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叔本华的感慨

(2024-05-29 07:37:31)
标签:

散文

读叔本华的感慨

 

叔本华说:真正出类拔萃的人,很难被人发现,很难得到荣誉,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是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

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每个人都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里。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在这样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里,如若你能遇到真挚的朋友就好好珍惜吧。有时候,我们连对自己真诚都做不到。所以,无需苛责别人,人性本就复杂奇怪。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还是现代悲观主义哲学、唯意志论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叔本华的哲学充分汲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巨匠的有益营养,对康德哲学进行了改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我们都知道,大部分哲学是乐观主义哲学,强调一个人最终会有好的归属,能够迎来光明的曙光。但是叔本华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创了现代悲观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悲观的,任何人无法逃脱悲观的命运,一个人要为自己的欲望而不停地进行战斗,通过战斗实现了自己的欲望、达成自己的目标,但欲望的实现仅仅是暂时的,旧的欲望实现之后又产生新的欲望,马上又投入到新的战斗之中,永无尽止。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体系,在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得到较好体现。叔本华认为,世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世界仅仅是我们的表象和意志,世界的一面是意志,另一面是表象,作为表象的世界是外在的现象,而作为意志的世界乃是世界的本质。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对萨特、维特根斯坦、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尼采还专门写了一本《我的哲学老师叔本华》的著作,这本书成为尼采哲学的重要代表作,尼采在该书中表露心迹说:“我在困苦、需要和渴求的时候结识了叔本华,阅读叔本华的哲学著作,读了他的第一页书,就确知自己会读完整本书,倾听他说的每一句话。”由此可见,叔本华对尼采的影响之大,是非同一般的。

除了在近代哲学史上叔本华拥有崇高地位之外,叔本华还被许多心理学家所推崇,弗洛伊德、冯特等心理学上的大师,都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弗洛伊德就曾说过,他的“本我”等观念,是从叔本华哲学中得到启示的,甚至许多心理学现象,是由叔本华首先发现的,叔本华站在哲学的高度,轻而易举就发现了许多心理学上的问题。

叔本华指出:“一个人由于出类拔萃而很难得到荣誉,因为公众是没有识别人才的能力的,他们缺少敏锐的眼光。”为什么出类拔萃的人难以被人们发现,因为只有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能识别真正的人才,才能认识到某个人是否出类拔萃,而社会普通公众,无法对这些人才做出识别。

想一想,这其实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一个傻瓜,自然无法识别天才;一个庸俗之人,也无法识别天才;只有天才般的人物,才能识别某个人是否属于天才。这就导致哪些真正的天才,往往埋没于人间。是的,“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金子发的光,也是会被遮住的。为什么唐代文学大家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的社会公众、凡夫俗子无法识别天才,因而导致出类拔萃者难以被发现,难以被重用和得到荣誉。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有的时候,一个出类拔萃者,也不一定会重用其他的出类拔萃者,因为大部分人有着嫉妒心,他们为了防止“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发生,于是将其他人才故意掩藏起来。

关于这个问题,叔本华说得很有道理,他在《论荣誉》中说:“妨碍杰出人物得到荣誉的另一种阻力来自他必然会遇到嫉妒。即使在最底层工作中,荣誉也从一开始就为嫉妒所阻碍,自始至终,嫉妒虎视眈眈,绝不放过它。”

叔本华说,“一个人若是被大自然和命运赐予了智慧的天赋,那他就要小心谨慎地确保自己内在的幸福源泉畅通无阻。为此,他必须拥有独立和闲暇。为了**独立和闲暇,他会心甘情愿地节制欲望、维护自身的内在财富。因为他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只能依赖外部世界以求得快乐。”

经历越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越深刻,我就越发认同叔本华的观点。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在的物欲享受,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那些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他们照样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所以,谁也不要羡慕谁,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和快乐,富人也有富人的烦恼和快乐。叔本华的意思并不是让人不要追求财富,而是要在能够生存的基础上,尽量保持独立和闲暇,有了这两样保证,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享受内心的乐趣。

电视剧《天道》里边有这样一个情节,丁元英在古城隐居,外出到小吃摊上吃混沌。吃饭之前,他已经付过钱了,但是当他吃完准备离开之时,摆摊的大妈忘记了这回事,就把他叫住了。换做别人,可能会解释一下,但是丁元英什么都不说,又付了一次钱。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哲学家叔本华的话:“在这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吵闹。”

我觉得丁元英就是这样的人,既有预见能力,又有宽恕能力。吃混沌的这个情节就体现了他的宽恕能力。其实人生在世,只要不是触碰到自己的底线和大原则问题,就没有必要跟人斤斤计较,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精力,避免与人发生冲突。现实生活中,好多人就是因为一点儿小事,跟人争吵,甚至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为了争所谓的面子,最后搞得反而失了面子,实在是得不偿失。所以,我们要读读哲学,把人生的道理想透彻,然后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叔本华说,如果你自己的眼神关注的是整体,而非个人的一己的生命的话,那么你的行为举止看起来会更像一个智者而不是一个受难者。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一个人的眼光关注的是自己的整个生命历程,而非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偶然遭遇,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会更加的理智和充满智慧。这就要求我们要拥有哲学的眼光,从日常生活中的琐屑事物中超脱出来,站在更高的维度看世界。因为人是很容易被当下的一些遭遇和烦恼所缠绕、束缚,很多在当时让你感觉天都要塌下来的事情,再过几年回头看,你会觉得它已经不值一提了。但是当你一旦陷入其中的话,你就会感觉特别的痛苦,比如失恋的时候,做生意失败的时候,欠债的时候,这些遭遇都特别煎熬。这时候,如果你能把这件事放到整个一生重新审视,就会发现没啥了不起的,只要人还在,一切都可以重头再来。真正有能力的人要脱颖而出,何其难矣?

叔本华的文字并不是很苦涩难懂,比较看的下去。第一篇是他对于女人的思考,认可女人的同时不断强调其低于男人服从男人这一特性。对女人的认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他笔下的女人确实存在,肤浅、虚荣、仰仗男人、素质低下,容易让人想到某些网红和农村街头的泼妇。她们快乐吗?她们的快乐相对于那些有思想的女人简单很多,钱、美貌、男人..那些很常见的东西就可以满足他们,所追求的有时候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受过高等教育,会思考的女人却不是这样。见识了很多,想要的也会更多,对可以得到的内心的反馈会更少,幸福感也相对较低。就像我自己,总觉得幸福感低,教育真得会降低幸福感吗?

现代女人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经济发达的地方。中国,女强人、女汉子,越来越常见,女人不再依靠男人或者很少依靠男人,在家里的话语权越来越多。甚至男人对女人卑躬屈膝成为时尚,女人掌控男人。和社会发展也有关系,思想越来越开放,寻求和以前不一样的观点,男女平等等观念传入。

但仍然也有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宗教的缘故,女人和男人的地位相差甚大。比如印度,强奸等事件频发,女人无论是在法律还是社会地位都是完全的劣势。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但都离不开对方。关于一夫一妻制的思考,叔本华觉得这是违反自然的制度。把男女放在平等的位置,而女人并没有智慧可以把控。首先男人考虑到自己的财产会对婚姻产生犹豫。剩女就这样诞生了,上层社会的老处女以及下层社会的妓女。一夫多妻制则不一样,照顾男人是女人的义务,这样把女人拉回从属地位,也可以避免贵妇人的产生。

这些说法,放在现实生活中,我无法接受。我无法接受自己有无数个妈,以及被分割的父爱。从小的环境让我对父母的爱有了占有感。一夫多妻,现在的社会看来是一种道德的沦丧。对这个可以提几个问题。一夫一妻制是与生俱来的吗?人的感情对象有很多,为什么社会会这样请自觉的推崇一夫一妻?一夫一妻可以带来什么?一夫多妻可以带来什么?中国是在什么时候有多妻转为一妻的?

叔本华对女人的思考,基本上会被现代否定。不知道有没有女哲学家写关于男人的思考?

但他对读书的思考却值得学习。读本书,很容易跟着作者的思维模式走,给自己一种充实自己的感觉,并且不怎么累。要在读书的时候思考,套入自己的思维模式确实件比较累的事,要去质疑,去寻求答案。我在看叔本华的文字时,其实很少有自己的见解,有时候会有思维的碰撞,感觉确实是那么回事,有时候看到新奇的观点,很难去思考。我并没有建立那种思维模式,不会去批判,这是现阶段要培养的一种能力。读书要精读,要读好书。沉下心来,不能浮于表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什么是本质?怎样寻找本质?

经验却可以借鉴,但不是绝对正确,别人的经验不可以完全使用,就想学英语。自己当初看了这多的经验帖,感觉自己知道了好多,但其实都是浮于表面,一碗又一碗的鸡汤。事情发生的条件,手段,主观对象,太多太多的不一样了。自己的出来的经验才是切实可行的。脚踏实地也很重要,走出舒适区,一步一步去做事,有逻辑有秩序。

读书之后复习反思也是必要的。不断在实践中运用,最后融会贯通。过程也许会比较艰难,但越到后来越简单,有一种把控全局的感觉。叔本华的文章先提出观点,每个观点背后都有事实论证。批判性思维这本书,大量的理论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