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说说子路这个人
(2023-03-14 08:15:20)
标签:
文学/原创 |
读《论语》说说子路这个人
有了勇武的子路,《论语》中就有了更多关于“勇”的表述;有了子路的直率,孔子才少犯错误;有了子路的真性情,《论语》才显得那么有可爱。
仲由,字子路,因曾做过季氏的家臣,又称之为季路,比孔子小九岁。
据《史记》的情景再现:子路性情粗俗,逞勇好斗,志气刚强,性格直爽。未入孔门时,实是一个喜欢标新立异的不良少年,常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还欺负过孔子。后来,经过孔子的慢慢教化,子路才幡然醒悟,最后身着儒服,带着拜师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
初到孔门,子路很想自我表现,总是抢着说话,抢着做事,往往一个人抢着做两个人的事,如刚刚学会弹琴,就跑到孔子门前弹奏,曲调不对,弄得孔子也烦了,说:“仲由弹琴,怎么跑到我门口来呢?”并说子路已经登堂未能入室。
子路这种好表现的心态,在《论语》中也常常流露:一日,孔子夸颜回:“能做到得到任用就施展才能,得不到任用就隐藏自己的才能,这一点,只有我和颜渊你才能做到啊。”子路在旁心下不服,插嘴说:“如果您统帅三军,将会带谁去?”言下之意,自然是要带上勇武的自己去。谁料孔子却说:“徒手与老虎搏斗、不借助工具光着脚就过河的,这样的人我是不带去的。需要带上的是面对事情小心翼翼,喜欢谋划并善于取得胜利的人。”
虽然碰一鼻子灰,但子路直率的性格都未改变,往往不假思索地就回答,如孔子问弟子志向一章,子路也是“率尔而对曰”,谈的内容也是“勇”,孔子露出不屑的神情,不单单是对其尚勇,也有对他“其言不让”的无礼的不屑。
《论语》中,对众弟子的谈话,孔子因材施教地引导。只是子路为人鲁莽好勇,性情直率,说话没和脚拇指商量,让孔子的语气也更严厉了些,用上了“野哉”、“吾语汝”、“不知所以裁之”这样加重的语气,想来,毕竟圣人也是人,同样也会说“气话”。
子路既是孔门弟子,也是总管,更是孔子的贴身护卫。孔子曾说:“如果自己的主张行不通,不如乘着木筏,泛舟远洋,去天涯海角做个隐士。我的弟子中还有跟我一起去的,那人一定是仲由了,”在孔子看来,子路的忠义勇武,是其他弟子所不能及的。
子路在孔门属于“政事”科,说明他处理政事很有一套,孔子也多次夸奖子路,如“只听了一方面的讼辞就可以断案的,大概只有仲由可以做到吧。”季康子问孔子,子路是否可以从政?孔子说:“仲由办事果断,对于处理政事有什么困难。”
子路为人讲究诚信,答应过的事情说到做到,从不拖延;其为人正直不贪图富贵,孔子赞叹他,即使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其为人力行,听到一个道理,还没能够实践,担心又听到另一个道理。其为人忠义,卫国父子争位,子路不避难,最终慷慨赴义,结缨而死。
子路其人,若遇不上孔子,或许泯没于众人,或许犯案而终,或许从军立功,哪能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而孔子,若没有子路这样想说就说,敢于直谏的弟子,也许就和叛军走一路了,哪还能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人,就是这样,对的时候遇上对的人,人生可以开始另一场精彩,与地位无关,与年龄无关,只需要自己从来都“不甘心”。
子路的初见孔子。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士,必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这是出自《孔子家语》中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而《史记》中则更有一些详细的记载,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可知子路初次见孔子的时候,头上是插戴着雄鸡的羽毛,身上是佩挂着野公猪的牙齿,显得十分的威猛,可见,子路当时是个不良少年。也因为如此,子路的直率和粗野,孔子也没少批评过他。
从“子路初见孔子”中可以看出,子路认为自己生下来就是个人才,就像南山的竹子一样,不需要任何修饰,拿下来当箭,就能射穿犀牛皮,十分地直率。也正是因为子路的这个性格,影响了孔子这位老人家的一生,与孔子的得意学生颜回不同,孔子的一些行为和决定,只要子路觉得不对,就一定会坚决地提出批评或进行劝阻。子路的这个特点,让寻觅弟子的孔子心花怒放(内心无比喜悦),难得找到如此直率的人啊!这或许就是一世师生的缘分啊!子路直率的品格,使得他成为了孔子身边最重要的人之一。而后来也确实如此,子路几乎陪伴了老师孔子的一生,成为华夏师生的一世传奇。
子路的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这段话说的是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尽管子路是个直率也有一点野蛮的人,但是他却是一个十分有孝心的人,父母在世时尽心尽力去侍奉,父母离世也仍旧怀念着,这也让孔子禁不住赞扬道:“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而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直率甚至有一点野蛮的人,最后成为“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并且得到“政事:冉有、季路”的赞誉,成为“君子”一样的人物,不能不说,原来子路的本性(天性)善良啊!原来的胚子就好,只要后天有良好的教育,每个人都能成才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这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的事情.在这段对话中,子路是第一个回答孔子问题的学生,但从“夫子哂之”可以看出孔子对此表示出一丝的不满意,因为孔子曾多次批评过子路的过于直率、鲁莽,所以孔子对子路在座谈时抢先发言也就见怪不怪了。
子路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受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上凶年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而且知道遵守礼义。”虽然子路回答得快,但是这个想法也并不是不经思考便说出来的,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很有抱负,很直接的人,一心想着统领一个国家,而这也并未是子路的空想,因为“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连老师都如此评价子路,说明子路是有这个能力管理一个千乘之国。所以子路回答的这段话,体现出了他勇敢,有雄心抱负以及喜欢担负重任的性格,所以,我认为,“夫子哂之”是虽有一丝的不满意,但老师孔子还是欣赏子路的志向以及这种担当的性格的。
孔子评价子路的才干。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子路在政事方面的才干是得到孔子的肯定的。孔子也曾多次谈到他“擅长”政事,并向人介绍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思是:对于子路,可以任命他来治理千乘之国的军事后勤工作,至于是不是仁,我不知道。
在孔子周游列国客居卫国时,他做了卫国实际掌权者孔悝的蒲邑的“蒲大夫”,前后3年,取得不少政绩,深得孔子称赞。至于子路到底够不够得上“仁”,我认为够得上,在卫国当蒲大夫时,子路组织兴修水利,他体恤民工劳动艰苦,下令给人一筐饭,一壶水。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主张“仁义”的“仁”,与天下人共同拥有,共同利益。
子路之死。
子路是在卫国与人搏斗时被杀死的,《左传》用“以戈击之”记录这个武打场面。《左传》记载,子路的帽缨断了,于是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最后结缨而死。现在,我们认为子路之所以死是因为儒学过于讲究礼仪,孔子为弟子灌输了一些错误的思想,但是子路也并不是一个迂腐愚蠢的人,久经沙场的他也知道不全力迎战的话,倒下的便是自己,那么,为什么还是坚持把帽子戴好呢?或许可以认为是因为子路当时也有63岁,身手不行了,一个人打两个人十分吃力,自知会被对方打败,觉得就算死,也要死的体面一点,所以才说了那番话,做出了把帽子戴好的决定,然后英勇就义。其实子路从拜孔子为师的那一刻,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儒学中,就算死前的那一刻,也不忘遵循儒学的讲究,老师提倡的礼仪。子路,为了践行老师一生追求的“周礼”而死,死得其所,也死得“贵气”(高贵,有贵族气质,无痞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