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哲学中的养生观

(2024-04-04 07:59:35)
标签:

散文

庄子哲学中的养生观

 

近几年来《道德经》在西方国家比较盛行。据有关权威的统计,在西方国家当中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一本《圣经》,除了圣经之外藏书最多的就是《道德经》,可见《道德经》在西方已经非常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道德经》可以说是西方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个窗口。

《道德经》是老子非常有名的一本著作,提到道德经不仅会想到老子也会想到道家学派。道家学派,老庄并称。但是老子之道与老庄之道,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三个点让你搞懂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在于道法自然的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自然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观者,效法也。“观于天地”即是“道法自然”的意思。

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老庄对倒物关系的看法。老子强调是道生天地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中虽然也有关于道生于万物的一些描述,但更强调的是道在天地万物之中。庄子认为,道生万物,道当然不是万物,“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但并不在物外,而在物中。所以当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恶乎在”时,庄子的回答是“无所不在”在“蝼蚁”、甚至在“屎溺”。

老子所强调的“道在物中”的思想,跟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存在本来也就是真理的显现,我们身边所接触到的所有的存在都是真理,为什么哲学家们还要去追求真理?去探寻真理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作为人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比如说我们的信念系统;我们的头脑;我们的情绪;我们的身体需要存在需要。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受制于自己身体的需要情绪的宣泄,还有文化的影响,信念系统的模式,这些东西使得我们对存在,也就是真理出现了严重的误会和偏见。作为人,我们本身的存在就是真理,但是人本也是最容易偏离自己,走向舞误区。

我们从小掌握了非常多的知识,其中大部分的知识都是通过书籍;通过填鸭式的学习得到的知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一种的洗脑的行为,但是这种洗脑对我们是好的,还是有坏的就是另外一回事情。我们并没有通过自己去生活当中体验来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很少的,尤其在当代的中国。这一定会导致我们对于某些真理的理解,与体验出现偏差,甚至于是错误。

所以老子说道在物中,道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所存在的每一个物中,你需要的是带着更大的觉知去体验它,而不是从书本上学习到作者给他贴的一个标签,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他其实就是一个标签。

但是事实上这个人和这个人的名字其实完全不能对等,活生生的生命只能够用来体验生命,如果仅仅是当作一个存储器而存储知识那这个生命一定是畸形的。

第二个不同的地方是庄子更加重视养生问题。

庄子之道就本质而言,可以说是养生之道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在庄子看来就身和天下国家的关系而言,身是本,而天下国家只是末。

庄子对于养生的问题的关注大大超过了老子,这既可以看作是庄子对老子思想的发展,也可以看作是庄子对老子思想的修正,那如何养生呢,这是专庄子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并做过了许多的探讨比如说,《养生主》《刻意》、《缮性》等篇的主题都是讲养生。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另一说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而且在养生学方面亦有很高的造诣,对其后世养生学的逐步成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庄子提倡顺应自然的养生之学。他在《养生主》篇中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脉居人身之中,不偏不倚,以此作为行事的准则,自然可以健康长寿,颐养“天年”。随之,庄子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来阐明这个观点。养生首先要顺应自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内经》中所倡导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

庄老之学,提倡“清静无为”。何为“清静无为”?就是重在养神。庄子以薪比喻人的身体,以火比喻人的心神,薪可以燃尽,而火是没有尽期的。而要做到“清静无为”,就要“忘我”,而“无欲”则是“忘我”的前提。

庄子在《庚桑楚》篇中指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容易扰乱人的意志;容、动、色、理、气、意六者,容易束缚人的心灵;恶、欲、喜、怒、哀、乐六者,容易影响人的品德;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不为也。”此文是说,这二十四种内容不在胸中作怪,内心平正就能安静,安静就能明彻,明彻就能顺应自然。

在《天地》篇中还指出:无色乱目,五声乱耳,五臭熏鼻,五味浊口,五曰取舍得失迷乱心窍,“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庄子认为,只有去掉“四六”,除去“五害”,才能达到“忘我”的境地。没有了食、色、名、利等索取的欲望,心神才能“清静”无浊,“静则无为,无为则俞俞(愉快的样子),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庄子在《刻意》篇中还说到,纯粹而不混杂,虚静纯一而不变动,恬淡无为,行动循乎自然,这才是养神的方法和准则。所以,庄子《天道》强调,“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不仅崇尚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之观,而且还崇尚像彭祖那样导引吐纳、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他在《刻意》篇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彭祖是一位长寿老人,他经历了喾、尧、舜、夏、商、周等六个朝代。彭祖养生术比较丰富,导引吐纳是其中一种。

在《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导引吐纳的事例,如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达到了忘身的境界(见《齐物论》);孔子的学生颜回练功时,达到了“坐忘”的境地,什么是“坐忘”?“坐忘”就是“损之又损”的悟道方法,“为学日进,为道日损”。做学问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讲“日进”,就是做加法;悟道则是一个消减的过程,所以讲“日损”,就是做减法,要减去太多的欲望,太多的名利,太多的是非,最后归于平淡。

养生之法,还要注意动与静的结合,庄子道:“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所以要把形体锻炼与精神调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与阴同德,就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与阳同波,就像九天之上,自强不息。

动静之间,营卫周流,气血无郁,何患之有!《刻意》篇中的“吐故纳新”与“熊经鸟申”两个词,已为气功界的指导用语,前者还被作为政治熟语所引用,足见影响之深。

《盗跖》篇云:“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大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不能说(通“悦”)其意志,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庄子还形象地比喻道,生活在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饮到一口水,逍遥自得,乐观无比,因之得以保生;而养在笼中的鸟儿,神态虽然旺盛,饮食虽然充实,但意志消沉,不得自乐,因之难以全生。庄子主张安居处,节色欲,定食饮。《箧》篇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达生》篇云:“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庄子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对生与死却有着直面的认识。他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随意而坐,还敲着盆子唱歌,惠子指责他为什么不哭而歌?庄子坦然地道: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不悲伤呢?可是想到她起初本没有生命,没有形体,还没有气息。在恍恍惚惚之间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幻化出了形体,形体生成了生命。如今又变成了死亡,如同春夏秋冬一样。我鼓盆而歌,是欢送我的妻子重新回到自然,所以我不哭。这种面对生与死洒脱的态度,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