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浒传》的两个作者三个版本
(2025-08-19 14:49:52)
标签:
散文 |
关于《水浒传》的两个作者三个版本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发展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曾在博客上写过一篇文章,提到过作者有两个,曾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郑重其实地告诉我,作者名错了。并说写文章这样的硬伤不应该出现在我的文章中。我无言以对,中学语文教师啊,应该懂得这些基本知识的。
只要常到图书馆看书,就会觉得《水浒传》流传的版本很多,通行的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
早在明、清两代,关于《水浒传》版本上的署名,在文人们的笔记和书目的记载中,就有如下三种说法:罗贯中撰。这种说法见于任何一种早期刻本。施耐庵撰。这种说法最早的两种版本出现于明末崇祯年间。施耐庵、罗贯中合撰。有这种题署的版本最早出现于明代的嘉靖、万历年间。
在中国文化史上,《水浒》的作者历来有争议,其中有一种说法为元末明初施耐庵撰写,并由罗贯中加以润色及编排。因此就有两个作者之说。
经多次查阅: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曾经说过:“《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书本。”高儒《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一百卷。钱塘施耐庵书本、罗贯中编次。”李贽《忠义水浒叙》中提到作者时,说是“施(耐庵)、罗(贯中)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和王圻《稗史汇编》都记罗贯中作。
施耐庵,罗贯中为同时代人,且两人有师生之谊。
罗贯中(公元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撰写过《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施耐庵(公元1296年-1370年)。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关于他的生平资料正确性有所争议,也有查无此人之说。主要是水浒传一书作者素有争议,有一考为该书根本非施耐庵所写,而是罗贯中所写。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水浒传》中,将作者写做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人。
有一种说法,水浒传一开始全部是由施耐庵写成,后来由于后面的几十回书稿被烧毁,所以由他的学生罗贯中给补起来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水浒传》都是由施耐庵和罗贯中合著的。从宋江提招安的那一回开始都是后来由罗贯中补著的,前面全是由施耐庵完成。
对于上述三种版本间的关系,一般而言,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在七十五回以后涉及的有关诏书,表文,文告中所署的年月,均相同。如宋江破辽后,两种本子都有“宣和四年冬月”的诏书(见八十九回),宋江破方腊后上给朝廷的表文署“宣和五年九月”(一百回本九十九回,一百二十本一百十九回)。而一百二十回本“征田虎”,“征王庆”二十回(第九十一回到一百十回)故事,却根本没留给活动的时间,矛盾显然。
明代万历间有《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的本子,明标“插增”,可能是后人补写后硬插进去的。至于七十回本,文学史研究界也早已考定为清人金人瑞所删改,并不存在删改者所宣扬的“古本”。所以,只有一百回本可能是《水浒》故事定型成书的最早版本,也是最接近传说故事的原貌。
我在图书馆看到今存一百回本最早的版本之一,是万历末年(1610年左右)杭州容与堂刻本。原书一百卷一百回,题为《李卓吾先生批评水浒传》,书前有四篇评论文字,正文有眉批,行间夹批和回末总评,每回前附有两幅颇为精美的木刻插图。这个版本上没有署作者名字。
现代成书的时候,定名为的《水浒传》,并根据底本所附的《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所述,署撰写者为施耐庵、罗贯中。
这本书从头翻到尾,竟找不到作者的名字。一部几十万字的厚重大书,不注明作者,反把评点者“李卓吾先生”捧得高高的,冠于书名之上,这是哪家子的规矩。其实在当时人看来,这样的做法却是稀松平常、司空见惯的。
只要翻翻明清出版的小说,类似书名比比皆是:《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陈眉公先生评点春秋列国志传》、《彭城张竹坡批评金瓶梅》。连《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不也题为《脂研斋重评石头记》吗?
“脂研斋”不是作者,是评点者的笔名。作者是谁,书中始终没交代。只说书稿是由空空道人在一块大石头上抄来的,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整理而成。尽管读者大都认可曹雪芹的作者身份,可书中到底没把这个名分正式授给他。
说起来,古今小说家的待遇真有天壤之差。今天某作家出了两本畅销书,把大名堂而皇之地印在封面上,不但版税滚滚而来,还要四处签名售书、接受鼓掌与鲜花,可谓名利双收。而古代情况则大不相同。
自古以来,中国文坛只重诗词曲赋、唐宋八家,小说是上不得台面的。文人雅士但凡有点“墨水”的,谁不去攻《四书》、考科举吗?只有那些没出息、少抱负的落魄者,才窝在家里写小说、混饭吃。他们把书稿卖给书商时,大概还要叮咛嘱咐:千万不要透露我的姓名,这是辱没祖宗的事,丢不起那个人。
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小说不署真名,只用笔名,如《西游记》署“华阳洞天主人”,《金瓶梅》署“兰陵笑笑生”,《醒世因缘传》署“西周生”如此等等,有些则干脆不署名。
作者不争取自己的署名权,书商乐得消停。不过他要卖书,就不能不做营销推广,而通常的做法便是请名人来做点评、站台面、撑场子。前面提到的李卓吾、钟伯敬、陈眉公这一干人,都是当时的学界大腕、社会名流。这做法有点像今天出书时在封面或腰封印上几句推荐语,发言者都是名气大得吓人的权威、专家,道理是一样的。
对历史、文化稍有涉猎的人都知道,李卓吾是明代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又是当时的“执不同政见者”。他思想新异、文字犀利,对通俗文学颇感兴趣。他甚至认为儒家经典“六经”、《论语》、《孟子》都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唯有《水浒传》、《西厢记》这些来自民间的作品才是不失“童心”的“天下之至文”。
李卓吾真的为《水浒传》写过序言。不过据考,容与堂《水浒传》中的评点文字却是一个叫叶昼的落魄文人所写,托名李卓吾而已。叶昼是个酒徒,常在酒店赊账饮酒,酒醒了便写些评点文字,交给书商换钱还酒账。不过他的文采的确不错,带酒写下的文字常有灵光闪现,模仿李卓吾口吻,倒也颇能乱真。容与堂本有了李卓吾这杆大旗做号召,作者是谁还重要吗?
不过话说回来,《水浒传》并非真个是“没娘的孩子”。在明代藏书家高儒的文献目录《百川书志》中,就记录了《水浒传》及其作者的信息:
《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高儒收藏、著录的这部《水浒传》,至少应刊于嘉靖十九年之前,因为《百川书志》便成书于这一年(公元1540)。这部《水浒传》署了两人的名字:施耐庵和罗贯中。
我们只知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原来他也参与了《水浒传》的创作。这里所谓“的(音地)本”,即真本之意;而“编次”则可理解为编辑整理。即是说,施耐庵是小说原作者,书稿又经罗贯中整理润色。可惜这部比容与堂本更早的刻本,我们无缘得见。
其实为《水浒传》写过序言的李卓吾以及假托李卓吾评点《水浒》的叶昼也都知道《水浒传》作者是谁,因为在他们的文字里,都不约而同提到“施、罗二公”。
至明末崇祯年间,金圣叹“腰斩”《水浒》,制造了七十回本,谎称是施耐庵原本,并说七十回以后部分是罗贯中“狗尾续貂”,所以砍去。既然如此,这个版本也只能署施耐庵一人名字了。
严格说来,一部作品的署名依据,应当是未经增删的原始版本。面对“《水浒传》作者是谁”这样的填空题,正确答案应是:施耐庵、罗贯中。
再有就是中学课本所选《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片断,都节自七十回本,因此在注释中说到作者,也只提施耐庵一人,这不能算错。只希望语文老师讲课时再多啰唆两句,不要埋没罗贯中的功绩。
至于有些知识,老师自己知道就行了,不必告诉学生:即无论施耐庵还是罗贯中,恐怕都不是《水浒传》的最后写定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比他更早;而据学者推断,今天我们读到的百回本,是在明嘉靖年间才最后写定完成的。这位写定者应当是位文学奇才,他使《水浒传》在思想、艺术上都提高了一大截、从而成为不朽的经典。可惜他的大名已无从知晓,我们只好把对他的崇敬,寄托在施耐庵、罗贯中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