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尊女卑的古代写爱情的诗词为什么那么多
(2024-12-31 10:13:33)
标签:
散文 |
男尊女卑的古代 写爱情的诗词为什么那么多
社会上有很多男性抱怨,只关心女性权益,不关心男性权益,对于男性这太不公平了。甚至有男性专门举了一大堆例子。比如有专门的《女性学》,没有男性学,有《妇女儿童保护法》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甚至连动物都有《动物保护法》,又有那么法律和约定是专门针对男性进行保护的呢?
乍一听,感觉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仔细品味后,发现事实却并非如此,这只能更加充分的说明,女性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进行保护。
其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女性一直处于劣势低位,毫无权利可言,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古代四大美女,哪一个不是被男性左右,哪一个不是以悲剧结束的,这充分说明了古代的女性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剧中有一句台词,女人啊!你的名字叫脆弱。那是直切男尊女卑思想的要害。比如在古代时,女人自称什么?称呼自己为奴婢、贱妾、奴家等,难道女性自愿如此卑贱称呼自己吗?
未必,比如一代女皇武则天、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一代才女李清照和巾帼女烈秋瑾,哪一个不是女性中的优秀代表,所以谁要说古代女性是自甘卑贱,那是说不通的。
那么造成女人在古代社会上处于脆弱、卑贱的历史根源又是什么呢?女人的娇小玲珑和男人的五大三粗形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女人就像滕蔓一样缠附于男人的大树上吗?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自然主义的性别理论,这个理论就是想法设法地从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去论证女性天生是弱者,应该被统治。
当然这个理论在中国的古代没有明确的提出来,但是实际上却是这样做的,中国古代的一部著作就是男尊女卑的起源,这本著作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而且让我们感觉神秘的《周易》,《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
《周易》本来是讲万事万物的规律的,讲究自然之间的变化关系,但是不同的人看周易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拿来算命,有人拿来看风水,偏偏还有人哪来引申男女关系。
《周易》中的天高地卑,最开始是基于天在上面,地下下面,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判断,尤其是汉代的董仲舒,他就把这套理论转换成了男尊女卑,可谓是把男贵女贱发挥到了极致。
再来看看他这种谶纬之学对于男女是如何定位的,这套歪曲的男女地位之说是如何形成的。
在《易传·系辞上》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那么乾和男就类比起来了,坤与女就类比起来了,辟户谓之乾, 阖户谓之坤。
什么是户呢?就是过去我们说的门户,辟户就是打开门走出家门,你看这与男性打开家门走出家门,然后走入社会然后去管理社会很相似。
而阖户谓之坤,那么阖户,就意味着把门关上,证明过去的女性把自己禁锢在家里,管理家里类比起来这也很相似。
乾为天,地为坤,乾为阳、坤为阴。那么乾就称为天,把乾看成同天、同父、同男,代表普照万物;坤就称为地,把坤看成同地、同母、同女,代表阴柔,需要阳光的照射。那么把男女放在一起,男人就是女人的天,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那么这个乾坤如何定呢?那就按照天尊地卑的顺序来嘛,就带出了男尊女卑之说,把天尊地卑搞清楚了,尊卑搞清楚了,按照这个解释,那么男、天就是尊位、贵位,地、女就是贱位、卑位。
还有乾健也、坤顺也,乾为首、坤为腹,首腹之间的关系就是脑袋和肚子,脑袋代表智慧,肚子代表生育。那么乾就是强健有力,生生不息,坤就是温柔顺从,接受管理。
因此,在搞明白这套理论之后,我们就明白了古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这套理论压抑了中国女性几千年,直到近代,女性才获得了自由解放的权利,才能和男性一样从事各种自己喜欢的事业。尤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女性的权益进一步加强,女性追求平等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上出现了大批女强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共享,她们是这个时代的骄傲。
其实,最开始并没有男尊女卑这个概念,反而是女性的地位比较高。在古老的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是主要的劳动力,男性经常在家打理一些琐事,那个时候女性可以有很多个男性伴侣,所以在那时女性生下的孩子,往往不能确定父亲到底是谁。之所以在那个时候女性是主要劳动力,是因为在那个时期,以采集、渔猎为主,手工业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而女性在劳动中能够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她们能够制作出比较精细的手工艺品,而且在采集方面,她们的身姿比较轻盈,身手比较敏捷。还能够制作出捕鱼的工具。
而到了后期主要以农业、畜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食物主要不再由采集获得,而是靠耕种和捕猎,所以力气更大的男性成为了劳动的主要力量,逐渐形成了以男性为主导的父系氏族社会。这个时期男性的地位慢慢的高于了女性,相对的男性有可以娶多名女性。
在这之后的几百年当中,以耕种为主要方式的小农经济逐渐产生并发展,男性的主导地位也一直延续并且得到巩固,像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要求女性遵守“夫为妻纲”,还有我们经常听到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这些观念慢慢地渗透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思想当中。
“男尊女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并且慢慢被统治者和一些居上位的男性推崇成为主流思想的。
旧时社会风俗。上古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受到尊敬和崇拜,人群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实行母系继承制及男嫁女、从妇居的婚姻居住制度。
此时,大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期。及至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男子逐渐在主要生产部门占据重要地位,妇女在生产中退居次要地位,母系按父系计算,开始实行父系继承制及女嫁男,从夫居的婚居住制度。此时大约相当于青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乃逐渐从女阴崇拜过渡为男根崇拜,男尊女卑意识乃因之而萌生。
中国华夏民族至周代,宗法社会形成,男子从属于家族,女子从属于男子。东周以后,贵族阶级实行多妻的妾媵制,严格分别嫡庶,儒家的礼教对女子的行为作了种种的规定。
汉代进一步有衍律褒扬贞节,东汉女学者班昭著《女诫》七篇系统地阐扬男尊女卑的观念、夫为妻纲的道理及三从之道、四德之仪,从此男尊女卑观念深入全社会,广泛表现在观念形态及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妇女带来深重的压迫、歧视及无穷的痛苦。直至近代,启蒙思想产生,西方民主主义思想输入,才逐渐打破这一思想禁锢。
《周易.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者道成男,坤道成女。”汉班昭《女诫.夫妇》:“夫有再娶之义,妇夫二适之父,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故事夫如妻天,与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列子.天瑞》:“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其实我感觉还有生理上的差异造成的。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妇女的地位是很低的,男子在家是顶梁柱,男子的地位说一不二,男子又受教育的机会,而女子则没有,女子在宋朝时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得裹小脚,足不出户,笑不露齿,妇女受夫权的压迫已有上千年了。就是现今的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在个别地方还是特别严重的,这说明封建社会的余毒,还存在着,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尽早彻底的消除尊女卑的现象,实现男女平等。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封建社会是农耕社会,男子是主要的劳动力,因而女子属于从属地位。 同样原始社会,男子的狩猎比不上女子的采集收入稳定,因而原始社会多为母系社会。
因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妇女的地位是很低的,男子在家是顶梁柱,男子的地位说一不二,男子又受教育的机会,而女子则没有,女子在宋朝时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得裹小脚,足不出户,笑不露齿,妇女受夫权的压迫已有上千年了。就是现今的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在个别地方还是特别严重的,这说明封建社会的余毒,还存在着,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尽早彻底的消除尊女卑的现象,实现男女平等。
在封建旧中国,传统的妇女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妇女按照儒家之道学做女人。这是一种性别角色教育。而男性一般是学习文化历史知识,走“学而优则仕”之路子,为“修身治国平天下”做准备。
显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对于女性而言,教育只为让她们学“做一个女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一代又一代“贤妻良母”。男性则不同,他们生来就更受欢迎,是社会认为经过教导就可为社会做贡献的存在,教育目的完全不同。
汉代以前,女性性别角色教育以“四德”为基本内容。女性满十岁便要深居闺阁以受姆教。汉代以后,因儒家地位的巩固,女性教育逐渐系统化,有了专门的教材,对妇女各方面行为提出具体要求。
男性则一直都是教育的主体,而且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几乎只给了男性,我们所熟知的大部分诗人、作家、明君、贤臣,几乎都是男性。他们从小就接受各种教育,或是请先生,或是上私塾。官学、私学、国子学、书院制度、国子监、科举制度,一系列教育制度变迁,变的从来只是体制,教育主体从来都是男性。
而随着社会进步,国内外女性逐渐认识到了性别差异以及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并开始寻找各种方式,不断尝试追求自己平等的权利和地位,逐渐打破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我们由此也获得许多启示。
女权主义的萌芽。18世纪后期,随着“自由平等”等思想的传播,许多有思想觉悟的女性希望寻求与男性一样的权利与地位。
她们认为男女差异根源在于女性没有接受跟男性相同的教育,并希望获得跟男性一样的就业权利。这一阶段,妇女运动主要集中在对女权的争取和对男权的抨击上。
女权主义的崛起。19世纪末,随着资本社会的逐渐进步,妇女从抨击男权社会转为对女性受制于男性的因素的思考,并试图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个阶段是女性开始着眼于自身,寻找对策并积极解决的关键阶段。女权主义的后续发展。20世纪后期,随着自由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有进步思想的人进一步增多,女权主义到此时发展成为基于男女性别差异的思考,探讨怎样缩小或消除两性差别的问题。此阶段是现如今倡导男女平等的前身。
中国的女权思潮。启蒙阶段。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在封建社会压制下,一部分积极分子对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持怀疑态度并加以批判。
太平天国运动也颁布了一系列解放妇女的措施。鸦片战争在掀开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帷幕的同时,也向中国传播了进步的思想。
兴起阶段。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时期,是女权思潮的兴起阶段。变法时期,妇女解放是改革中社会问题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至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带动西方的女权主义思想流入中国并被广泛流传。
发展阶段。新文化运动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反对封建文化,自然包括反对约束妇女的封建礼教。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传入中国,至此,女权思潮被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