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之道是一种什么样的处世哲学

(2023-05-02 08:19:35)
标签:

文学/原创

中庸之道 是一种什么样的处世哲学

 

国人对于中庸之道可以说是推崇备至,为人处事,言谈举止,特别是在历代官场上更是奉为圭臬,后来有一句话可能总结了我们对于中庸之道的通俗理解木秀于林,风必推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也很容易理解,就是做人做事不要太冒尖,虽然也不必太落后,不然就会受到非难甚至是攻击。

中庸之道也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但往往我们把不偏不倚理解成了不上不下,不好不坏,把折中调合理解成了只折中不调和,成了和稀泥。那么《中庸》里面讲的中庸之道是这个意思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庸之道,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的处世哲学,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中庸之道呢?宋代程颐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后来朱熹又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这两句话在大儒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问题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程朱那么高的思想境界,这种话很容易被大众庸俗化。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也可以说是对中庸一词的定义,意思是说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这叫做中,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万物便会各得其位,各得其所而不错乱,就可以生长发育,生生不息了。

举例说,天地万物就像是一道乐曲,中庸这道不是让这道乐曲全部都是发中音,如果那样的话就真是没法入耳了,也不符合自然之道,而是高音、中音、低音都要有,但是要符合乐曲应有的规律,该高音的时候要高音,该低音的时候要低音,这样才能叫中和,这样才能悦耳动听,才是一首好曲子。

那么如何来做到呢,中庸之道有三条主要原则: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慎独自修是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忠恕宽容是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至诚尽性则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尽性,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才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才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万物才能够各得其所,和谐发展。

总体来说,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世间大多数天资卓越的人都会藐视陈规旧俗,因为不受现实的束缚才能创造,叛逆往往是我们给天才赋予的标签。但是做人做事的规律就是过犹不及,如果总用极端的方式做事,也许功成于一时,但不会毕功于一世。

鬼谷子的处世哲学告诉我们:不管做人聪明还是老实,只要冲动偏激,就没有好结果,甚至会把已经取得的成功葬送掉。鬼谷子的权谋智慧也鼓励世人厉行中庸之道,古往今来就有不少偏激行事导致功亏一篑的案例:

在刘邦和项羽二人的楚汉战争中,项羽为人耿直,讲滴血盟誓的大丈夫义气,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让人赞赏和羡慕,但他辉煌时骄横、霸道,失势时悲观、绝望,最终饮恨乌江。假如他能听父老乡亲一言,过乌江回到老家重新开始,不逞一时之勇,不图一时之快,有可能历史就要重写。人不能过于偏激高傲,偏激高傲的人往往缺少头脑,容易感情用事、冲动,造成终身憾事。

现实社会中没人想当笨蛋,也没人想当坏蛋,因而没有人想让人家说自己太老实,也没有人想让人家说自己太精明。聪明人就必须懂得奉行中庸之道:在低调中展露自己的不凡之处,偶露峥嵘;在强势时做到平易近人,和光同尘,这才是做人做事的至高境界。

说起中庸之道,也有很多人深恶痛绝,认为这不就是处事圆滑、态度暧昧、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没有原则,底线太低,为世人所不齿,应该受到批判。但如果你对孔圣先师的儒家思想有所涉猎,就知道中庸是儒家本质,君子所为,堂皇之道。它并不是教我们奸猾,让人们置仁义于不顾,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和智慧。

中庸以追求天地和谐为目标,万物两仪取其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是天地运行遵循的通则。如果人们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万物各得其所,就能顺其自然而生。我们做人做事如果能够以中庸为基准,就可以平和自己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人情世故愈发成熟,收获意想不到的好处。

孔子的仁学强调人在品德、素质上的自我修养,包括恪守一套观察问题、为人处世的基本思想方法,也就是中庸之道。《论语·雍也》载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哉!”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品德、素养,是最完善的了。“中”是不偏不倚,恰如其分,行为、想法不能过头,也不能有差距,即所谓的无过、无不及;“庸”有两层含义,一是“用”指实际施行,二是“常”指恒定不变。中庸就是持久、一贯的实行“中”的准则,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执其两端用其中”的处事方式。孔子认识到事物具有互相矛盾的两方面,称之为“两端”,而处理问题则要把握住两端,找出联结两端的平衡点,以一种稳妥的方式求得解决。孔子赞扬舜是具有伟大智慧的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与《论语·尧曰》所说的“允执其中”意义相同,实际上都是指将矛盾的两个方面加以调和、折中,不偏不倚,避免出现极端的行为及其后果。所谓“用其中”、“允执其中”,需要在充分了解、把握矛盾两方面状况的基础上,因而“执其两端”是不可忽视的,孔子曾说自己认识和解决问题就是靠“叩其两端”的方法。所以,“执其两端用其中”是孔子中庸之道的主要内容,其他的阐释都是在此之上的发挥。

“无可无不可”的应变方式。《论语·微子》篇中列举了三类隐士:一种是决不降低自己的志气,不辱其身,另一种因某种实际需要而降志辱身,然而言论符合伦理,行为必经考虑,再一种是说话随便,而保持自身清白。这三种人各按其人生哲学采取了一种不变的做法,都值得尊敬,但孔子自称与他们不同,“我则已于是,无可无不可”。“无可”指不绝对的认可其中的一种做法而排斥其他,“无不可”是不否定其中的任何一种做法,更明白的说,孔子不认为三种人中哪一种最好而做出唯一的肯定,也不否定这三种人或其中一种,孔子本人不会坚决的效仿其中的一种人,但也有效仿其中任何一种人的可能性。这岂不是有些令人捉摸不定了?似乎如此但又不完全是,孔子认为“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君子奉行的中庸就是要“时中”,“时中”是根据时间场合的不同而变通“中”的标准,承认采取权宜之策的合理性,表现为灵活性,避免死报一成不变的价值尺度,也不死守单一的行为方式。当然,孔子“无可无不可”态度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灵活性,并不是全无原则,如上述三种隐士,都保持自身人格的正派,在这个基点上才能予以“无不可”的认定。

“不可则止”的处事态度。孔子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为推行其政治主张和宣扬仁学学说而不懈努力。但他仍以中庸之道对待,认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就是说大臣在“道”不可能施行的情况下,不必狂热、固执的坚持而与君主发生冲突,应当适可而止,随时隐退,这并没有放弃“道”的原则,他自己辞去鲁国的官职就属于“不可则止”。据此,仁人志士不一定出仕为官,“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隐士仍然可以弘道,仍然是可敬的。这种中庸的处事态度影响极大,不失为几千年知识分子调整心态的一剂良方。甚至对待朋友及一般人也是如此,“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君子矜而不争”,表现为一副明哲保身高于责任感的面目。

中庸之道被认为是孔子在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但其应用中有多样的表现,有时具备明确的原则与是非标准,不能概以折中主义看待,但其思想与行为的倾向是取温和、舍激烈,反对走极端。尽管这种思想方法包含一些辩证因素,而总体上则是要维护平衡、稳定,利于保守而不利与变革。只不过“不可则止”,“君子矜而不争”等等,明显是为了抹杀矛盾的斗争性,在思想上有折中主义倾向,在行为上是消极退缩,更体现了中庸之道保守性的一面,与孔子赞扬过的“杀身以成仁”精神也是根本违背的。

亚里士多德说,生活就像一个三元组合,其中的一元代表极度过量,一元代表极度匮乏,一元代表中庸值。中庸值,是最大值与最小值的中间值。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譬如说,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应自暴自弃;既要追求理想,又须面对现实;为政过严或太宽都不好。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中道也。按宋代学者程颐的解释,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庸之道是一种处世哲学,掌握中庸之道可以将自己的烦恼、欲望、情绪、索求等等,掌握在一个中庸地带,尤其适合生活在这个浮躁时代的我们学习与借鉴。与人相处有中庸之道。过度地讨好一个人让人厌烦,过度的冷酷无情让人可望不可及,不卑不亢才是与人相处的中庸之道;爱情也有中庸之道。爱,要爱对人、爱对时间、爱的有分寸。脸上印着卑微二字的爱不叫爱了。爱的中庸之道告诉我们,爱一个人要也有个度。爱一个人只要七分就好,留三分给自己。

人的情绪也有中庸之道。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会兴奋、郁闷、生气,这都很常见,关键也是一个度。将负面情绪控制在中庸地带,也就是说你的情绪还在理智所能控制的范围内,那么生气、受伤或痛苦等等这些情绪都是人的正常心理感受,不偏激、不低迷、不沉落,便不会伤害到别人和自己。

人的欲望也有中庸之道。比如,我们过度追求金钱、权利、名誉、奢侈、美色等等,那么我们势必不会花精力去探寻最强大的自我和自然恬淡的生活,从而迷失自己,最终会像吸食鸦片一样,因不能自拔而毁掉自己。将自己的欲望控制在中庸地带,知足常乐就是控制欲望的中庸之道。

郑板桥曾感慨“难得糊涂”,糊涂之难得,其实在于明白太难。中庸之道强调做事不走极端,适可而止,在不触及原则底线的前提下,凡事以大局为重以和谐为本,取一个中庸值。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

中庸之道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成熟的心智,更是一种心胸。如若你想得到一个知足常乐的心态、平稳安定的生活、踏实悠闲的心情,感受一个舒适惬意的人生,不妨学学中庸之道。把握一个度,将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控制在一个中庸的地带,那么,许许多多的烦恼和不快便会迎刃而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