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佛印
(2024-02-17 08:45:19)
标签:
散文 |
苏东坡与佛印
当年,苏东坡在黄州时,常常坐船过江去拜访佛印禅师,两位风趣人物的话匣子一开,滔滔不绝,几个钟头也谈不完;谈论的范围,除了佛学以外,也谈文学和其他的问题,三皇五帝、天南地北、无所不谈;两个人谈到投机时,则丝丝入扣;但当意见相左时,辩论也就展开了;苏东坡学识丰富,口才又好;佛印禅师更是辩才无碍,佛学智识当然是比苏东坡更丰富,就是文学,也不比苏东坡差;所以每次两个人辩论的结果,胜利总是在佛印禅师这一边。
有一天,佛印禅师教苏东坡坐禅,苏东坡很高兴地穿起大袍,坐在佛印禅师的对面;两个人对坐了一会儿,苏东坡头脑一转,问佛印禅师道: “你看我坐着,像个什么?
佛印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学士像一尊佛。”接着又反问他: “你看老僧像什么?”
苏东坡想了又想,见佛印禅师穿了一件黑色僧袍,人又长得胖,盘腿坐在那里,黑乎乎的一大堆。 于是便冲口而出,说:“和尚活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听了,不怒反笑,默然不语,然后怡然自得地闭目养神。
苏东坡回到家里,高兴地对他的妹妹说:“妹妹啊,从来与印老斗禅机总是斗不过他,今天不知是和尚倒霉,还是我苏东坡走运,总算斗得他哑口无言。”接着便把他与佛印禅师斗禅的经过,绘声绘色地讲了一番。
苏小妹听后,首先禁不住“呸”了一声,然后便数落了苏东坡一顿:“哥哥今天输光了矣!你还自以为大获全胜是不是?”
苏东坡翘起胡子,瞪大眼睛,问她这是什么意思。
苏小妹不急于告诉他答案,只问他:“我且问哥哥,是佛名贵呢,还是牛屎名贵?”
苏东坡说:“当然是佛名贵罗!”
苏小妹说:“好道!印老的见处是佛,哥哥的见处是牛屎。请问,谁高谁低?”
苏东坡一怔,揪着胡子只顾发愣。
苏小妹接着又说“哥哥!万法(万事万物)唯心,心外无法,这道理你是知道的。”苏小妹笑嘻嘻地对苏东坡说:“佛印师父心里想的是佛,所以他看你像一尊佛,哥哥你心里想的是牛粪,所以你看师父像一堆牛粪。师父嘴里走出一尊佛,哥哥你嘴里拉出一堆牛粪;你的臭嘴巴,还不是输了吗?”
苏东坡经小妹指出,才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有一天,佛印禅师教苏东坡坐禅,两个人对坐了一会儿,苏东坡头脑一转,问佛印禅师道:“你看我坐着,像个什么?”“像一尊佛!”佛印禅师心平气和地答道。
苏东坡听了这句话,心里觉得很甜!当苏东坡感到得意的时候,恰巧佛印禅师又反问苏东坡道:“你看我像什么?”
苏东坡看佛印禅师穿着大袍,婆娑于地,这一下给他抓到机会了,他连讥带讽地答道:“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答后,偷看佛印禅师一下,看他有什么表示,只见佛印禅师眼观鼻,鼻观心默然端坐着。这时,苏东坡感到飘飘然起来。
苏东坡回家,得意洋洋!他的妹妹苏小妹看到,问他:“哥哥!你今天为什么这样高兴?”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每次跟佛印师父辩论,都输给他,今天我第一次得到胜利了。”苏东坡说时,喜形于色!
苏小妹问:“哥哥!你是怎么样胜他的?”苏东坡便把今天跟佛印禅师对坐时的谈话经过,一五一十地描述给苏小妹听;他心里以为苏小妹听了,一定会替他高兴,大大地夸奖他一番,那里知道小妹听了,却摇摇头向他说道:“哥哥!你又输了!”
“我输?我骂师父是一堆牛粪,师父给我骂得一句话也答不出,这怎么是我输呢?”苏东坡感到困惑。哥哥,万法(万事万物)唯心,心外无法,这道理你是知道的。”苏小妹笑嘻嘻地对苏东坡说:“佛印师父心里想的是佛,所以他看你像一尊佛,哥哥你心里想的是牛粪,所以你看师父像一堆牛粪。师父嘴里走出一尊佛,哥哥你嘴里拉出一堆牛粪;你的臭嘴巴,还不是输了吗?”苏东坡哑然。
这个典故非常有名,苏小妹的回答也成为心性修养的名言。外境本无好坏美丑,好坏美丑全起于我们的自心。同样的事物同样的人,在不同的人眼中就有不同的印象和评价。有一个神父走进一间酒吧,一个人看到了就批评道:“看看,现在的神父也如此堕落了。”而另一个人却赞叹道:“哎呀,神父多么慈爱,竟然肯来酒吧这种地方度人。”
因此,佛教就认为:无境唯心。就是说,一切外境感受并没有真实体,只是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存在,外境是主观意识的影现。
所以善良的心,看别人也总是充满善良的;美丽的心,则随时随处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同样,仇恨的心看人,大都是那么可恨,抱怨的心也永远可以找到值得抱怨的理由。
因此,我们身边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自己的镜子,用来照出我们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认为你的伴侣有许多缺点,那是因为你有许多缺点;如果你认为你的孩子叛逆不可救药,是因为你自己还没有学会作合格的父母;如果你认为你的朋友们都忘恩负意,你一定也是个忘恩负意的人;如果你认为总有人在与你争斗作对,其实是你自己的心不肯远离争斗。
佛的心,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他成佛。这个道理,令许多人难以领会,更难以实践。身边的众生们明明有数不尽的缺陷,怎么能看他们都是佛呢?很少有人能明白:对错的标准是一定时空和认识领域中的产物,被认识的对象并不可能真的存在缺陷,只是认识者的认识不完整而已。这道理彷佛过于深奥了,而且身为尘世凡夫,大概终其一生也很难达到认识的完整。不过,境界是镜子的道理,却很简单,而且很实用,做人的真谛,已经全部蕴涵在这一句中了。
贬低别人就是在贬低自己;障碍别人不能减低别人的成就,却障碍了自己。赞美他人那一刻,你就庄严了自己;真正爱自己的人懂得爱护一切人乃至一切物。所以有一句话很重要,应该记住:嘴是用来赞美的,手是用来给予的。常常如此,你看到的佛就越来越多,而牛粪就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