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马懿从书生到“冢虎”

(2024-03-10 08:22:31)
标签:

散文

司马懿 从书生到“冢虎”

 

司马懿自少就有奇志,如果把他的一生串联来看,他绝不是疲于应付的被动解决问题,他每一次解决难题后都会更进一步,获得更多的胜利果实,这说明在他的心里一直或压根一开始就有一个庞大的计划和大局观。

他从来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很多人根本没有吃透何谓“忍”的真谛。很多人在面临困难时选择的忍是忍气吞声,为了眼前得失。这是区区意气之忍;为了大局,为了稳定团结,为了更好的把事业把人生经营好,所以忍得一些损失,这仅仅是谋身之忍。虽然说能做到这一层的就已经算是个人物了。

但司马懿的“忍”又岂是一般意气或荣身这等层面所能望及的?笑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赞了这段历史,赞了忠义,赞了功谋,唯独没有赞一个最宏伟的内容,那就是如何止分归统。

曹操是摸着石头过河,既不想拥汉,更不能覆汉。孙权空有心机,但流于一隅,偏安守一族利益。刘备只求兴汉,或许捎带当当皇帝,唯独诸葛亮的隆中对提出三分天下,出蜀中,兴大汉,天下统一。这是一个高于其他三国的国策,比任何口头的,摸着石头过河的行为更有实质战略规划和操作手法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举措。所以诸葛亮生前连吴抗曹也好,独立攻曹,施计退吴也好,一直操战略进度于亮手,游刃有余,直到碰到了司马懿。

首先,司马懿拥有和诸葛亮同等高度的战略规划,诸葛亮是将天下重归汉室一统,司马懿便将天下执掌在世族(士族)手中。

其次,诸葛亮可一手操蜀国朝政,但司马懿以自身高绝的军事政治素养,借力打力挟蜀患保位建功。

再然,诸葛亮人数(综合素质)上或胜司马懿,但气数(世族崛起,欲与,能与皇权分享治世)上司马懿得天独厚,完胜。这就是水镜先生目送诸葛亮出山时说的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时的根由。

如果将诸葛亮的左右时局的隆中对和司马懿领导朝流的九品法,军屯法相比,胜负立下。所以,司马懿从一开始就是冢虎,虎始终是虎,他脑子里从开始绝不是小富即安,他想到的是如何气吞天下,占此江山。

为了得到这个天下,不是象形意义描述的所谓事业,商业,富足的代意。是这个实实在在的江山而做的由他为首(包括他自己)带领整个家族前赴后继的牺牲和忍耐人性私欲,默默承受应变策略的危险和痛苦。

环顾整个三国,谁能胜之?

孔明与冢虎,两人无疑是各有千秋、互有长短的。三国吴国人张俨认为他们两人正值风云际会之机,或者在蜀汉建功立业,或者在中原名垂史册,都是“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对于这两位人杰,真的很难简单判定高下,关键是用怎么样的坐标来审视,或者基于多长的时间跨度来衡量?

即使对于历史伟人,他们的命运也往往由性格决定。我们常说诸葛亮一生谨慎,相比于司马懿的举重若轻,诸葛亮可以说是举轻若重,这也预设了他一生的轨迹。但是,看似稳字当头的诸葛亮,其实也不乏冒险精神。在诸葛家族中,三位同族兄弟分仕三国,诸葛瑾辅佐孙权,诸葛诞投奔曹丕,这就是所谓的“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诸葛亮出山之时,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北方,孙权继承父兄基业雄踞江东,只有刘备寄人篱下,尚无立身之所。可见,诸葛亮选择刘备是具有极大的风险的。

最初的形式也正和预料的一样,曹操南下荆州,追赶刘备一天一夜,刘备甚至到了抛妻弃子的地步。之后更是独自进入江东与江东结盟,表明了诸葛亮敢于独入龙潭的勇气。从这点来看,诸葛亮无疑比诸葛瑾与诸葛诞更具胆略,因而也取得了更高的风险回报。

北伐是一个不明智的战略。但是诸葛亮明知如此,仍然主动挑起与曹魏的战争,这也与他的冒险精神紧密相连。蜀汉偏居一隅,兵少将寡,长此以往也必然被曹魏所吞。诸葛亮宁可选择北伐哪怕最终会失败,也不会接受看不到希望的原地守候。

历史上也并非没有以弱胜强的成功案例。常以管仲乐毅自居的诸葛亮更是清楚战国时期的乐毅是如何以区区弱燕之师,动员会盟五国之兵,长驱直入强大的齐国,以摧枯拉朽之势连下七十余座城池。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曾一度取得较好的机会。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响应北伐,令关中震动。当时还恰逢曹叡继位不久。形式可以说是一片大好。因此假如此次用兵的结果是夺取掌控产骏马、锐卒的陇右,再配合孙权北上,局面还真不好说。因此,诸葛亮的北伐时建立在理智基础上的战略性冒险。

然而,一个战略上相当大胆、激进的人,战术上却极其谨慎、稳健。这看似矛盾,却是一种现实。诸葛亮的思维极端缜密,这既支撑起他在决策中的充分自信,又让其在操作时如履如临。

一方面,诸葛亮能在扑朔迷离的形势下预判多种可能性,在复兴汉室这一使命感的驱动下,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会放手一搏。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实施中的各个环节的隐患有超常的敏锐性,加上一定完美主义倾向,使得他会事无巨细亲揽,也更加注重规避用兵征战时的具体风险。

就是这样,原本理性的战略冒险也容易走向偏执,战术谨慎就导致事必躬亲、虑多决少。这就是诸葛亮身上一个巨大的矛盾性。

相对于诸葛亮,司马懿在魏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要弱许多,面临的政治环境曾经较为凶险,但从军事对抗的角度,难度系数要小得多。

用足球比赛做个比喻。司马懿就好似统领着一支打防守反击的顶级足球强队,已经率先进球,又排出“五三二”甚至“六三一”的绝对防守阵型。而蜀汉好比是一支弱旅,不得不采取攻势,但是又不敢全军压上。以至于体现出一种中庸式的用兵之道。

来做个假设,诸葛亮哪怕不死的过早,蜀汉能压倒曹魏吗?答案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那换种方式,司马懿与诸葛亮同年去世的话会怎么样?我可以想到司马懿的成就就不会如现在这么高,但是对于大势不会有太多影响,也许司马氏就不能执掌曹魏的朝政,以至于后来不会有三家归晋的发生。当然历史是不可能假设的,但是假设可以给人启发。

诸葛亮与司马懿,到底谁更胜一筹,关键在于衡量的尺度。正是由于后者的高寿,随着同时代元老的凋零,司马氏的势力才可以在魏国一家独大。子辈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再到孙辈的司马炎,几代接力棒的传递,竟让司马懿成了《晋书》的第一号人物。

其实诸葛亮在蜀汉想要做到这一步是易如反掌的,但这是诸葛亮永远不会逾越的雷池,相信忠贞的诸葛亮连一闪的念头都未曾拥有。就世俗功利而言,诸葛亮既是推动蜀汉开国的赢家,又是北伐壮志未酬的输家。而司马懿则作为三国归晋的奠基人,由托孤重臣到权臣,甚至死后还被子嗣追尊为宣王、宣皇帝,使天下成了“家天下”,无疑开创了登峰造极的事业。

倘若站在历史的高度,司马懿远没有诸葛亮来的成功。诸葛亮那样的一场壮烈失败,因为具有精神的高度,从而铸就了无数代人心目中的莫大成功。加上在立德、立言方面,司马懿均明显处于劣势,诸葛亮的历史评价自然就令司马懿难以望其项背。

三国时期能人异士众多,他们均是声名远播的谋士。除此之外,还有曹魏早期顶级谋士,他帮助曹操一统中国北方,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十胜论》,他便是郭嘉。说起郭嘉,大家或许并不陌生,此人跟蜀汉丞相诸葛亮一样,他们都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当然了诸葛亮的声名或许更被民间广为流传,故此诸葛亮的影响远远大于郭嘉。

天下九州曹操独得其六,可谓是声势浩大!倘若曹操再多活10年,必定能够一统天下。奈何岁月无情,在公元208年,曹操大败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在曹操兵败赤壁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倘若奉孝在,孤何至大败于此!”曹操说这样的话,或许也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缅怀他的首席谋士郭嘉!但天下谋士众多,没有人是不可能代替的。

公元215年,曹操率兵攻打据兵而守的张鲁,此时他身边没有带郭嘉而是带了号称“冢虎”的司马懿。而此时,刘备与诸葛亮等人刚刚得到益州之地,民心还未全部归附,因此司马懿建议曹操应该趁拿下张鲁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攻打立足未稳的刘备!而曹操此时果断的放弃了战略进攻!并且说我既然已经得到汉中,又何必去攻打蜀中呢?这便是历史上面有名的典故“得陇望蜀”

对于曹操的战略退却,曹魏帐下还有一位谋士是比较反对的,此人便是曹魏骨灰级谋士他便是被世人称之为“佐世之才”的刘晔。此人,也极力建议曹操应该趁刘备诸葛亮等人还未站稳脚跟之际,进行毁灭级的进攻!如此一来必定能够打败诸葛亮与刘备的防守。虽然诸葛亮谋略出众,但刘备此时还未得到蜀中人心的支持,若此时战争一旦打响,民心必定混乱,而曹丞相必定可以挽回赤壁之败的面子。

然而曹操对于刘晔司马懿的战略进攻,并未采取。民间有一句话叫做“好话难劝该死鬼”公元219年,刘备齐集五虎上将,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与曹操相争蜀汉咽喉之地“汉中”而曹操终究败于刘备之手,历史上面称为“汉中之战”而两年此时,已经没有机会再来后悔了!倘若曹操当年听取了刘晔司马懿的建议,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汉中之战了。

奈何,世间是没有后悔药的,公元220年初曹操病逝于洛阳!而此时,刘备也发动了夷陵之战,为五虎上将关羽报仇,不料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并且之后死于白帝城!曹魏方面呢?虽然曹丕称帝,但是曹丕执政不到8年就去世,第二代国君曹睿也是一样年仅36岁就撒手人寰了,而此时司马懿就有了可趁之机,最终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夺了曹魏实权!倘若此人不死,司马懿将终身没有机会篡权!此人的谋略足以吊打司马懿,就连被曹操欣赏的蜀汉军事谋士法正平生都没有与他正面交锋。

刘晔,被世人所公认的佐世之才,早年跟随曹操多次提出优秀战略建议,帮助曹操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 当年刘晔一眼便看出孟达会反叛。而对于,辽东公孙渊刘晔也建议曹魏能够迅速将其收服,否则日后必反。当年关羽战死,曹魏大臣都认为刘备手下只有名将关羽,料定不会发动战争。而刘晔分析刘备必定东征。刘晔军事才能,及谋略决不能小视。当年毛主席曾经拜读《刘晔传》,说刘晔是一个放长线钓大鱼的多谋之士。谋略绝对不在郭嘉之下,刘晔如果真的与曹操完美结合,将战无不胜。当然了后面就没司马懿什么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