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将人分五种类型
(2024-05-24 07:53:37)
标签:
散文 |
《黄帝内经》将人分五种类型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有关于五种不同人的说法:庶民、贤人、圣人、至人、真人。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篇》中把阴阳做五行论,便有了一个有趣的分类,就是将人分为阳人和阴人,根据阴阳多少不同的表现再细分为五种人:少阴之人、太阴之人、少阳之人、太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
中医认为:阴阳和合是为人,人的阴阳气血的偏失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这五种人的性格特点。
少阴之人是小人。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嫉)而无恩。”意思是这种人心眼不太好,特别喜欢占小便宜;看见别人受了伤害就高兴,看见别人受了磨难就会偷着乐;还特别喜欢伤害别人,而别人过好了就会愠怒生气,常有忌妒之心而不懂得感恩。
少阴之人阴气很重,是典型的小人之象。太阴之人要提防。太阴之人比少阴之人阴气更重,他们“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意思是他们贪婪而不具备仁爱之心,只喜欢得到而不喜欢给予,为人阴险狠毒,狡诈奸猾。这就不只是小人的问题了,是大恶之人,但这种人也是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能力强,能干大事。这样的人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提防。
太阳之人刚愎自用。太阳之人的阳气特别充足,而阳气过足的话,往往性格狂妄。这种人“居处于于(喜欢住大房子),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小事不做,大事做不来),志发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是非感不强),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意思就是太阳之人好大喜功,爱幻想、爱谈论不切实际的宏图大志,但做事并不踏实、稳健。他们好高骛远,刚愎自用,且不知反省,屡败屡战。
少阳之人沾花惹草。少阳之人的阳气没有太阳之人那么多,这样的人性格上比较自恋,特别好面子。少阳之人“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好为外交而不内附”,就是自己特别拿自己当回事,当个小官就高兴得不得了,天天指手画脚,老想去管别人。哪怕就是当个小组长也要整日发号施令,开个玩笑说,这样的小组长往往特别喜欢开会,为什么呢?因为一开会好挥斥方遒啊,充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另外,少阳之人还比较喜欢四处交往,不顾家,到处沾花惹草。
阴阳和平之人奔向成功。无疑,阴阳和平之人是五种人中最好的,这样的人气血平和,为人中正。他们“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就是阴阳和平之人喜好安静,不争强好胜,但这样的人遇事能担当,办事稳健大度,无往不利。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很高的境界,无为。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能够轻松掌控全局,不用亲力亲为,却能使事情按着自身的规律运作得通达顺畅。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阴阳和平之人喜怒不形于色,因为他们肾精足,气血和谐,所以他们能够做到“婉然从物”。就好比老子对水的推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放入圆形容器中就成圆形,放入方形容器中就成方形,水能够适应任何环境的变化,即使因温度的原因它或蒸发或冻结,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又能恢复成水,它能够不断地变化和修正自我。
阴阳和平之人既不一味守旧,也不过度膨胀,他们能够与时俱进,顺势而为,顺利奔向成功。我们常说“一种饭养一万种人”,就是说人性格的多样性。在这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人洒脱豪迈,有的人文静内向,有的人一身正气,有的人却阴险奸诈等等。这种情况,我们的古人早就已经发现,并在《黄帝内经》里做了详细的描述。《灵枢·通天》:“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其实一开始,黄帝只是把人分为“阳人”和“阴人”两个大类,但是少师却在这个基础上,细分出“少阴之人、太阴之人、少阳之人、太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五种。这个观点看似复杂,其实也就是建立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的。内经认为“阴阳和合是为人”,所以人阴阳气血的偏失,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尽管这些类型在命名上,有点不大符合我们现代人的习惯,可是他的内容却很有道理,更有特色,来看看这“五种人”:
太阴之人。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意思是说,太阴之人的心里缺乏仁慈和怜爱,并且为人阴险狠毒、奸猾狡诈,就是古代的大奸大恶之徒。这种人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别人很难看出他们真实的心理活动,他们平常一般表现得很有能力,也能做大事,可心理没有底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们交朋处友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唐代的李林甫应该可以归属这类型。
少阴之人。少师的原文是:“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照本宣歌的白话文就不写了。大概就是说少阴之人是典型的“小人”,阴气比较重。他们的特点就是心眼不太好,还喜欢占小便宜。尤其是喜欢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嫉妒心特别强,很少感恩别人的帮助。三国时期的周瑜应该属于这类型。
太阳之人。少师曰:“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这类人阳气十足,性格张扬狂妄自大,平常也爱夸夸其谈,不顾实际好大喜功。生活中可能表现得风风火火,给人一种动力满满的感觉,却眼高手低,做不成事。性格上的好高骛远,决定了他们能“说”却不能“做”。如果不幸属于这种性格的话,那就需要自我反省,尽早戒骄戒躁才有成功之日。这类人一般没有啥大恶,就是有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味道。西楚霸王项羽应该属于这个类型。
少阳之人。少师曰:“少阳之人,諟谛好自责,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相比于“太阳之人”。意思就是说少阳之人比较自恋,性格上特别要面子。自我感觉很好,有个小职务就沾沾自喜,成天指手画脚,老想把自己的意志在别人身上体现出来。形象地说,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开会的“班长”,而且还也喜欢在会上长篇大论、指点江山,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他们的社交圈比较宽,性格里喜欢沾花惹草,属于那种不顾家的人。战国时期楚国的登徒子应该属于这类人。
阴阳和平之人。少师曰:“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这是少师口中五种类型里唯一一种褒义的类型。他们恬淡虚无喜好安静,又不争强好胜,但遇事却很有担当,做事稳健大度,所以才无往不利。他们常常表现出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无为。是不是觉得这个“无为”有点眼熟?不错,这就是《道德经》里说的“无为”,它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看上去轻松潇洒,其实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也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他们的喜怒不形于色,和“太阴之人”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更恰当地说,可能说他们是“泰山奔于眼前而不乱”更恰当点。这是由于他们精气充足、气血和谐,能够做到“婉然从物”所决定的。他们既不泥古不化,又不过度膨胀,能够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所以才无往不利。老子李耳就是这个类型的典型代表。
真人永生:“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真人能把握天地变化之机,能驾驭天地,掌握阴阳消长之要,吐故纳新,呼吸真气,保养元神,不受环境干扰支配,保养精气,精神内守,超然独立,做到精神和肉体完全和谐统一,所以寿命能和天地一样长久,永无穷尽。这种造就不是单靠学习锻炼而成的,而是由大道生成。
至人悠游:“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至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完全懂得天人之理,并懂得一套完整的养生方法,能应和于阴阳的变化,保持着与阴阳的和谐,顺应四时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递迁,远离世俗的纷扰,聚精会神,积精全神,悠游于天地之间,视听于八方之外,能够增加寿命而且保持强健。进一步也可成为“真人”。
圣人百年:“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圣人善于生活在天地和气之中,顺遂着八面来风的规律,和人们一样的生活在世间,满足着各种生活欲望,没有恼怒的愤恨之情,既不愿脱离现实的生活,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外不让身枢为世事所伤,内不使思想受俗情之累。把恬淡愉快作为作为修养的内容,把自在自得视为造就的终极,保持着肉体不衰,精神不耗,活到百岁以上。
贤人长寿:“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贤人,取法与天地、日月、星辰、阴阳、四时自然的变化规律,来指导自已的养生,时时处处,行站坐卧,都使自已合于大道,能延年益寿活到很高的年纪。
庶民多夭寿:庶民凡夫耳。一生为外境左右,为欲望所绊,忙忙碌碌,得得失失,坎坎坷坷,沉沉浮浮,一生做不得主。
天地灵秀,生而为人,长生久视,为吾梦想。参悟天地之道,修合真至圣贤,正是登天有梯,终南捷径。先人智慧凝结而成之《黄帝内经》、《周易》诸书,皆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