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曲阜夫子洞

(2024-01-19 08:46:45)
标签:

散文

孔子 曲阜 夫子洞

 

夫子洞就在尼山,据说,孔子的母亲把他生下来,因为种种原因,把孔子放在了这个山洞。而神奇的是,小孔子在山洞里受到了老虎的照顾,老鹰在山洞口挥动翅膀给他扇风。也给孔子的幼年时代增添了神秘色彩。

仲秋,在曲阜游走,仰三孔景貌。挥扇观景之余,我忽想起“圣人诞生地”,于是,向人询问。

中国很多名山。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倘若“有圣”,其名也大,尼山便是如此。

在华夏诸多名山之间,尼山,只能算作一座小山,并不延绵的山,主峰只有340米,高度不及五岳一方巨岩。然而,刚一踏入尼山脚下的碎石小径,一旦仰望五老峰,便有巍峨宏伟之感。因为,那是“幼圣”降临世间的天然屏障。

这座小山,早已被列为入世界文化遗产“曲阜三孔”拓展项目名单。散落其内的孔庙、尼山书院,被敬仰者修葺一新。“尼山听讲”已成为“曲阜修学游”重要项目。仲夏日的尼山,林木葱郁、石径幽深、蝉鸣悠长、静如丹青,古柏掩映的青砖小院,隐隐传来诵读声。

尼山夫子洞,自然是必读之处。洞口对面有一座小山,名颜母山。我走向山西侧一段草坡,见片片青草像被染上一层暗红色,与之相伴的山石层面,也呈现斑斑红点。

这时,一位赶集归来的飘须长者,见我痴痴望着红草坡疑惑,走向前来,笑着讲述了一段流传至今的传说——当年孔子母亲颜征行路到此,忽觉有临产感。通过这片草坡时,已然“见红”,淋洒的血迹染红了这片草坡与几块倚靠的山石。

胸前飘着银髯的老人远去了。我仍望着阳光下色调凝重的“红草、红石”出神。我自然明白,现代地质学研究者与植物学研究者,面对此情此景,会依据专业教材的定义解释这一现象。但我宁肯相信这一段传闻。让抽象的思维形成穿越,让冰冷的解说幻化为传奇,一方水土,更突显灵气。

绕过这片草坡,跨河前行,怀崇敬心态走向尼山夫子洞。首映眼帘的,是洞口的石碑。碑刻的“夫子”二字,在我心头重如千斤。这个称谓,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百代兴亡,虽然有多种变化,但“品学兼优、教导有方的师长”之含义,最为深入人心。扼腕当今时代,物欲横流、心浮气躁,在教育领域,真正当得起“夫子”的,为数几何?

华夏大国的“圣诞洞”其实并不大,进深约有3米,一侧有长石如床,床头凸现一条青石如枕。流传的多版本史料,对此洞各有解说——其一,当年,赶路的颜征分娩在即,只能跑到这处山洞,产下孔丘;其二,孔子降生后,由于相貌奇丑,被父亲扔于野外,被一只猛虎衔入洞里喂养……所记所述,尽管有些离奇,但这段过往,被当地人世代相传,一如夫子洞前,自古至今潺潺作歌的溪流。谁也不知“歌词”叙述的陈年旧事,是否真切。

这条溪水,因依傍“圣诞洞”,故有“智慧之源”之称,也被称作“智源溪”。遥想当年,“幼圣”在哺乳时,舒缓有节的溪韵,是否伴随他悠然入梦?是否把颜母的祝福声悄然承载、流入齐鲁大地,继而汇入了华夏江河?

沿着溪流游走,见静谧山林间,出现了一片苍郁的柏林。细看株株古柏,树干竟然无横生枝杈,每株柏树,树冠皆枝叶凝碧,如一排排毛笔在天幕上书写千古史诗。我从“双肩背”中,取出景区领导赠与的相关书籍,走进山林深处的一座山亭,针对眼前之景,任随心神在字海中遨游。

孔子降生后,这里便生出类似巨笔的“神柏”。当地人用“笔柏”的枝杈燃烟,可制成名墨。此种墨汁,落纸清香四溢、经年不变。曾有贪心人,把几株“笔柏”移向自家山田,结果枯萎而死。自金代始,此景,被称作文德林。

看罢“笔柏”的记述,翻开“壑砚”的解说。

在尼山书院北侧,有一条被称为“中和壑”的深沟,寓意“中庸和谐”。唐宋时期,天然生成一种不需人工打磨、不需工艺造型的尼山砚。可是,千百年来,只有正直君子才能捡拾得到。那些躲在历史暗角损人利己的小人,即便天天搜寻,也无缘得见。

明万历年《兖州府志》中,叙述尼山砚的文字是:“尼山之石,而为砚。纹理精腻,亦佳品也。”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记述为:“尼山之石,纹理精腻,质坚色黄,求之不易。”

走下山亭,正要直奔尼山书院时,一队旅游团由远而近。形态干练的导游,正在解说尼山砚的前世今生。我听到,近年,一位鲁砚名家在五老峰下发现新“砚源”。尼山砚,终于成为中外游人爱不释手的“曲阜三宝”之一。我默默祈祷,但愿“笔柏”与尼山砚,能与君子共婵娟。

夫子洞,是一个天然石室,又名坤灵洞,位于尼山孔庙东南崖下,洞里有一张天然石床,洞前立着一块刻有夫子洞三个大字的石碑。

夫子洞很小,也很普通,但在当地的传说颇多。

传说之一:孔子的母亲身怀六甲,在田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间肚子疼痛难忍,来不及赶回家了,就在这个野外的夫子洞里生下了孔丘。

孔子的父亲看着这个婴儿十分丑陋,以为是个怪物,便将这个婴儿放在了洞中,拽着妻子回了家。初生的婴儿嗷嗷待哺,山上的一只母老虎听见了,便跑进洞里来哺乳这个新出生的婴儿。

当时正是秋高时节,洞里闷热,婴儿热得难受,哇哇大哭,就在老虎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一只在天空飞翔的老鹰闻声飞进洞里,站在地上用翅膀为这个婴儿扇风降温。在田地里干活的一些老百姓,看到这种奇特的情景,以为洞里的婴儿是凤凰之子,于是民间就有了凤生、虎养、鹰扇风的优美故事。

综合《孔氏祖庭广记》、《阙里谱序》、《孔庭摘要》等文献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出生于一个衰落了的鲁国士大夫家庭,社会地位不高,生活较为拮据。他的祖先是宋国第一代国君微子启,在高祖父孔木时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叔梁纥的正妻施氏,为他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叔梁纥请求颜氏让她三个女儿之中的一个立为妾,颜氏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长女和次女都不同意,只有小女儿颜征在(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叔梁纥64岁时与20岁的颜征在结婚后,盼子心切,经常一起去附近的尼山上祈祷,多次祈祷之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颜氏就解下腰间的绣纹,向麒麟角上缚住。麒麟霍地张口狂鸣,吓得颜氏从梦中惊醒过来。颜氏将梦境告诉孔父,孔父说:“相传文王出生时,他母亲也梦麒麟送子,谅来是吉祥之兆。” 于是夫妻两相约前去尼山还愿,却在回程的途中一个山洞里休息时,意外生下了孔子,这个山洞也就是后来的“坤灵洞”,也称为“夫子洞”。

孔子周降生的时候,夫妇俩喜出望外。但仔细一打量,却见孩子头顶如反盂,中间低四周高,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首上圩顶”,面部则有七露:双眼露筋、双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看上去像个怪物,叔梁纥以为生了个怪物,便决定将孩子弃于野岭,扶着刚生完产的颜征在便返回了家中。当时正值夏天,孔子被遗弃后,躺在草地上热得直喘粗气。此时,天空一只盘旋的老鹰看见了,便飞身来到孔子边上,用翅膀给他扇风降温。黄昏时,从山上走来一只老虎,把他衔进山洞,为他哺乳,这便是传说中的龙生虎养鹰打扇。

自从叔梁纥夫妇把孩子扔掉后,颜征在日夜思念儿子,不久便背着丈夫上山寻找,当她来到山洞发现老虎守着的孔子睡得正香,心里非常高兴,就鼓起勇气进入山洞将孩子抱回家了。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虽然早已仙去,但他的儒家思想却在东方各国绽放着光芒,而这个留传着孔子龙生虎养鹰打扇故事的山洞如今也作为文物被当地相关部门给保护了起来,成为尼山的一个景点而对外开放,每位导游游客带到这里都会绘声绘色的讲述这段难辩真假的故事,而游客们虽然觉得太过玄乎,却也都听得津津有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