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游西湖
(2023-02-24 10:57:54)
标签:
文学/原创 |
下雨天 游西湖
居住杭城多年,基本上下雨天没去过西湖。凡是住在某景区的人们一般少有雨天游当地景区的,不管多大的雨天去那些景区游玩,不是有毛病就是像我这样为了写这篇文章。
初春三月,早晨,从阳台上望出去,街道上飘过几把雨伞,地面湿漉漉的。这雨从昨天就在下,没想到今天还是没完没了。雨给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却也把这个世界冲洗的洁净了。于是决定去西湖看看。
乘公交车,很快就到了湖边。西湖到了,雨也停了,而探到湖面的柳叶还在不停地滴水。湖水微微荡漾,温柔而丰盈,恬静而雅致。远处白雾蒙蒙,小岛和游船若隐若现。沿着湖岸缓步前行。前面一群游客正围着一组塑像拍照,上前细看,中间一位清瘦官员,一位慈祥老者,都双手合拢,相互施礼,官员后面是一个脖子粗、肚子鼓、牵着马的粗壮仆人,老者后面有一壮年双手捧碗,还有一小孩双手提壶,原来是白居易离任杭州时百姓送行的场景。
喜欢白居易,他的诗歌浅切质朴,明白晓畅,据说每写成一篇,一定会让家中一位老婆婆读,如果老婆婆理解,才会记录下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重修六井,改善居民用水条件,加高堤坝,利用西湖水灌溉农田,深受杭州人民爱戴。面对白居易的塑像双手合拢,深施一礼。
前面是白堤。走上断桥,雨又淅淅沥沥下起来。脚下石头缝里碧绿的小草连成细细的长线,头顶垂下的柳枝上已经长出小小的苞芽。迎面走来几个年轻人,其中一个情不自禁唱起来:西湖美景三月天哎,春雨如酒柳如烟哎。眉皱眼眯,神情陶醉。
孤山,一座小丘而已,因为紧靠西湖,就显得非同寻常,数位皇帝曾在此大兴土木。沿着一侧的台阶走上去的,怪树,巨石,门洞,崖刻,水池,凉亭,古塔,一切都是那么精巧雅致,毕竟这里曾经显赫过,如今虽然回到了寻常百姓中间,却依然气度不凡。向下经过几个错落有致的院落,从一个小门走出来,回头一看,门上方有四个字:西泠印社。脑海里出现一群艺术大师的身影,温文尔雅,鹤发童颜。
走过西泠桥,是苏小小墓,被一个亭子罩住,有人在里边避雨。苏小小墓修得极为清丽典雅,让一个千载流芳的凄婉爱情故事在这里得到归宿,显然令人心慰,亭内有十二位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十二副楹联,从内容到形式,文化气息都非常浓厚。只是里面人太多太挤太热闹,不便久留。
再往前,是大画家黄宾虹的塑像,一个精神矍铄的瘦老头,身着长袍,浑身湿漉漉的,鼻尖、耳垂、胡子都挂着亮晶晶的雨珠,正面对西湖凝神作画,有人将雨伞举到他的头顶上,想为他摭风挡雨,而他却不为所动,引得不远处几个游人笑了起来。
大约百余步,便到了苏堤。继续前行,抬头注意到苏堤上生长着一种身躯特别高大的树木,枝叶繁茂,气度不凡,知道那是香樟树,四季常青,能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气,驱赶蚊虫。
走过一座桥,又注意到一种还没有长出叶子的树木,光秃秃的枝干像理了光头的年轻人,精神外露,个性张扬,这是皂角树,果实可以当肥皂用。我从地上找到了一枚小小的果实,黄色,半圆状,果然很像一块小肥皂。
走进一个小亭,忽见台阶上有一只小鸟,浑身湿透,挣扎着刚站起来,却又跌倒了。上前小心把它捧起来,放在灌木丛下面的草地上,却发现那里有许多小鸟,它们时而在雨中瑟缩着,时而跳来跳去地觅食。不由地把雨伞慢慢伸过去,它们却纷纷惊恐地躲开了,只好与它们保持距离,远远注视着这些弱小而顽强的生命。
此时,有一对年轻的恋人走过来,看到灌木丛里的小鸟,也停下了脚步。男孩的举起相机拍照,喀嚓一声。女孩的轻声说:别吓着它们。
沿着一条旁逸斜出的小径,走进一个无人的院落,惊讶地看到一些高大的塑像被随意摆放在一片空地上,靠近了观察,见它们动作各异,表情不同,其中一位气宇轩昂者显然是个官员,而余着都是百姓,有挑着担子的,又拿着食物的,热情洋溢,猜测这些塑像表现的应该是苏轼离开杭州时百姓送行的场景。总觉得苏轼对于西湖的影响过于浓重,一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一道风景宜人的苏堤,已经足够游人享用了,如果再附加上这些塑像,似乎有些画蛇添足之嫌。
回到苏堤,湖边停着一条小船,船工在大声吆喝,招揽生意。忽然感觉腿脚有些乏累,脑袋有些鼓胀,似乎该回去了,同时不免又生出几分遗憾,几分无奈。
游西湖就像逛一个很大的书店,里面有太多好书,每拿起一本,都有些爱不释手,而短时间里往往只能草草翻看而过。
游西湖又像是面对着满满一桌丰盛的大餐,虽然每道菜都很有滋味,因为胃口有限,吃多了,也会食欲大减。
游西湖还像是走进了一条辉煌的历史文化长廊,众多名人接踵而至,站在我面前,张口欲言,却深感知识贫乏,见识浅薄,只有凝神注目,轻移脚步,挥手作别。
总之,要回去了。雨还在淅淅沥沥下着。