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米恩斗米仇彰显什么样的人性
(2023-08-24 08:00:16)
标签:
散文 |
升米恩 斗米仇 彰显什么样的人性
升米恩,斗米仇这句话并不是再说某一个人的心理变化,而是在描述一种社交关系,两个人在付出与回报之间都会有衡量的标准,理念上的差异才导致了恩仇观念的产生。升米恩不一定是出自真心,斗米仇也有可能是身不由己。
当一个人饥饿难耐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足以让他活命,但是却无法改变他的生活现状,所以一定要对施恩者感恩戴德,以期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这种感恩可能是出自真心,更大的可能是迫于生活压力做出的伪装。
但是当你十倍给予他的生活需求的帮助的时候,他的生活现状已经被改变,所以施恩者的存在价值也就进一步降低,接受帮助的人在心理上对于施恩者的重视程度也会有所降低,表现出来的感恩心里也就没有那么急切了。
施恩不图报是中国的传统理念,但是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施恩图报的,不一定是在物质方面,更多的是希望对方能够表现出足够的感恩,这可以满足施恩者的心里诉求,但是当你付出的更多的时候,得到的精神反馈是有上线的,你给的越多就越觉得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自然心里不会非常舒服。
施恩者与受恩者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心里状态,当两种心理诉求的平衡被打破之后,矛盾也就会发生,甚至反目成仇。所以“升米恩斗米仇”并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两个人的诉求冲突的结果。人性的光辉是存在的,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要从现实考虑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俗语文化十分接地气,而且雅俗共赏,深受民间老百姓的喜爱。俗语又称民间老话或者谚语,大多数都是老祖宗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虽然表面意思粗糙简陋,但是背后的道理的确能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俗语的种类有很多,比如天文地理、养生之道、为人处世等等,还有很多俗语说出了人性,细细品读,可以让我们发出很多共鸣。比如在众多的俗语当中,就有“升米恩,斗米仇”这样一句话,那么这句俗语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种人,他们富有怜悯心、同情心,经常发善心帮助别人,对于别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但是随着帮忙的次数逐渐增多,发现对方并不领我们情,甚至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曾经帮助过的人也不会伸出援助之手,这未免使我们心灰意冷,常常觉得自己看人不准。
事实上,帮助别人是积善修德的做法,按道理来说会给自己增加福报。但为什么会越帮助别人,自己越是吃力不讨好呢?正所谓“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有几人”,很多人在一贫如洗的时候,我们只要稍微给予对方一点帮助,对方就会感恩戴德,但是如果一个人春风得意,我们再去锦上添花,对方就不会记得我们的情分。
《增广贤文》曾说“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我们救济别人,要救急不救穷,很多人并没有什么急事,只不过看上了一件华丽的衣服,或者想买一些贵重的物品而前来向我们借钱,这个时候借出去的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方对这件物品的需求也是可有可无,当然不会对我们感激。
俗语“升米恩,斗米仇”指的就是人在为难的时候,如果你能给予他很小的帮助,他都会感激你,但如果你给的帮助太多,让对方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了帮助,就会让对方忌恨,甚至还会产生出仇恨。
这句俗语的原话其实是“斗米养恩,石米养仇”。这个世界上,总有很多“滥好人”,因为不懂得人性,总是不断帮助对方,而人心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有了馒头想着面包和牛奶,有了面包又想着大闸蟹;无家可归的人住上了茅草屋,就开始想住进高楼大厦,住进了高楼大厦又期待能住进别墅,就连古代的天子富有四海,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还幻想着长生不老,整日吃着“仙丹”。
《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正是说出了“升米恩,斗米仇”的真意: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透过这首《好了歌》,我们感悟到的是人性贪心的一面,人人都想过上神仙一样的生活,逍遥快乐,无拘无束,但却因心中诸多杂念欲望,就会被名利世俗所牵绊不得脱身自由。那么帮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旦触发了人性贪婪的欲望,对别人的帮助就会被无限地贬值。
真正聪明的人,帮助别人都是帮助一时,并不是帮助一世。而且这种短暂的帮助,也要看对方是真贫困还是假求救,对于落难之人,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伸出援助之手,来彰显人性的美好,但是对于有能力创造财富,只因懒惰才受困之人,要停止对他的施舍,否则很容易让对方产生依赖感,一旦哪一天我们接济不上,就会产生仇恨,反而不美。
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说道“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事情要留有余地,不但是帮助别人,就是与人交流沟通的时候,也不要把话说绝,这样才能预防不可控的变数。
综上所述,“升米恩,斗米仇”这句俗语说的是人性,同时也是告诉我们,不要去做一个“滥好人”,而是要做一个有智慧的真好人,一味地迁就别人,最后受伤的往往是自己。这句俗语看似简单的6个字,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