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话旅游
(2023-07-31 08:04:20)
标签:
散文 |
唐诗宋词话旅游
经典,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能提升一个人的人生。
每一首唐诗,都是鲜活的游历图;每一位诗人,都是资深的旅行家;跟着唐诗去旅行,在诗中寻觅美丽的风景。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元曲,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有数不清的绚丽华章诵读至今。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近几年乡村旅游突然流行起来,有人说,这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有些观点认为,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欧美等国。我没有考证过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因为我根本就不是很认同上述这些观点。我认为不管在哪个时代出现的乡村旅游这一经营模式,也只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自然结果罢了。
首先,乡村旅游不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工业化只是促进了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不断的增加;
其次,乡村旅游这一经济模式出现的源头地应该是中国而不是十九世纪的欧美地区。只是,中国古代的乡村旅游,都是以文化的面目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而不是存记于古典记录中。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随随便便便可以吟出很多首关于乡村旅游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来。
春游,古代一般叫做踏青。踏青之俗在汉代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有“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之说。春天万物苏醒满目葱茏,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古人踏青,内容丰富多彩,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进行野炊,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
杜甫的“江边踏表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唐边塞诗人王翰在《相和歌辞·子夜春歌》诗中写道:“春气满林香,春游不可忘。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桑女淮南曲,金鞍塞北装。行行小垂手,日暮渭川阳。”
还有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可见,古时候的春游是一种人们宣泄不同感情的一种渠道。这种形式,和我们今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满足某种感情的需要。
古代有很多的诗人骚客都有着寄情于田园与和山川血脉相连的情结,尤以唐诗宋词对于田园、旅游、访友等有着具体的描绘,笔法或平白直叙、或诗情画意、或情感真挚、或浪漫卓美,令今人读罢犹感生活之美,心宁气闲。如唐代李正封的《夏游招隐寺暴雨晚清》“竹柏风雨过,萧疏台殿凉。石渠写奔溜,金刹照颓阳。鹤飞岩烟碧,鹿鸣涧草香。山僧引清梵,幡盖绕回廊。”作者娓娓道来夏游的所遇所见,读来不就是一篇游记散文嘛。
而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简直就是农耕生活体验后的写照:”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浓郁的农家日常生活气息跃然纸上。
有人会认为,古代的所谓乡村旅游业只是文人骚客或是公子小姐的一种爱好而已,并非是一种经济模式,尤其是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并没有起到促进的作用。这样的观点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几百几千年前的中国,虽然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样的农家乐生活,但这也只是体现了农家的好客而已,并没有表明这样的行为是固定的农业生产增收增值模式,起码不是官方的引导与操作的结果。
在中国古代人们意识中,对于经商行为是很看不起的,同样是经济生产和创造,可能开荒种田要比开农家乐卖酒豚高贵许多吧。说不对,是因为古代确实有农家休闲娱乐的这一商业模式存在,呼朋唤友游山玩水、体验农耕、朵颐农家美食、并要歌以记之,且看宋代诗人戴复古的诗作《题申季山所藏李伯时画村田乐图》:“春秧夏苗秋遂获,官赋私逋都了却。鸡豚社酒赛丰年,醉唱村歌舞村乐。鼓笛有声无曲谱,布衫颠倒傞傞舞。欲识太平真气象,试看此画有佳趣。管弦声按宫商发,细转柳腰花十八。罗帏绣幕拂香风,九醖葡萄金盏滑。王孙公子巧欢娱,勿将富贵笑田夫。非渠耕稼饱君腹,问有黄金可乐无。”
所以,从这些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乡村旅游无论是以一种文化活动模式还是以一种经济模式一直都存在于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与经济的传统中,不断发展。比如农家乐这一实在的商业模式,在宋朝已经大面积的以店面酒肆的形式出现在郊外与交通要塞之处,起到了城乡融合的纽带作用,也为后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出游、访友、诗与,还有远方,一直是古代文人们的梦想与追求,也可以视为是一种喜好,经过几千年多朝多代的沉淀于积累,策动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因为古代城市化与工业化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不能不承认一点,中国传统的旅游业其实质内核就是乡村旅游, 只是在一定时期之内,旅游这一行业还没有上升到全社会层面被认同是一种可以创造财富的经济模式而已。
无论学术界如何定义,我始终认为,乡村旅游最早起源地在中国,它已经有了几千年历史了。
在这个地球上,自然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物质基础,而且以它的四季轮回、花开花落、青山绿水等风姿形态,为人的思想情感、文化精神和社会人生等提供了载体和寓所。大自然蕴含着无限的力量和美,人们生活在其中,时时刻刻的在获取美的享受,得到美的体验,汲取美的力量。正因为如此,在盛世繁华的王朝,在诗人荟萃的唐代,对自然风光的记写描述可谓是俯首即拾。
正如人分为男女,太极分为阴阳同理,自然生态之美也分为两种,即雄性美和雌性美。这就符合了朱光潜先生曾说的:“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刚”便是“雄”了,即宏阔、险峻,山也;“柔”便是“雌”了,即清淡、幽冥,川也。在《唐诗三百首》中,就将这两种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如下做简单阐释:
高山峻岭,给人以险峻崇高之美。杜甫笔下的泰山是神奇秀丽的,更是巍峨高大的。诗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挚描写,不仅展现了泰山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而且表达了自己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被后人广为传诵。还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笔下更是描绘出了纵横驰骋、豪迈激越的壮美之境,他的《蜀道难》起笔一句:“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将人带入高险峻阔之境,下文中不断表现蜀道的奇丽峭拔与高危难行。另外还有韩愈、王维以及王之涣等诗人的作品展现出雄旷美。
湖川自然,给人以清新幽静之美。这一类是静谧的、清淡的和幽冥的自然美景。如王维笔下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描绘的是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还有张旭笔下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隐隐看见一座长桥,被野烟隔断;在石屿的西畔,借问打渔的小船。桃花随着流水,终日地漂流不尽;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边?诗由远外落笔,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意境若画。另外还有柳宗元、杜审言以及韦应物等诗人的诗作展现湖川自然的柔和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诗人们浪迹山水,遍访名胜,诗情雅兴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