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年孤独》后的孤独
(2025-04-16 13:20:36)
标签:
散文情感 |
读《百年孤独》后的孤独
《百年孤独》:“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才把百年孤独看完。看完这本书之后的半年内,我涌出个无数个想写读后感的想法,但又一次次地打消念头。仅仅是因为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怎么去写这本小说的读后感,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其实,《百年孤独》前后看了两遍,第一遍看到第一代布恩迪亚绑在树上的情节。但当时已经被书中的人名绕晕了脑子,于是放下书本,过了一段时间再看。后来,去网上了解写作背景,下载一张人物关系表,才慢慢地看明白这里面的人物关系。当我了解背景,理清人物关系,真正融入到书本故事中,才恍然大悟,原来书中的从未出现的孤独,是真的孤独了百年。
“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死掉,最后一代人被蚂蚁吞噬。”这是梅尔基亚德斯在一百年前为布恩迪亚家族写好了的谶语。而这句话,在文章的最后,也终于得已实现,这个原本一直强大且为城镇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最伟大的这个家族,最后,成了一个不可复制、不复存在的家族。甚至,长有猪尾巴的第七代,连从别人口中得知家族事迹的机会都没有。看起来,他是最不孤独的,实际上,他就是孤独的产物。
一个家族的衰落,由一个婴儿结束,仿佛,是一场轮回。而这本几十万字的书籍里从未提及孤独,但是却让人切身地感受到孤独那么近在眼前,又融入骨髓。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都用了一生的力气再去向旁人呐喊和解释:请你理解我,请你懂得我,请你接受我,请你拥抱我,可是没有人太在乎别人的孤独。
第一代人的孤独,是没人能相信他的探索能给后世带来怎样的变化。尽管在他的有生之年,似乎也并没有有价值的、改变那个城镇的实验出现。以至于最后疯疯癫癫地在大树下过完一生,而最后得以解放,还是来自于一个后辈。因为他能听懂他的语言,在那之前,其他人以为他再说疯话。
原来,疯子和天才,都在别人的认知里。用尽一生去探索世界的位置,在别人看来,是不务正业,并且不关心家庭。在没有取得成就之前,所有的折腾,都是瞎折腾。这是世俗的现实,也是必然的孤独。
可以说,苏尔乌拉是小说里至关重要的人物。当读到她的身体一天天萎缩,临死将至的时候,也就能猜到这本小说的故事即将完结。她承载着这个家族的历史,对家族里的所有人都了如指掌。可悲的是,第六代却把她当作玩具。
所有的人都忙于过着自己的生活,从未有人关心过他人的难过与开心,包括最为亲近的人,都无法理解自己内心最为深处的、也是表于外界的怪癖,在所有人眼中,旁人都是怪癖,自己也是旁人眼中的怪癖,
在经历了无数次试图去解释、试图去展示、试图去诉说的情节之后,若说最初人人棱角分明、个性突出,那么唯一相同的,就是他们无一例外的,在生命的最终选择了沉默以对,沉默到足不出户,沉默到不见他人,沉默到画地为牢。
从这个世界的初始,就没有人理解,到这个世界的终结,连自己都无法理解,而那些理解却也开始显得毫无意义,因为了无痕迹,因为无人记起。
孤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旅程。
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表达的不过是对孤独的诠释和对小城镇居民的落后油然而生的无奈。但全书看下来,你会发现真正让你无法自拔的,是作者有意无意在每个小场景里表露出来的主人公们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在于一个人的处事,而是整个家族找不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人与事,内心总是渴望别人能够理解我们,关怀我们,其实,能够理解我们的,只有自己。无人理解的孤独,才是最大的孤独。
如果《百年孤独》仅仅只是一部表达作者自己内心和展现拉丁美洲如何受西方殖民文化侵略的作品,那么它的影响不足以引起世界当代文坛的关注和得到评论家的一致好评。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魔幻与现实的完美融合,更多的在于加西亚·马尔克斯把个人真实的孤独心境与小说中虚构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拉丁美洲民族的“孤独”融入《百年孤独》中,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由民族延伸至全人类,突出了《百年孤独》中“孤独”更深层次的寓意。
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新闻工作者。1947年9月13日,《第三次辞世》在哥伦比亚重要报纸《观察时报》发表,由此受到关注。1965年7月,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5月30日,《百年孤独》在阿根廷由南美洲出版社出版。《百年孤独》的问世,使得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得以完整并迎来高潮。由于文学上的巨大成就,1982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同年获墨西哥“阿兹台克雄鹰”勋章和法国最高骑士荣誉勋章。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幼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为人善良、倔强,思想激进;外祖母见多识广,善讲神话、传说和鬼怪的故事。这给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百年孤独》提供了人物原型和素材。八岁去外地上小学。后又去波哥大北部的一所中学就读。1947年考进波哥大国立大学攻读法律,期间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后写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第三次忍耐》,受到好评。
1948年内战爆发后,他转入卡塔赫纳大学。曾访问东欧和前苏联。多年侨居巴塞罗那和墨西哥城。迄今为止他发表过的各类文学作品难以计数。就小说而言,短篇小说有四五十篇,分别收录在《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纯真的埃伦蒂拉与残忍的祖母,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1972)、《绿宝石的眼睛》(1995),这些作品成为当时拉丁美洲不少国家的畅销书。就马尔克斯的文学成就而言,“他对西班牙的贡献比塞万提斯还要大”。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受之无愧的。
关于《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前半叶,讲述了伊甸乐园式的马孔多从无到建立再到消失的百余年间的故事。百年的时间跨度,展现一幅复杂的全景式图景,祖先之间乱伦原罪的污迹、科学与封建的碰撞、原始部族与现代文明的交汇、集体无意识的创伤性转变、历史的重现、战争与独立、魔幻与现实。
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百年孤独》这部小说,表达了马尔克斯身处孤独之境的心态,折射了对拉丁美洲争取民族独立的渴望、对外来势力霸道侵略的痛恨和对人类身陷孤独心境的启迪与关怀。《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爆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使魔幻主义文学的创作达到了高峰。世界上很多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都给予它极高的评价。他们称赞《百年孤独》是20世纪用西班牙语创作的最杰出的长篇小说。它的创作标志着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走向成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作者所虚构的马孔多镇,是以自己的家乡卡塔卡镇为原型。在马孔多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拉丁美洲大陆残酷的社会现实。它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典型手法,把现实与虚幻、写实与夸张、真实与荒诞、象征与寓意、严肃与嘲讽、人与鬼怪等巧妙的结合起来,并糅合了印第安民族和西方神话传说,从而产生了一种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独特风格。
《百年孤独》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从中明白魔幻只不过是一种艺术手法,反映现实情况才是作者的创作目的。《百年孤独》问世后,以加西亚·马尔克斯为多代表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被拉丁美洲的作家运用到各种题材的小说中,为拉丁美洲文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百年孤独》一经出版,批评界普遍认为“这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伟大寓言作家的不朽之作,是一部罕见的文学经典”。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孤独。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创作生涯中,他曾不止一次的说:“我的写作是为了感觉到我身边总有同事,为了让朋友们更喜欢我”。从这肺腑之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加西亚·马尔克斯备感孤独的苦痛心境。是的,他感到孤独,他是个孤独的人,自幼他就是个备感孤独的人。
在那些独自一人的日子里,生活、经历和感受都使他深感世界是孤独的、生活是孤独的、人生是孤独的、大至城市小至个人都是孤独的。自此以后,他对孤独特别敏感,看到某个人徘徊在街头或码头,他就产生孤独感。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中,孤独不仅具有哲学上的形而上的意味,也具有形而下的涵义,它既蕴涵了人类本质意义上的孤独,也代表了拉丁美洲独特的民族意识,即孤独的拉美意识。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后来回忆自己的童年宅院生活时说,“主导我整个童年那种夜晚的不详之感仍然持续的存在,这是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每天从傍晚就开始,一直到睡梦中仍然纠缠着我,直到我从门缝里看到曙光的到来。”
《百年孤独》更像是一个八岁的孩子写的。在纷涌的评论中,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认同这个说法。这句看似很幼稚的评论,不仅涵盖了对《百年孤独》的无比赞赏,也揭示出了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人童年的孤独心境。在漫谈写作时,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样说:请不要破坏我这样孤独人、孤僻人的名誉,这样我可以安心的工作。
为了迎接这部杰作的分娩,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黑窝”一待就是十八个月,期间的孤独和狂躁可想而知。如果没有马尔克斯的“孤独”创作理念,也就没有后来的辉煌和“拉美文学地震”。
孤独是个性,是主观性,是创造的原动力。也正如中国作家格非所指出的那样:“他注定了要通过《百年孤独》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一次总结,或者说他长年积压的恐惧、激情、梦想和野心都必须在这次写作中得到清算。在神话、鬼魂、孤独以及对往事眷恋之中苟且偷安的阿拉卡塔卡,犹如一头野兽蛰伏在他的心中,它迟早会醒过来,迟早会要求作者赋予它灵性,给予它生命。”格非所指既是对《百年孤独》创作所体现的丰富内涵的高度赞扬,也是对马尔克斯本人创作理念的高度评价。“怀着那么美好的愿望试图表现我们大多数人的可怕的政治与社会悲剧且仅仅表现这种悲剧的作家的极其可悲的处境就是他们变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作家。”
孤独既是贯穿加西亚·马尔克斯整个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也是人类所探讨的一个永恒话题。加西亚·马尔克斯从自身出发站在拉丁美洲民族、历史和哲学的高度,从宏观上诠释了孤独的意义,人类的精神成长其实是孤独的果实。从马尔克斯到布恩迪亚家族,从布恩迪亚家族到马孔多,从马孔多到拉丁美洲再到人类,不得不说《百年孤独》所表达和蕴含的“孤独”意蕴是广阔的、深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