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释放与释然
(2023-11-05 08:22:09)
标签:
散文 |
自我意识的释放与释然
自我意识,意识形式之一,指人对于自己及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形式。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语言的获得是形成自我意识的重要先决条件。自我意识也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使人类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能动性的特征。形成自我意识的主要途径是:
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己。在交往过程中,人们通过彼此互相认识、互相评价,影响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就是拿别人当镜子来照自己,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形象。所以一些心理学家把自我意识定义为个人对别人评价的反映。
通过对自身及自己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来认识自己。这一方面是指对自身特征和行为的直接观察和评价来认识自己,另一方面是指通过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分析来间接地认识自己。所以有些西方心理学家把自我意识解释为一种以自身为焦点的心理过程。
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形成自我意识。一些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个人自我意识和社会自我意识。前者指一个人对自身的看法,是一种对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的敏锐的意识;后者则指一个人如何看待别人的一种意识。
早在500多年前,蒙田就写道:“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中,一开篇便提出:“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原苏联学者科恩写出了专著《自我论》,从自我之迷、自我的意义、自我调节、自我实现、自我选择、自我责任等诸多方面,对人的自我问题进行论述。
“我”是什么?是人的意识而已,岂是他哉。
社会学家把“我”分为“大我”“小我”,归根到底都源自于个体的自我意识。无论社会和社会学家们赋予自“我”什么样的意义,但自“我”的以下特征是恒定的。
“我”是人的生命的象征。没又人能知道死亡的确切感受。但有两种状态是最接近死亡的。一是昏迷,二是无梦的睡眠。在这两种情况下人都会进入无“我”的状态。这说明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消失时,便是生命的终结。一个人的生命指征存在,但自我意识不能醒来时,实际上就意味着死亡。
中国人对此有独特的认识。我们来解一解中文的“醒”字:鸡(酉)叫了、太阳(日)出来了、生命(生)开始了。醒了,就是恢复了自我意识;醒了,就是活了。中文字“我”的发音和“饿”相似,是一个充满欲望的字眼。饿了要进食,不然就会死亡。就这么简单。
“我”是人的意识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所有行为以“我”为起点,当你雄心勃勃要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当你潜心研究某个问题的时候,当你想战胜某个人某件事的时候,当你想占有某种东西的时候,无不是从“我”开始的。最后又在其结果中回归到自“我”。
“我”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所以,离开了自我的意识,人的意识便没有了根,无所依托。人类对自我的认识危机永远不会消失。没有了这种危机,人类将停止前进。
人对待自“我”只有两种处置方式:释放和释然。
人对自“我”的释放的效果有两种:一是在自“我”的展示中成功,成就一世英名或一番事业。人们或许要问:舍生忘死的英雄不是忘“我”的吗?那仍是一种自“我”的展示,一种极致的展示。二是在自“我”的膨胀中失败,比如人际关系、事业发展等,严重的堕落成为罪犯。后一种人们常以“自私”、“自我为中心”来描述。
人对自“我”的释然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行为。表现为控制,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的释然,即放弃自我实现和占有的欲望。人对自我的释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达到人类意识的最高境界。
人对自“我”的两种处置方式,无论怎样偏离方向,无论其结果怎样,最后仍然都要回归到自“我”。成功后的思考和失败后的懊丧甚至犯罪后的悔恨,是这种回归的典型表现。从自“我”出发又回归自“我”,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人的行为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对自“我”的两种处直方式是在交互作用下进行的。在这种交互作用下,人们获取成功。当这种交互作用停止时,悲剧就有可能发生了。
所以,学会自“我”的释然,是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须。当你在释放自“我”时,不要忘记: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个像你一样的自“我”在释放。你可以试图让别人去释然他的自“我”,但你不能强求。当你需要强求别人时,往往是你自己需要释然的时候了。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答案早在犹态法典中:“我为不为己,谁来为我?我只为己,我是什么?”
让我们以麦克利什的话来结束这篇短文:“我们背会了各种可能的答案,可是我们不知道问题是什么。”
人对自“我”的释然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行为。表现为控制,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的释然,即放弃自我实现和占有的欲望。人对自我的释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达到人类意识的最高境界。所以,学会自“我”的释然,是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须。
人类是有灵魂的,哺乳动物也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即指能够意识到“自我”,能够产生自我意识。有些动物虽或可动,但却没有灵魂,比如:水母,它是活体,是个生命,但它没有灵魂。不只这些低等动物,就是高等动物,人,在其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不也不存在自我意识吗?为什么人在3、4岁前会不记事呢?那种没有记忆性灵魂的存在与不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吗?
按意识分类:动物大概应该分两类,一类具有“自我”意识,一类为无“自我”意识。有“自我”意识的动物,像哺乳动物(当然可能还有其他),这种动物的特点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够产生“自我”意识,感觉到“自我”存在,以及“自我”与“他”(它)不同等。
“自我”意识的产生也伴随有“自私”现象产生。一般来说,人有自我意识大概是在3、4岁左右,而在产生了自我意识以后的生命里,这种意识在逐渐增强。让有自我意识的动物抛弃自我意识,除非让其死亡或是大脑遭受重创。
而无“自我”意识的动物呢,它们就像人3、4岁以前那样:渴、饿了喝水、吃食物,像无脊椎动物,如软体毛虫、蚯蚓、水母、海蜇等(当然我的划分不是很准确,这要靠生物学家来将其准确划分),像这类动物它们是不会像人一样有“自我”意识的,但无“自我”意识同样能够为自我而生存,它们的这种生存就类似于人在3、4岁前无意识的状态一样。
还有一些动物介于这二者之间,像鸟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等等,在它们的生命里,似乎会产生这种“自我”意识,但这种自我意识绝没有人这样强烈。
一般的能产生记忆的动物都会产生“自我”意识,而能够进行系统回忆的动物则自我意识会更强。一般来说哺乳动物则应该属于有“自我”意识的一类。
我想,检验动物是否有自我意识的方法:给它一面镜子,如果该动物能够意识到镜子中的影像是它自己,那么应该说这种动物具有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