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生同死

(2009-08-04 11:52:32)
标签:

情感

              共生同死

         

    前两天看到美联社的一篇报道,85岁的爱德华和他的妻子72岁的琼,在“尊严”协助自杀组织设于瑞士苏黎世的诊所里,一起喝下了某种液体,手牵着手离开了人世。

    爱德华是英国最著名的指挥之一,还曾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德华的视力和听力逐渐衰退,生活越来越依赖妻子琼。琼曾是一名芭蕾舞演员、编舞和电视制作人,后来担任丈夫的助手。而最近,琼又被诊断出肝脏和胰腺癌症晚期,医生说只剩下几周时间。于是两人决定一起自杀。

    他们能安详地离去,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们希望能在一起离开人世,所以躺在床上时还手拉着手。

 

    同生同死,一直是国人精神世界里的某种境界。

    意味着,即便不能同生的退而求其次,也要但求同死。

    选择某一时刻,深深地望着对方的眼睛,双手紧握在一起,给自己,给对方一种蔑视死亡的勇气,瞬间,回顾一下自己了无遗憾的一生,然后,闭上眼睛,默念或祈求上苍给自己灵魂一个慰藉的口令。与对面的那个人一起,吐出人生的最后一口气。

    记住,是吐出,不是咽下。

 

    这是一幅画面感极强的场景。

    是我们活着的人、相爱着的人、对人生有所依恋却不得不离开的人,无比倾心的一种画面-----

    有人与我们一起死,总好却最后时刻的那般恐惧、那般软弱、那般游移。

    活着有伴,死亦相随。天上地下,都不孤独。

    这是人生境遇中最后的高地。是凡俗之人所想保全的尊严和理想。

    爱德华这样做了。他选择了和自己相爱的人,携手赴死。

 

    当然,震撼,不仅仅来自于这条新闻本身。

    我能想象得到,在瑞士的苏黎世的那家小诊所里,一对年迈的夫妇,是怎样怀着眷恋和深情,依依不舍地度过的那四天。那一定是他们一生中最快乐、却又是最眷顾的一天。因为每度过一分一秒,他们都离最后的告别近了一分一秒!那是怎样的“度日如年”?又是怎样的“分秒必争”的相守啊!

    我们无法亲历。我们只能想象。

    但即便是这种想象,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心,在承受一种凌迟,抑或是,一种我们永远无法感受到的那种,幸福!

 

    不舍,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超越了不舍,才能抵达永生。

    是他们甘愿的放弃,是他们理性的舍得,才使他们保全了最后的体面和尊严,才使他们抵达了那种平静的死,永久的生!

    一起躺到床上,一起握紧双手。一起凝望双眸,一起抽身而退。

    男人不想在失去心爱的女人后独自苟活。女人不想生不如死地活受罪。

    一起有尊严地文明地死,强过那些“好死不如赖活着”地生。

    天堂也好地狱也罢,一路如影随形。

 

    我不想高调地宣扬这种携手赴死的死法,我是在震撼和感动,

    这样的一种平静中面对死亡的勇气和真情。

    值得思忖的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有没有谁,会和我们一起,平静地选择同生共死?

    如果死亡寒冷,能不能给予深爱的对方,一种彻底的温馨和最后的暖?

    如果一个人孤单,能不能还在此刻活着的时候,给爱着的人,那种最好的相伴终生的安全?

 

    据说,协助自杀的小诊所里的床是紧挨着的,目的是令携手赴死的对方一伸手,就能握到对方。

    这是人性的伟大和对爱的最高级别的尊重。

    据说,他们是在迷蒙而宁静小提琴的那种舒缓而深切的旋律中静静地走的。

 

    我相信天堂之门在美好的音乐声中会缓缓洞开。

    我相信他们此时,

    就在天堂。

 

    我似乎听到了天堂上的音乐徐徐飘来

    而我已是泪流满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累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