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结出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2023-12-06 08:56:57)
标签:
散文 |
中国结 结出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周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形物幻语,斗转星移,时代的变迁渐渐模糊了传统的足迹。数千年的弹指一挥间,许多古老的技艺早已消失在寂寞的长河中。
可是,当人们再次将其打成各式各样的结绳时,却复活了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穿过中国结的斑驳流年,缓缓地,系上了两颗孤寂的心,亘古的时光,带走了相思,又带回了相思。
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丰富多彩的人类情感铸就了千变万化的结,结是事物的开始,有始便有终。忘川之畔,与君长相憩,烂泥之中,与君发相缠,发相缠,缠出一缕相思结。或许,这相思就如这发丝,不知被哪一双巧手细细编织,织成了一段千古绝恋。
一根根丝绳,经过巧妙编结,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接,对生命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对未来的希望,对爱的渴求以及对亲人的祝福皆系数融于结饰之中。
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中国结由一根丝绳缠结而成,不管这根绳经过如何曲折的缠绕,总是不离不弃,始终围绕着它的起点,中国结,它带着东方的神韵,渗透了既古老又现代的文明,向世界传递着祥和喜庆。
中国结,一根红线,上下穿透,缔结朗朗乾坤,沟通天人古今,就这样三缠两绕,天一层,地一层,编织着华夏大地的千姿百态。
唐代孟郊的诗《结爱》,连用九个“结”字,谱写了一篇不同凡响的爱情诗: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在中国,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采用结绳这一方法来记事,根据古书记载,那时的人类没有记事工具,但为了不遗忘事情,就有了结绳这一方法,大事便大结其绳,小事则小结其绳,可见在远古时,“结”就被先民们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中国结就像中国的书画、雕刻、陶瓷、菜肴一样,容易被外国人辨认出来,可见中国结对中华民族的代表性。中国结不仅造型优美、色彩多样,同时作品的命名,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风顺”出等组配,都表示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是赞颂以及传达衷心至诚的祈求和心愿的佳作。那么中国结的来历究竟是什么呢?
中国结,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中国结真正成为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当代多用来室内装饰、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
国人相当久以前便学会了打结。而且“结”也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结之所以具有这样的重要性,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这可以从许多史料和传统习俗中见出端倪。
最早的纪录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也就是周口店山顶洞人文化的遗迹中,便发现有“骨针”的存在。既然有针,那时便也一定有了绳线,故由此推断,当时简单的结绳和缝纫技术应已具雏形。
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记事,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而和郑玄周易又注称;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而在战国铜器上所见的数字符号上都还留有结绳的形 状,由这些历史资料来看,绳结确实曾被用作辅助记忆的工具,也可说是文字的前身。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绘女史箴图卷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貌,我们可以由画中了解当时妇女装饰之一斑。例如在画中仕女的腰带上, 就发现有单翼的简易蝴蝶结作为实用的装饰物。另外, 在唐代永泰公主墓 的壁画中, 有一位仕女腰带上的结, 就已经是我们现在 通称的蝴蝶结了。到了清代,绳结已俨然被视为一门艺术,样式既多,花样也巧,在那时绳结作为装饰的用途 相当广泛,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用品如轿子,窗帘,帐钩 ,肩坠,笛箫,香袋,发簪,项链,眼镜袋,烟袋下方常编有美观的装饰结,这些结常有吉祥的函意。
到了清代,绳结发展至非常高妙的水准,式样既多,名称也巧,简直就把这种优美的装饰品当成艺术品一般来讲究。在曹雪芹著的红楼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就说明了当时结子的用途,饰物与结子颜巴的调配,以及结子的式样名称等等的问题。
民国以来,由于西方观念如科学技术大量输入,使我国原有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改变,再加上对于许多固有的文化遗产并未善加保存和传扬,以致许多实用价值不高,而制作费时费事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便告逐渐式微,甚至在不断朝现代化蜕变的社会中湮没。中国传统的编结技艺就是一个最好例子。编结艺术式微的 另一个原因是它所采用的材料,不管是用动物纤维或用 植物搓成的绳线,都受到先天条件的限制,终究经不起 经年累月的各种物理和化学侵蚀,而无法长久流传于后世,现在所能找到的附属于器物上的绳结,最古老的也只是清代遗物。
人们常常讨论的结绳记事,实际上是结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过的另一重要作用。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可见在远古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结因此备受人们的尊重。
中国结不仅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完美。在剑柄上装饰一个法轮结,有如轮黑心行,弃恶扬善之意。斗转星移,数千年弹指一挥间,人类的记事方式已经历了绳与甲骨、笔与纸、铅与火、光与电的洗礼。
如今,在笔记本电脑的方寸之间,轻触键盘,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能够尽在眼前。小小彩绳早已不是人们记事的工具,但当它被打成各式结绳时,却复活了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中国结的发展《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章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古汉诗中亦有: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离别此。其中用结不解和胶漆相融来形容感情的深厚,可谓是恰到好处。
晋朝的刘伶在《青青河边草篇》中写道:梦君结同心,比翼游北林。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宁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来表达情意。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超多生动的描述。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和繁衍繁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好处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唐代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诗词等文学作品对结的承颂也成为突出。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中国结的好处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向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托结寓意,在汉语中,许多具有向心性聚体的要事几乎都用结字作喻,如:结义、结社、结拜、结盟、团结等等。而男女之间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结表达,如:结亲、结发、结婚、结合等。结是事物的开始,有始就有终,于是便有了结果、结局、结束。同心结自古以来就成为男女间表示海誓山盟的感情信物,又如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结饰已被民间公认为是达情感的定情之物。而结发夫妻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烛之夜,男女双方各取一撮长发相结以誓感情永恒的行为,有诗云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就是生动的描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