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人的浪漫

(2023-11-26 08:09:28)
标签:

散文

古代人的浪漫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到了一年中的214,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现已成为世界各国青年人流行喜爱的节日。舶来品节日诸如万圣节、圣诞节、情人节日渐在我国的年轻人中深受重视,有些中华传统节日可以不知道或者忽略,而这些西方节日却是每每一定要在朋友圈冒冒泡,给知心爱人道个节日问候。这里就不就这个现象吐槽什么痛心疾首,扶华灭洋之类的话题,今天就普及一下中国古代三个传统的情人节:一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三是七月初七七夕节(又称乞巧节)。

古人的浪漫与多情,往往总是寄于优美动人的诗词之中。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是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在月与灯之间,等眼眸明亮的伊人。然而几家欢喜几家忧,有的人牵得意中人共游花灯盛会,有的人却弄丢了最爱的人,望着街上恋人双双,暗自神伤。真不愧是情人节的经典场景。

辛弃疾也在《青玉案.元夕》记录了自己元宵节撩妹的传奇历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节的晚上,好不热闹,车马、鼓乐、灯月交辉,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

观赏花灯的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意中之人,却总是踪影难觅,那个急啊,火烧火燎的,找了一遍又一遍,绝望的几乎要上百度发寻人启事了,突然峰回路转,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然后,辛老前辈去撩了还是没撩,咱不得而知了。

在古代,一年中的平常日子,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特别的节日如元宵节,才可以出门。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结伴游玩,为自己物色对象,于是元宵节便成为了一年中的第一个情人节。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上巳节这天,长安水边有很多漂亮的小姐姐,不仅颜值高,而且皮肤白身材好,怎么看都是男性的梦中情人。既然美女都有了,那肯定有才子闻风而至,纷纷吟诗作对,尽显风骚,以求佳人欢心。

上巳节:相传,黄帝的生日就是三月初三,有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为庆贺黄帝生辰,人们会在三月三这天出门春游,或者在水边宴饮。汉之前更有野合的习俗,后来礼教兴起,野合的习俗消失,但当时男女的交往还是比后世自由,年轻男女依然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到南宋时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就在汉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在《诗经》中,上巳节被称作中国情人节,如果这样算起来的话,那咱们中国的情人节可比西方的情人节整整早了1000年!时到如今,上巳节这么个古老而浪漫的节日,现代只有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才能看见这个节日。

鹊桥相会:“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鹊桥仙 》)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夕节起始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其实,七夕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源自星宿(婺女星)崇拜,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又称“七姐”、“七娘妈”等。

七夕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织女的诞辰。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七夕节乞巧是向七姐(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古代男女过情人节,其实很含蓄,他们顶多就一起看看风景,吟诗作对,而且往往是一群人,很少有单独相处的机会,否则会传出闲话的。

古时的男子又是怎么样“撩妹”的呢?不同于现在的男子追女子,大多数是“单刀直入”。

古时男子追求女子更加讲究“套路”。含情脉脉的男子可能解下随身的玉佩赠与女子以表达自己的爱恋,而含苞待放的女子则会温婉地留下自己精心缝制的香囊、荷包、手帕等小物件以传达自己的心意。现在社会再重现不了古代热闹集会的景象了,商场虽然更高端但却没有那种浪漫的感觉,并且相较现在鲜花加巧克力的传统情人节礼物,古人互赠的贴身定情信物也要更有意义,这么看来,古人虽然含蓄,但过起情人节来要比我们更加浪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