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苏轼》看乐观豁达坚忍不拔的苏东坡

(2023-03-15 08:01:52)
标签:

文学/原创

读《苏轼》看乐观豁达 坚忍不拔的苏东坡

 

《苏轼》,是一部饱含国学精髓、文豪风采,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激励的纪实佳作。该传记构思精巧,内容丰富。作品用鲜活生动的史实,激情飞扬的笔触,全方位、立体式地再现了品格高尚、勤政爱民的大宋官员大艺术家苏东坡的形象。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103718日出生于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1101824日病逝。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该长篇传记没有刻意去记述历史,而是通过苏东坡的宦海浮沉,将历史的大脉络、关节点逐一呈现出来,将历史的面纱褪去,使读者清晰地了解到当时“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千尺”的动荡政治环境。作家精准细微地描绘了置身于激荡起伏的历史风云之中的苏东坡的鲜活身影。作者真挚浓郁的情感,激情飞扬的文字,赋予了作品扣人心弦的魅力,令人过目难忘。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作品将苏轼启蒙求学、历练成长、成名成家等全部历程完整准确地呈现给了读者,令人深受教益。苏东坡一生留下诗词2700余首,很多佳句美文被后人广泛传诵,令人爱不释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等。该传记对每首诗词创作的时间、背景、情境等倾情给予阐释,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欣赏苏东坡的诗词美文。

通过传记《苏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无论宦海几多沉浮,始终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苏东坡;一个无论遭受多少冤屈,始终忠贞报国、刚正不阿的苏东坡;一个无论历经多少坎坷,始终乐天至善、豁达爽朗的苏东坡;一个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始终勤政为民、豪迈磊落的苏东坡。是的,尽管苏轼曾经官位显赫,但因他刚正不阿屡遭朝堂排挤,从“乌台诗案”起,苏轼被贬了又贬,足迹遍及半个中国,但他勤政为民的情操始终没有改变。即便是在作为朝廷钦犯被流放惠州时,他亦殚精竭虑地为民办实事。在儋州,他开馆授课、开拓教育,倡导民族团结,鼓励开荒种植,改善百姓生活,苏轼功绩被广为传颂。至于苏轼杭州筑堤、定州治军等逸事佳话,传记中更是刻画得淋漓尽致。

人物传记《苏轼》通过对苏东坡在宦途、诗路、情感等全方位、立体式的精准描述,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将苏东坡在面对“高开低走”的仕途、层出不穷的迫害和绝境之时,依然刚正不阿、坚忍不拔、乐观豁达、勤政为民的大师风范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激励,的确,《苏轼》是一部掩卷难忘、值得品读的传记佳作。

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骨肉离情和人生哲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洋溢青春乐观的精神;苏东坡的文学才气吸引了我对他的喜爱。

苏东坡在青少年时期,就对现实人生充满美好的期望,有很高的政治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积极入世,嘉元年(公元1056年),二十岁的苏东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梅尧臣的赏识,高中进士。嘉六年,苏东坡应中制科考,优人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当苏东坡出蜀进京时,学识修养已相当成熟,且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但苏东坡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与变法派和保守派都有矛盾,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苏东坡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三次遭受贬谪,35岁正当盛年,就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噩梦般的贬谪流放,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

林语堂说他是“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尤其是在海南儋州这个蛮荒之地,苏东坡度过了21年。元丰二年(公元1079),到湖州就任还不到三个月的苏轼,曾因做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统观苏轼的一生,正像他对自己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自嘲的那样:“心似已槁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他将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始终没有在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过。因为这样的升迁贬谪,使他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出尘和被世所遗的崎岖小路之间,显得十分艰险。

尽管苏东坡一直身处逆境,但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苏东坡的眼里,“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这份气度,这份胸襟,让苏东坡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当他被贬官黄州时,朝云生了—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当时他失去了薪俸,带着一家老小十数口在田地里务农,生活非常简朴,开始紧紧缩编地过日子。他把钱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出—百五十文,然后立刻格瓦罐收在天花板上。另外他还准备了—个大竹筒,存放剩余的零钱以备招待意外的访客。面对境遇的陡落,苏东坡心中自然也苦闷难当,但是他移情于物,耕作田间,自得其乐,并自称“东坡居士”。后来苏东坡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城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豁达乐观的一面充分体现在他当时身处逆境时的作品中:贬到杭州,他没有有抱怨,反而高兴地欣赏西湖美景:“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有悲愤,有感伤,但更多的是悲愤而笑的自嘲和随境而适的旷达:“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在那荒凉炎热之地,他却要说出荔枝的美味,而更能体现他的随遇而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谵州,他没有怨,没有悔,而只是能感到祸中得福,真是胸襟阔大,宠辱不惊:“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在密州,他体验的是老夫聊发少年狂”。文化荒漠的南方,他看到的是岭南万户皆春色”,以至于“鸡犬识东坡”,感慨不辞长做岭南人”。即使是湿热化外的海南,他也发现惟有一幸,无甚瘴也的慰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虽是赞歌女柔奴,其实更是诗人的自况。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苏东坡在逆境中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而最能集中体现他那无人能及的豁达,乐观这点的,还是他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数十年贬谪生活,不但没有压垮苏东坡,反而把他锻炼成为从容乐观、胸怀旷达的伟大作家,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当沧桑始到工。”从苦难变迁中超脱出来的苏东坡,精神上得以提升,经过一个又一个人生考验,越发沉静练达,气定神闲,风雨不能摧垮他,穷愁不能改变他,垂暮之年再贬到荒蛮之地岭南,他还是依旧故我,乐天知命,唱出“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挫折也好,打击也罢,都不能动摇苏东坡内心的坚定,他始终从容面对,显示出超然的人生态度。也许正是这些境遇变迁,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令人心想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妇孺皆知的豪士雅客,一个热情奔放、从容自如、乐观旷达、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中评价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真是评价得再恰当不过了。

豁达胸怀苏东坡快乐哲学的源泉在于透悟人生,洞悉自然,宽容他人。他曾对弟弟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他对人是友善的,从不从坏处想人,终其一生他顶多是不喜欢某些人,但绝没有恨。卑鄙小人、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即使对昔日迫害他的政敌苏东坡也表现出宽容和关怀。

苏东坡一生屡遭政治陷害,对他下手最狠辣的大概莫过于章敦这个人。贬东坡于岭南、于海南,想把东坡置之死地的正是此人。等到东坡终于得以北归,章敦被贬岭南,以一般人的见识,东坡这时即使不幸灾乐祸,至少也可拍手称快,但东坡却不是这样。这一点从章敦的儿子章援写给苏东坡的一封信和苏东坡的回信可以看出。章援的信凄凄哀哀,诚惶诚恐,他为了老父亲向苏东坡求情。他以为北归的苏东坡定能拜相,而拜了相的苏东坡大概不会忘记他父亲昔日的种种迫害,所以他满纸泪水地写信求情。苏东坡抱病回信,信中说:“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在信中,东坡不仅把章敦认作老友,从而打消章援怕他向其父报复的顾虑,而且让章援转告其父如何储药养生。卧病在床不久就辞别人世的东坡,竟不惜耗费残余的一点心力精力去向“仇人”的儿子亲笔回信,还不厌其烦地转告这“仇人”如何保养身体,这样的心胸情怀在几千年的传统文人中鲜少见到。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苏东坡在逆境中以豁达的态度谱写的作品代代相传,受到广泛的喜爱。苏东坡更以其面对逆境时那种从容坦荡、豁达超脱,旷放乐观的人生态度赢得了后人的尊敬和认同。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面对挫折和磨难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积极的处世态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消极厌世甚至轻生,而应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从而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自强自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