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生涯
(2023-12-13 08:33:00)我的写作生涯
写作伴我半生,如影随行。通过文字,笑语问苍天;写作过程,无欲苦参禅,夜夜青灯黄卷,眉宇间,尽演荒烟。寒夜,一颗孤独、寂寞的心在深沉的夜空中飞翔,这颗孤独、寂寞的心在用文字书写人生。
司马迁通过写作证明自己是天地间真正的男儿,鲁迅通过写作拯救了自己也激励了社会与历史;金镛因为写作,创造了中华语言另一个奇妙世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拿破仑用剑没有办到的,我要用笔来完成。”因为笔可以写出世界上的所有快乐与悲伤,文字有时比无用的话语铿锵有力,有时比利剑更能划破历史的纬缦。鲁迅,闻一多,胡适等等,他们的笔下会“杀人”,“说尽天下理,道尽心中不平事”,令笔之所向者惶恐不已。
走过的这一段人生路上,唯有文字结伴而行。在人生的路途上,匆忙赶路,却也没有忘记,那些曾经路过的风景和随风飘零的人生悲欢。路途的风景,美丽的、平凡的;生活的记忆,难过的,快乐的,唯有笔下的文字知道。
在遥远的人生路途上,散落在过往风景里的也就是一种心情。有时候感觉累了,习惯性地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习惯性地用文字记录下人生发生过的一切,然后把那些苦涩的文字保存在脑海里的某个角落,让这一刻成为永恒。
匆匆而过的人生,转眼不过百年,就如庄子所言“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在岁月时光的经纬中,每个人渺小得如同尘埃。然而,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利用有限的时光,去争取创造无限的价值,也唯有如此,渺小的生命才能释放出灿烂的光芒。否则就是“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所以,半生写作不缀。
其实,人生就是相互交错的经纬,虽然可以被岁月纺织成色彩斑斓锦缎,但谁也无法摆脱与虚无的结局丝丝入扣。正如孔子所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每一个寂寞的生命只能冷暖自知,自知到灵魂的深处去孑然独立,并在漫长的人生征途上一直奔跑下去,跑向成功的尽头。所以,写作之于我永远没有终点,而每一篇章,每一本书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起点。
很多人在岁月的经纬中互相擦肩而过,任岁月繁华,美眷如花,免不了铅华洗尽,最终归于平寂与虚无。曾国藩说过:“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一个人几十年后,如果还能坐在阳光里,用苍老的手轻轻触摸着岁月的经纬,回首往事,远去的人和事从这些深深浅浅的纹路里走出来,回到脑海中,一抹笑容浮现在他的嘴角上,那便是无尚的福份。
秋日黄昏,站在居所阳台上,视线的尽处有一堵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不知道是谁再加上一阵悠扬婉转笛音的苍凉,构成一种更为悲壮的时空经纬。
一个人能从夕阳中悟到人生最高的境界,再将那至高的境界沐浴自己悲天悯人的身心,讲求人生的最高境界,究竟是入世还是出世,成了克服心中恐惧的独特护身符。喜欢这种凄清的美,只是莫名所以地喜欢。有时也会走到城墙的旁边,与那些斑驳的墙石,蔓生的杂草对视,使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有时看着城墙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我也喜欢读辛弃疾的词,原来古老的城墙与辛词一脉相承。
文学作品的魄力千变万态,丰富多姿,既韵味隽永,又用语含蓄,意象隐微,意趣盎然,单凭真挚情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文学需要技巧。很多作家到晚年仍旧保持着对自然的挚爱和对人生的美好感受。那是因为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更为深沉。
三十多年前,大学刚毕业,工作之余,就开始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的写作,不为别的就为打发时间。现在回头看,当初的作品很幼稚,只能算得练笔,只能说是“胡作非为”,“不务正业”。那时年轻气盛,激扬文字,心有想法,总要一吐为快,什么都敢写,图快图多,大概像许多今天的文学青年一样,自我感觉良好。
不管怎么写,有几条原则必须得严格遵守,那就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绝对不能歪曲,对现实社会制度绝对不要抵毁,对历史人物绝对客观评价。另一方面,写作虔诚无欺,绝对原创。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散文,每一篇游记,每一本书稿,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都是心血汗水的结晶。另外,要坚持一个写作者的社会良知,与社会和谐相处,向读者传播正能量。绝对杜绝负面文字从笔下流出。
在没有电脑的时候,所有书稿,全部手写,从初稿,到改稿,再到定稿,动笔写到手腕发酸,用眼用脑用到发昏发涨,费时费力,劳神劳心。
新千年以后,慢慢地开始用电脑写作。刚开始还是先用笔写出原稿,再打到电脑上,也将原来的手稿全部录入了电脑。闲来无事,偶尔看看当年的手写原稿,已经很有些陈旧沧桑感,有些手稿久违得连笔迹也变得陌生,看着似乎不像自己的笔迹。
早期的那一摞一摞的纸质手稿,当年清理书柜时险些付之一炬,不为别的,以为无用,后来一位专门收藏各类书稿的收藏家知道了,极力要收藏我的那些手稿,给了几部完整的书稿手稿,留了一些零星的稿件。那些散发着一种纸张和墨汁的气息,那就是时间的味道。
最初的写作,特别讲究媒体发表,每发一篇,无论文章大小,文字多少,喜不自胜,总是把那些不管发表在什么地方的作品,剪辑下来,用专门文集粘贴起来,后来翻阅,竟然也有几大本。概略统计,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二百多篇各类文章。那些剪报虽然有很多早已褪色,变黄变旧,有的铅字模糊了,但那些文字散发出淡淡的油墨味,仿佛是一坛陈年老酒,留存年代久远的芳香。唯有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还是那么的亲切、熟悉,依然辨认得出,自然而然勾起回忆。读着读着,又仿佛回到了当初,心又飞扬起来,人又年轻起来。
回想曾经的写作过往,其实,写作很苦,每一首诗、每一篇文,每一本书都是一次心力劳作。慢慢地写作成为生活中的常态,不管看到了什么,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甚至于到了寝食难安的程度,于是动笔,不停地在稿纸上,后来在电脑上倾吐文字,像蜘蛛在编织一张捕捉生活和情感的网。
写作虽苦,但写作也很甜,一旦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完稿搁笔,如释重负,如获至宝。一本书出版放在书桌前,成就感油然而生,收获着那些纠缠不休甚至让自己神魂颠倒的文字符号,快乐幸福得像儿时过年过节一般。特别自以为是的得意之作,还要反复阅读朗诵,体味其中的美妙。巴不得展示出来,精彩亮相,有酒相伴,与友分享。但经常夜半三更才完稿,只好自我感叹,自我欣赏。
总是不停地写,总是不停地原创,不想刻意模仿,生怕像了谁,甚至怕现在的文字像自己过去的作品。真正的写作思维是求异思维,写作表达是个性表达,而原创就是每个作者这种思维和表达的真作。
写作是一种无休止的探索,其过程往往很长,其要求往往很高,求新求变是根本。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无数次量的积累而促成的结果,达到相当的高度实在不易。正因如此,原创才是可贵的。原创的价值就在于原原本本,是“唯一”,既不雷同别人,也不雷同自己,具有很强的个性风格。
写作到了一定阶段,不自觉中多了些挑剔的眼光,既挑剔别人,更挑剔自己,少了很多集篇成册、出版发行的冲动,不为别的,写作就是写作,享受的是写作过程,这让一些朋友很不理解。
其实,人各有志,写作到了一定时候便自然而然地会去探究写作的价值和意义,似乎也自然而然地不再为发表而写,也不会再为了出书而写作。出于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更出于对社会历史负责,只要感觉到自己是在为读者,为社会历史提供真正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觉得这就是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不论水平高低,不论能力大小,我只想努力为之即可。
多年的写作,以为,文章自有优劣之分、高低之别。因为这不仅是天赋和写作能力的差异,更是为人品德和境界人格的不同。那些写作文章优秀者和作品的高尚者,往往都是诚心写作,真心付出,不欺人亦不自欺的写作者,他们的作品多是本人情感的真实流露,是其人生的真实记录,是心灵的真实写照。而且不管是写作什么样的作品,一定要有境界、有大气、有思想,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健康良好的心态。否则他的作品不是无病呻吟,就是负能量充斥作品,让人看了泄气。人们都说,诗言志,文如其人,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业一个写作者应该有更高的写作追求,这种样,其人有“格”,其作才会有“品”。
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平时要耐得住寂寞和冷清,即便作品产生影响和轰动效应也能淡然处之。
而那些庸者俗者,则恰恰相反。那样的人缺乏对作品的鉴赏力和敬畏心,随便划几个字,拼拼凑凑,不论其书是否货真价实值得一读,即便平庸之作也不管,只是凑数成册。然后出几个钱,找个出版社,就弄出一本书来,甚至不惜动一切手段请名家为其书题词作序,或是弄个热闹的首发式,得到一大堆赞誉之词。此后,俨然以“作家”自居,于是自命不凡起来。对这样的人我往往一笑了之。
曾经那么神圣地对待每一本书,曾经那么痴情地做过作家梦,曾经那样急切地追寻着著作等身的那一天。后来发现,这种境界于我何用?现在的书籍太多,多得让人有些眼花缭乱,而且是书价也越来越高,高得离谱。由于太多的原因,现在真正用心读书的人似乎越来越少。
说没有读书,但现实中又出书成风,许多人只要有钱就可轻易出书,似乎出书是阿猫阿狗都可以做的事。特别是当今“文化快餐”流行的时代,出书变得似乎更容易起来、更快捷。许多书籍,即便一眼望去,封面设计显眼、装饰华美、厚重大气,很有些模样。只要随手一翻,或与其他书相似,或罗列一大堆新名词,觉得无味,就再也不想读了。
于是写作对于我,不想赶时髦,不敢轻易出书,生怕品质低了,让别人笑话,轻慢待之,甚至被人讥笑为“文字垃圾”而自取其辱,最后随手一扔,真正给当作垃圾。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应该如此:他的人生是向上的、灵魂是光亮的、身心是健康的、价值取向是有意义的,所写诗词文章书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一旦发表,至少不能贻害社会、毒害心灵。
不管他人怎样评价我的文学作品,我觉得,一个写作的人,只要他的作品面世,让别人阅读,就应该有良知,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有更高的要求。因为,文学作品是一种被称为“精神食粮”的特殊商品,是给人“吃”的,而作家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灵魂的“建造者”而非“破坏者”。作家,为灵魂的救赎和美好而歌。写作,只是自己的事;发表,就涉及他人。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一项神圣的工作,要慎之又慎。
这么多年来,到今天为止(2023年12月15日上午),共写作完成了各类书稿作品36部,国家图书馆收藏22部作品,省市图书馆、档案馆、大学图书馆收藏全部作品。今后,写作是一定要继续的,可谓生命不息,写作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