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传习录》舍聪明要智慧

(2024-05-22 07:39:59)
标签:

散文

读《传习录》舍聪明 要智慧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王阳明的思想是心学,他认为儒学的根本就是心学,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学,“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最著名的两个论断。

《传习录》就是王阳明的弟子们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以及更多心学问题请教王阳明,王阳明就弟子们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因此,《传习录》是一本王阳明针对不同弟子在不同语境情况下的“因材施教”的一个问答的文字集合。

《传习录》为什么难读?因为弟子不同、问题不同、语境不同,所以,《传习录》的文字在阅读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很容易懂,再加上文字中文白相杂,确实在一开始不太容易读懂。

如果不了解弟子的问题从何而来,那么,其实就很难读懂王阳明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就拿“满街都是圣人”的故事来说,两个弟子都说看到了“满街都是圣人”,但是,王阳明的回答却完全不同。就这个问答部分来说,其实几百字,但是,第一,作为读者得了解到两个弟子“满街都是圣人”的语境出处;其次,得了解两个弟子的个性;然后,才可以代入其中去体会王阳明的回答的妙处。

另外一个最著名的难读的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四句教。说是四句话,但是,即便是当时面对面听了王阳明的解答,两个弟子还是执着了自己的理解,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派别。作为后人,我们读这四句教就更难懂了。所以,《传习录》确实难读懂。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够顺利阅读《传习录》?

需要心静。王阳明在早期教弟子的时候就要求弟子们练习静坐,后来,到55岁的时候,有人来求教,干脆先让对方在外面坐着,等觉得心平气静了,才接见,即便是面对面坐下了,也还是先焚香静坐,不说话。

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的理解是,首先是人在世俗中,其实每天都面对无数让自己的心忙碌焦躁的事情,如果是带着“红尘气”去接触心学,其实是浓厚的“红尘气”先就阻碍了自己去接受一个全新的东西。王阳明阅人无数,当然不愿意“对牛弹琴”。我们今天一个人开始阅读《传习录》,同样也需要“心静”。如何“心静”,这就需要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环境。如果带着太多的“红尘气”和功利心去阅读,必然是读不进去的。

需要儒释道的基础。需要儒家文化的背景大家估计可以理解,为什么要需要佛和道的背景知识呢?这是因为王阳明是在广泛且深入接触儒释道的基础上,才提出心学的,所以,如果没有这些背景知识,就无法体会王阳明所说的一些东西。

例如,“性”这个词,到底什么是“性”?如果读一读佛经,像王阳明说的读一读《坛经》,大概对这个“性”的理解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再例如其中的上根之人、下根之人,这些说法,没有对佛经的接触,其实是不太容易理解的。

只是多读。当然,如果您有毅力,其实最直接的一个方法就是“多读”。第一次读、甚至前几次读的时候,先“不求甚解”,慢慢地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不过这种方法,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传习录》是一个中药房。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传习录》可以说是一个解决“心病”的中药房。不同的弟子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心病”,王阳明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了回答,每个不同的回答其实就是王阳明自己说的“一服中药”。

王阳明的大弟子徐爱曾经记录: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所以,读《传习录》还可以挑着读,选择那些跟自己类似的“病症”的问答,自己反复阅读进行体悟。

既然“不假外求”,为什么还要读《传习录》?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根据这句话,有的朋友说,既然“自足”,何必“外求”而读《传习录》?当然,如果已经修炼到“吾性自足”的境界,那是不需要读了。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遇到生活或工作中的事情,一面对现实的“困境”,就会发晕,这个时候,王阳明所说的“在事上磨”就很重要。只要不断地磨炼,能够逐渐养成自己的“自足本性”。“内心光明”如王阳明,其实也是经历了“百死千难”、经历了儒释道、经历了好多光阴,才逐渐体悟到“圣学”的“本性”的,我等凡夫,还是多下一点功夫的好。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事没事,多读一点《传习录》没什么坏处。

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认为,一般人读书只是记得书中的话,这是在学知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但这“知识”对你有没有影响、触动?这个就难说了。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

可以说,在王阳明眼中,知识只是死的,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证,得到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在自己内心,印证过,体悟过。

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读过很多书,但做起事情来却不靠谱。因为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识。不管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该搞清楚我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做学问?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就是学知识,当然是越学越多;而为道,就是体悟学问,自然越来越少。王阳明告诉我们,学问的最后就只有体悟良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人,他们有很多知识,知道很多道理,但却从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识去做事。王阳明认为,他们其实是不知。比如一个儿子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孝道,但是现实中经常虐待自己的父母。这个儿子其实并不知道“孝道”。所以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学问到家的人,知道了一个善的道理,是马上就会身体力行的。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一个人如果真的体悟到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

有诚才有智慧,无诚只是小聪明。王阳明认为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来,“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必须要先有诚意,然后才能格物致知,否则就会无从发明本心。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诚”字。而这个“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我们经常谈到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在王阳明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诚为本的,诚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而那些“聪明人”,与诚相反,以巧诈为本,所谓的聪明都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

所以,王阳明在家训中告诫后辈说:毋说谎,毋贪利。人如果做不到诚这个字,那么他的智慧很容易就堕落为一般的小聪明。《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在这一点上,王阳明、曾国藩与古人不谋而合。曾国藩以“钝拙”自居,以“拙诚”破“机巧”,这使他练就了深谙世事却又不为世俗所扰的超然本领。“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拙诚”不仅是修身之要、相处之道,更是立业之本、成事之基。虽然“拙诚”,有时候看起来会眼前亏,但是终究是为未来打下了基础,最终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是“聪明人”所不屑的,却又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备的素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