炼。最后炼出的瓜膏,浓淡数种,或如金丝内糖,或如大红琥珀。请客的时候拿出来,给冒辟疆挣足了面子。
董小宛做的豆豉,要先取颜色鲜黄的豆子,九晒九洗,收拾干净,再一粒一粒剥去衣膜,以瓜杏姜桂和酿豉汁等细料相拌,煮熟,拿出来,颗粒可数,味道也比买到的豆豉好得多。
董小宛如此精心,想必是凝聚了对冒辟疆深深的爱意的。冒辟疆写道,她做的腊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鲟鱼骨如白玉,虾松有如龙须。可惜,这些东西,具体的制作方法,现如今都查不到了。
董小宛传下来的美食倒有两种,一种叫“董糖”,在冒辟疆娶她之前,她除了流泪,就是制作出一包又一包的酥糖,托人给冒辟疆带去。后来嫁到冒家,仍然常年制作这种酥糖,成为冒家的送礼之物,被商家仿造,董糖的名声大了起来。至今董糖还是江南一带的特产。
另外一种好吃的,叫做“董肉”,又叫“虎皮肉”,是董小宛烧制出来的一种红烧肉,事先要把肉烤一烤,去毛,再用刀划出虎皮纹,再下锅烹煨,烧好后味道从虎纹处进去,非常好吃。现在还可以查到它的做法。董肉和东坡肉,成了少见的用人姓名命的红烧肉。
虽然心灵手巧,但这些吃的董小宛只是做,心甘情愿不厌其烦地做给冒辟疆吃,自己却很简单随意。她的伙食,有时就用茶水泡米饭,或者一点咸菜,就打发过去了。
董小宛尽心尽力,在厨房中抒发着自己对冒辟疆的热爱。可惜这些吃食背后的情意,冒辟疆并未有多少珍惜。清兵南下,举家逃难,冒辟疆几次都想把董小宛留下来,而董小宛对冒辟疆什么过分的要求都平静地答应。最后还是冒辟疆妈妈看不过眼,要求带上董小宛,她这才跟着一家人逃走。
在路上,冒辟疆背痈发作,不能平躺,必须趴在董小宛的身上才能入睡,所以每天晚上,董小宛只能坐着,让冒辟疆趴在自己腿上。她竟然就这么坐了一百多个晚上。
董小宛终于死了,一种说法是在逃难路上病累而死,另外一种说法,是逃难中遇到清兵伏击,董小宛为了让冒辟疆先逃,坚持要他丢下自己。最后,冒辟疆逃命,董小宛被清兵所掳,受辱而死。人们多倾向后一种说法,因为冒辟疆自己的文字中,一直对董小宛的死讳莫如深。不管是哪种死法,董小宛都是为冒辟疆而死的。她死的时候,才28岁。
失去的才是最好的。过了好多年,冒辟疆写下《影梅庵忆语》,对董小宛极尽思念,他说,自己一辈子的福气,都在和董小宛一起的这几年里,用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