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包含的生活智慧
(2024-03-28 08:04:21)
标签:
散文 |
阴阳学说包含的生活智慧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此说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就是对相关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之间是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的,它们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阴与阳之间有如下几种关系:
交感相错:交感指阴阳的交互作用,相错指这种相互作用十分复杂。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
对立制约:阴与阳是对立、矛盾的。如:上与下、水与火。在属性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抑制、约束的性质,表现为“阴强则阳弱、阳胜则阴退”的动态联系。
互根互用: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没有上就没有下。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消长平衡:消意为减少,长意为增多。消长可分为四种情况: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皆长,阴阳皆消。“平衡”指阴阳的消长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而不易察觉。
相互转化: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阴阳的孰主孰次决定了事物的主要特性。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界限值,会导致转化,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量变,“阴阳转化”就是质变。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对立的阴阳双方时刻都在相互对立的状态中相互制约着。如寒凉与温热,水与火相互对立;同时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凉可以降低高温,水可以灭火,火可以蒸化水液等。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或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消”是消弱、减少:“长”是增强、增长。阴阳消长是指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始终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所谓“消长”,是说一方增长,会削弱对方的力量,导致对方相对不足,即“此长彼消”;或一方的不足,导致对方的相对亢盛,即“此消彼长”。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从而使事物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昼夜的交替,寒暑的变化,疾病过程中寒证、热证的相互转化都是阴阳转化的实例。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展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理论应用:
人体所有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划分为阴阳两部分。人体脏腑组织,就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背腹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物质而言,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
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如“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阴虚则寒”“阴虚则热”“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病症,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古人观察自然的时候,体会最深的自然是白天与黑夜的交替出现。天地自然不断重复着同样的现象: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经过悠长而缓慢的变化,不可逆转地要到达夏天。这样的体验一次一次地出现,经过不断的积累与思索,古人便找出了它们的规律。也就是说,寒暑冷暖变化的背后,一定有什么规律在支配着,或者是什么能量在推动着日月星辰的运动。
日与月,天与地,水与火,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寒冷,世间上的事物与现象无不包含着两种相反或相对的势力,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就这样古人逐渐形成了阴阳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事物均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时这两种势力又是彼此之间进行着消长进退的过程,譬如:冬至以后,白昼一天天变长,随后渐渐变暖,阳长阴消;夏至以后,白昼一天天变短,夜间一天天变长,天气一天天变凉,阴长阳消。古人们由此衍生出很多经典的生活智慧,24节气的文化、中医的辩证方法等等。
阴阳就从论述具体事物,变为抽象概念,用于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的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譬如:刚强、活跃、兴奋、上升的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柔和、不活跃、消极、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等。四季之中,春夏季节因为温暖暑热而属阳,秋冬季节由于寒凉清冷而属阴。一天之中,白天因为光明温暖而属阳,夜晚由于黑暗寒凉而属阴。中国人给予万物阴阳的属性,利用天地的规律,应用在生活当中,从无限大到无限小的过程。
这些抽象的阴阳观念形成之后,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干,也成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一世界观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在自然科学中人们应用阴阳学说研究天文地理,以此解释四季变化和万物的兴衰;中医综合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的阴阳观念,用以论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防治疾病的经验等等,这就是从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总称,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变化的一种认识论,它具有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性质,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着、发展着的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元素这五种物质元素相互挚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五行学说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和科学的进一步结合,也意味着我国古代哲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也是古代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的方法论。它不仅与当时的天文学,气象学、历法、农学生物学、化学等许多自然科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特别在祖国医学中,阴阳五行学说几千年来一直作为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祖国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人体的生理解剖,病理机转,诊断治疗等,既是指导思想,又是说理工具,是祖国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阴阳五行学说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仅仅是自发的,朴素的,不是建立在高度科学抽象的基础上的,因而,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也就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当然也不能完全解释人体复杂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为此,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予以批判地继承,取其合理部分,去其糟粕部分;运用现代化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去研究它、提高它、发展它,使之更好地为医疗实践服务。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事物。既可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与黑夜、晴天与阴天、日与月、水与火等故《灵枢_阴阳系日月》篇曰:“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局方发挥》有:“阴阳二字因以对待而变,所指无定在。”又《类经》云:“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开始古人只是认识这些事物,后来发展用阴阳这两个方面去归纳认识各种事物,即以阴和阳代表事物或现象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不同属性。由于阴阳二方面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一切事物,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以《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这个机动代名词代表事物对立双方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与规律的一种理论。祖国医学借用它,以阴阳两种完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属性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其指导辨证论治。
阴阳观念有很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它最早见于八卦之中。八卦的思想至迟在殷周之际即已形成。它包括乾、坤、震、离、巽、兑、坎、艮八个卦,分别代表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八种常见的的自然物,作为世界万物生成的根源。八卦的基础是阴阳,每一卦都由阳爻和阴爻相互重叠或自相重叠所组成。是古代关于自然界整体结构的一种原始的符号模型。《易传_系辞》认为阴阳观念的产生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说,阴阳这对范畴是直接从人事和自然现象中抽象出来的。
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与人关系最密切的一些自然现象,如昼与夜,寒与暑、阴与晴、生与死、牡与牝等都是由两个不可分离的对立面所组成,阴阳最初就是指这些观象中的某一类,随着认识的发展,它所代表的事物逐渐增多升华到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概念,代表一切具有这类属性的矛盾事物。
宙宇间某些相互关联的事物都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它的划分有一定规律。阴阳的划分必以阳光为其科学论据,地球的自转,东西两半球各有昼夜朝夕之分,其公转一周、于是南北半球由于昼夜长短的交替,而有四时五节六气之变昼夜、黑暗、光明、春夏、秋冬、动静、寤寐等阴阳的对恃,都与阳光之升降息息相关应,即都与天地之阴阳皆行转化着。所以,首先要注意掌握阴阳的最基本定性,阴阳的划分以阳光为其科学论据,即就是向日、背日、作为划分阴阳的基本定性,凡符合向日一边的属阳,背日一边的属阴。
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等都属于阳;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等都属于阴。例如:从事物属性来看,“天为阳,地为阴,”天在上故属阳,地在下故属阴;又“水为阴,火为阳。”水性寒而下走故属阴,火性热而上走故属阳。从事物的运动变化看,“静者为阴,动者为阳。”当事物处于沉静状态时便属阴,而处于跳动状态时便属阳;“阳化气,阴成形。”当事物表现为气化功能时便属阳,而成为有形物质时便属阴。根据阴阳所代表的不同功能和属性,医学上把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气称之为“阳”,而把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气称之为“阴”。
世界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阴阳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和灵活性。也就是说事物阴阳持属性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可随对立面相比较而转化,随时间和地点的变更而发生改变,阴可能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例如体质的强弱,强属阳,弱属阴。若不加强锻炼体质,体质就会慢慢衰退,即由阳转化为阴。反之,弱体质如能加强锻炼,注意保养,同样体质增强,即由阴转阳;另一方面则为事物无穷的可生性,就是阴阳中复有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白昼之中可以再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阴阳中仍有阴阳可分。《素问_金匮真言论》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由此可见,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概括成阴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又可再分阴阳,以至无穷尽,故《素问_阴阳离合论》有:“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意即变化万千的事物和现象无不是阴阳矛盾的展开和体现。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就推动了事物的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