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思怀古在清明

(2023-04-02 10:47:02)
标签:

文学/原创

追思怀古在清明

 

清明时节,垂柳依依,糜雨绵绵。纸灰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青山依旧,故人何在,漫山遍野的怀念与追思,缀满返青转绿的树枝头。春风也阴冷,萧萧瑟瑟,凄凄摇落灰濛而久远的记忆。薄冷的扉雨,淅淅沥沥,裹挟着厚重而思念的情愫,迷乱了扫墓人的脚步。荒郊野外,但闻幽怨的艾香,不见桃红杏白的繁华。

携一颗虔诚的心,向着长眠于此的先辈之地,顶礼膜拜。培一锹黄土,覆一层哀思,栽一棵新树,植一腔缅怀。滴滴泪珠向坟冢,多少往事萦脑际。脑海里,断断续续的零星花絮,在这个清明的时节,突兀珍贵,伤心处,竟可以痛彻得直抵心扉。不舍,哀怨,惆怅,各种情结纷至沓来,缤纷着升腾的冥纸烟火。

坟冢、墓碑,成为父母亲的绝唱。萋萋芳草,掩盖了多少凄楚的故事;堆堆黄土,埋藏着多少凄凉的往事。

站在的墓前,直面人生的尽头,陡显几分苍白,红尘中的欲望和贪恋,瞬间被击成碎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阴阳两界,被无情的冷漠隔开,冰到极致,痛到无言。

天若有情天也老,苍天无情,独掌乾坤。天下苍生,终究为亲情所困,自是躲不开生离死别,悲欢离合。

阴阳的界线,如此清晰可辨,自然的法则,无法逃避。流光婉转,岁月轻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人,终将驾鹤西去。然而,有人创造一种思想,有人秉承一种精神,普照天下苍生,谁敢与日月争辉?谁又能与天地同在,永垂不朽?

花开有时,花落无形。人,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死。选择了终老的方式,等于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人生的涵义就会被赋予不同的内容。然而,人不枉此生,将要走上奈何桥前,可以坦然面对先人的遗言。有所作为,更将为后人所敬仰,受千万人的膜拜。

逝者去已,可以安息。生者,仍将负重前行,为自己,也为亲人。掸落红尘,拨开浮华的虚幻,看清这个复杂而多彩的世界,静守岁月的美好,且行且思。

清明墓地,无限的感伤被抒发,悲伤的泪珠串成一段段湿漉漉的回忆,暮春的冷风抹不净伤感的情思。漫长的人生旅途还要继续,思念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也是对清明的最佳诠释。在这暮春四月的清明里,站在拂起万千愁绪的微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地,只留戚戚的哀叹,背负一团自责在风里哭泣、盘旋。

所以,很久以来,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念。每年的清明,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唯见烟雨一片苍茫,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亲人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昔日种种,犹言在耳,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有一首《清明》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无忧的岁月里,这首诗所给予我的是一种恬美的意境,少年无忧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只风筝,挣断了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处也寻觅不到了。这首诗,今天读来却是那么哀怨,又是那么亲切。古往今来,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笑貌时,我的心中总会有种凄凉的感觉。哪怕是几十年,甚至是一生,这种感觉也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变的更加强烈。正因如此,清明节才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清明时节的细雨,才会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也许是上天是对于人们心中哀愁的感应吧。

又到清明了,对亲人的思念,洒下所有的泪,回忆就不仅仅再是生活的负担。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花木芳香,草长莺飞,怎奈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使得清明二字在文字深处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觉,每年面对即将到来的清明,心里总是提前飘起了细雨。岁月在不经意间远去,从少不更事,到亲身感受一次次生离死别,脑海中每年行走在清明风雨路上的断魂人,都是别人的清明,是母亲的离去,才真正觉得那纷纷的细雨,从此便属于自己了。

从此,站在岁月的桥头,静静守候着那份思念的降临,这种思念也我的心揉碎。我就这样一次次走进母亲的世界,去追赶和感受那份亲切又虚无的亲情。我想,母亲也一定来过我的世界,母子连心啊。可是,我该如何去知晓?如何去扑捉?我肯定已经错过了很多次。

清明节,我来了,来到父母的坟前,来看长眠在这块土地下的父母亲,蹲下,沉思片刻,和兄弟们一起清理父母亲墓地上的杂草。在一片萦绕的惆怅与哀思中,更能够体悟活着的美丽,于是便理解了逝者如春花秋草寂寞轮回的释然,无论闲情逸致也好,愁绪满肠也罢,我想,都表明后辈人对已故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亘古未变。

在父母的坟头上添上几锨鲜土,烧上几刀纸钱,然后默默地叩几个头,作为儿女能做的或许只能是这些了。荒郊野外的林地里,一夜间,坟谷突兀了许多,坟头上全都压上了黄的红的烧纸。错落有致的松木柏树间,星星点点的桃红柳绿里,不时走来三三两两的扫墓人,升起几绺袅袅青烟,隐约传来低泣和哭声。

在泥泞而又坎坷的人生路上,迷惘着蹒跚而行,道路漫漫,延伸到无尽的远方。总是想起母亲为了生存,崔我在昏暗的灯光下,用渴望的双眼,寻觅残旧书页中金灿灿的华章。母亲匆匆走了,从此,生活,像一场噩梦,但也唤醒了我的坚毅与勇敢。生活也像一坐熔炉,炼就了我的沉稳和刚强。岁月,为我的童年勾画出一条曲折艰辛的小道,驱崎而又坎坷。 此后,我用母亲给予我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攻坚苦读,并创造了事业的辉煌和生活的幸福。在我丰衣足食的幸福时刻,母亲却安卧于青松翠柏之中。

清明节也是家族的人们团聚的日子,清明前的几天,山路上的小车和行人开始多了起来,散居天南地北的族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乡,村头小巷里相遇,彼此辨认半天后,尘封的往事连同儿时的乳名也被唤醒,婶子叔侄地称呼一番后,故乡和亲情就这样拉近了一层。

千百年来,中国民间保持着清明扫墓的传统,人们恭恭敬敬地为逝去的亲人呈上食物,恭恭敬敬地把墓边的杂草清理干净,我认为这是一种缅怀,一种对亲人的缅怀,在逝去的亲人面前,承诺自己多行善,不行恶,承诺自己当助人为乐!每一次的清理亲人的坟墓,也是在清扫活着有人们的心灵,要为自己的承诺负责。

所以,清明节一直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根据传统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有的地方清明之日不动烟火,仍然只吃凉的食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