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024-03-09 08:16:53)
标签:
散文 |
说说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对于刚刚建立的新国家,如何避免前朝悲剧的重演,如何少走弯路,最终建立一个强大的盛世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谏臣,魏征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637年,魏征写下了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把如何吸取历史教训,如何建立强盛国家的想法,都原原本本地写了下来呈献给太宗皇帝。在这篇奏疏中,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哪些需要格外注意的事呢?魏征给唐太宗上了十条,当皇帝要有十条注意的。
一、“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要懂得知足,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是你一定要懂得知足,不要没有限度。
二、“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要懂得在什么地方要停下来,要有个限度,要知止,才能让老百姓安定,安居乐业。
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要懂得谦虚。
四、“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一定要懂得包容,海纳百川。
五、“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你喜欢享乐,你喜欢玩儿,一定要懂得有节制。
六、“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做人要懂得慎始慎终,懂得慎始的人多,懂得慎终的人少,往往是有头没尾,有一个好的开始,没有一个好的结尾。
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要虚心听取意见。
八、“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有很多谗言,怎么办,怎么对付这些小人,身正,第二个,要对这些坏的事情要进行打击。
九、“恩所加,则思无因喜而谬赏”,看到一个人你喜欢了,我奖赏他,是错误的,因为你喜欢他奖赏他,这叫做谬赏,错了,滥赏。
十、“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你讨厌一个人,重刑,这也不对。
特别是后面这两条,不能意气用事,高兴了乱赏,不高兴乱罚。要有这十条自戒,如果你有这十条自律自戒,你这个皇帝就当得好了。
要做到能够使得“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你要让这些智者,勇者,仁者,信者,都能展现他的才华,为帝国效忠,恪尽职守,天下就太平了。天下太平,大家也不要那么劳累,天天在批那些繁琐的公文,君臣可以一起出去游玩儿,这才叫做天下太平。
千百年来,太宗李世民与谏臣魏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盛世明君贤臣的典范,魏征尽谏诤之责,唐太宗有纳谏之量,他们两人同心协力、合作之默契,共创“贞观之治”的大业,为后世留下诸多佳话,成为历朝历代君臣竭力仿效的楷模。
魏征,字玄成,因直言进谏,颇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和重用,贞观十七年,一代名臣魏征溘然长逝。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罢朝五日,下诏以一品官的礼制安葬魏征,将魏征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并且经常前去凭吊、赋诗。同时太宗还亲手为魏征立碑做撰。这一切都记载在史书上,成为后世美谈。
可是仅过了半年后,唐太宗便下诏解除了衡山公主同魏徴长子魏书玉的婚约,并在盛怒之下亲自砸毁魏徴的墓碑,朝廷上下为之震惊。唐太宗为何要如此呢?
魏征此人性格耿直,在朝堂上喜欢向皇帝提意见,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经常弄得太宗下不了台,很难堪,纵然太宗嘴上不说什么,心里肯定憋着一肚子的火。太宗李世民向尧舜禹汤看齐,誓做一代明君,尽管有时候很烦魏征,但因为他提出的建议都是正确的,所以,太宗不得不都忍耐下来,把自己的喜怒爱憎全部隐藏起来。
给皇帝难堪、揪着不放这些都不是导致太宗改变对其态度的原因,因为魏征死后,唐太宗确实颇为悲伤。按照史书的说法,真正的原因有两个。
魏征生前是力主太子李承乾继承皇位的,而他向太宗推荐的两个人杜正伦和侯君集都牵扯进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因此,唐太宗猜忌魏征涉嫌结党营私。而此时,唐太宗接到告密,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李世民认为魏征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扫了自己作为帝王的颜面。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可谓一代“明君”,早朝接纳200多次大臣魏征的谏言,即使尴尬亦从容纳言,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并将魏征喻为“铜镜”,他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主要为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敌太子李建成服务,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后,又归于他的门下。
李世民曾经生气地质问魏征说:“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关系?”面对可能降临的杀身之祸,魏征显出超越常人的气度和姿态,自信的回答:“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那么,他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李世民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刚直不阿的精神所征服,马上任命魏征为专门负责给皇上提意见的谏议大夫,后又提升到了宰相的位置上。魏征并没有就此把腰弯下来,却时时犯言直谏,即使唐太宗不自在,也言无不尽。唐太宗赞赏并接受魏征的谏疏,写诏书嘉许他,还将诏书放在案头,以资警惕。
历朝历代,封建臣子对皇帝惟命是从,百依百顺,俯首谄媚,是常态。但是,为什么魏征却独独反其道而行之,以“犯言直谏”而闻名于世呢?
反思魏征的犯颜进谏,魏征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既无良好的“出身”,也无过硬的“出处”,五易其主的魏征,如果低眉折腰,摇尾乞怜,真的会难免杀身之祸;“置之死地而后生”,“犯言直谏”成了魏征立身的利器,立业的法宝。
死后,其“镜”破碎,碑文被毁,高大形象在唐太宗心中轰然坍塌,也与“直谏”有关:有人作证,魏征谏诤唐太宗的奏章,都自己偷偷地录下副本,交给了史官褚遂良,以求录之国史。此举激怒了唐太宗,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书玉的婚约,还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这是后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